课件32张PPT。像山那样思考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
1.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申鉴·杂言》)
【译文】君子一切顺应自然所以不忧虑,观察事物明辨事理所以不迷惑,崇尚正义、大公无私所以无所畏惧。
【领悟】对待生活,我们要乐观向上,努力认识世界的本质,崇尚正义做到无私无我,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积极高尚的人。
2.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译文】天也有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人性相同,同类相配,所以天人合一。
【领悟】保护自然环境,大自然就给人恩赐;破坏自然环境,大自然就要报复人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导入阅读
感谢一只狼
我曾经两次和这只狼相遇。一次是它故意现身,引诱我离开哨位。当时,我正兴冲冲地做打狼英雄的美梦哩,谁知它是“调虎离山”,把我引开,便一头蹿到猪圈,叼起一头小猪一溜烟走了,弄得我窝窝头翻跟头——有多大的眼现多大的眼,真是把脸都丢尽了。还有一次,也是在那个只有疏星淡月的夜里,隐隐地看到那只狼独立在光秃秃的山头上,对着月亮很专注地嗥叫着,那情景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一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始终不忘。不知为什么,我有一种很奇怪的跟当时形势颇不合拍的感觉,觉得那只狼有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那只狼神出鬼没地伴随了我当兵的几年,成了我军营生活最值得回忆的一部分。
若干年后,我回首往事时恍然明白:是那只狼给我们平淡寂寞的大山沟军营生活增添了几笔浓浓的色彩,给了我们震惊、振奋和准备反击的力量,以及无穷无尽的话题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人的生活中应该有一只“狼”,它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人不得不努力向上,必须往前走。否则,日子将会过得平庸而懒散,甚至连自己都不屑再去回忆。一、相关链接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研究生,1933年,任威斯康辛州大学农业管理系教授,并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地生态观念和大地道德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被誉为“绿色圣经”的《沙乡年鉴》。1948年4月,因心脏病猝发而不幸去世。2.背景解读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向大自然的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利奥波德把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3.文学常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糟蹋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沙乡年鉴》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感动,接受他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二、基础积累1.辨字注音
(1)单音字答案:gā hāo miè háo shuò xùn bèng miáo bèi sǒnɡ ɡēnɡ(2)多音字答案:bǎi/bó dàn/tán xīng/xìng jiě/jiè/xiè2.据音写字答案:峭/诮/鞘 嬉/熹/嘻嘻 蠕/濡/孺 蒿/嵩答案:(1)①启示 ②启事 3.词语辨析
(1)启示·启事
【辨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侧重于“启发”,有时可以作动词用。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侧重于“事”,不能作动词。
【填空】①老黄万分难过,可也得到了 ;花养太多了,容易杂乱,而且费用也高。?
②父亲谢井元向记者展示当时女儿失踪后打印的寻人 。?(2)内涵·内含
【辨析】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②内在的涵养。常作名词。内含:“内部含有”的意思。常作动词。
【填空】①科学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 。?
②《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之一, 一种穿越古今的人文艺术精神。?答案:(2)①内涵 ②内含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 一、整体把握二、文本研读
阅读课文第1~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对应考点:概括内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记述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的?这些反应点出“狼嗥”的什么含义?参考答案: (1)文章是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对这声狼嗥的反应的:①鹿——生存的威胁,死亡的警告;②松林——即将要展开一场动物之间的混战;③郊狼——拾遗的机会;④牧牛人——损伤赔本的先兆;⑤猎人——敢于挑战,予以消灭。(2)这些都是从整体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狼嗥”的。“狼嗥”里包含着整体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2.【对应考点:理解文意】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分别意味着什么?作者借“狼嗥”表达了什么?参考答案: (1)意味着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意味着人类的后代
失去了一种宝贵的生存经验。(2)“狼嗥”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
疾呼。参考答案:(1)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鸣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的灾难。
(2)“明显而迫近”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隐藏着”的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
(3)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的思考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问题。阅读课文第4~9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4.【对应考点:概括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第4段对狼的描写有何特点和目的?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参考答案:5.【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文章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作者现身说法,交代了自己曾经对狼有过的错误认识和从狼“令人难受”的目光中所获得的心灵的震动,认识到失去了狼就失去了天堂。这段叙述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2)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虽然消灭了狼,鹿得到暂时的繁衍,但最终鹿的数量超过了自然力的承载程度,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的严重
恶果。
6.【对应考点:赏析写作技巧】文章最后一段写“我们大家”“鹿”“牧牛人”“政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深刻内涵?
参考答案:运用类比,揭示人和动物都在为和平、安全、繁荣、舒适而奋斗。这里隐含着一层意思,即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和发展”而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7.【对应考点:理解句意】本文最后一段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是什么意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相对于大山的思考,我们人类的眼光太短浅了。人们为了谋得眼前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靠破坏自然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岂不知,这如挖墙砖、揭屋瓦。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无疑会让世界变成荒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而这种危险是持续的、长久的。
(2)现在我们应该认真听一听狼的嗥叫了,转换思维方式,用大山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生存的环境,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做法。三、探究争鸣
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有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君临火星。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思路提示一:人类应该认识到“人类不过是自然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脱离人类中心论,承认自然母亲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人类对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思路提示二: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智慧,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智慧的力量,并有所作为,才有了如今文明的进步。在当今环境遭受破坏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和谐中求得发展的空间。
思路提示三: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我们用科学的头脑掌握规律,趋利避害,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而不是蛮干,合理地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资源,又不破坏自然,何乐而不为呢!四、主旨归纳
《像山那样思考》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哪些思考?参考答案:本文从一声寻常的“狼的嗥叫”写起,联系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分析了狼的嗥叫声中所包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提倡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一、技法归纳
1.选材独特,视角突出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如果撇开具体事件只泛泛地讲一些大道理,往往让人感到空洞无味,不易理解,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但是,作者却从自然景物中选取一个个性化角度——狼的嗥叫,从这里写起以引起下文,就比较浅显,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2.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例如第2、7、10段,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痛心,呼吁人们与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平相处。3.极富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叫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如第8段中有这样一句:“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对其恢复快得多,也容易得多。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二、微型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请你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运用富有意蕴的语言,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写作示例:
像山那样思考
蓝天不语,却有苍鹰搏击蓝天留下的壮美弧线;高山不语,却有苍松翠柏扎根山崖的傲然挺立。陶醉自然,纵情山水,感悟生命,不妨像山那样思考。
时光如风,那份悠然的诗意与我们渐行渐远。驻足在城市中央,漠然凝视眼前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世界,空虚迷惘之情渐渐涌上心头……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之间,匆匆的步履声、嘈杂的喧闹声在我耳畔幻化成了一股最冷的风,孤独、无助之情铺天盖地而来……
此时此刻,行走的人们,不妨像山那样思考,学着放慢脚步,感知身边的鸟语花香,莺啼燕喃,你会发现,生活似乎回归到了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生活似乎找回了那种“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的闲适。像山那样思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徜徉于群山怀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生活就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稳重。面对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不再漠然视之,凭借这一份睿智,我开始爱上这匆匆的行色;面对漫漫人生路上茫茫的尽头,不再迷惘失去方向,凭借这一份稳重,我看到洒满阳光和开满鲜花的花园正在前方不远处;而面对这个眼花缭乱、纸醉金迷的世界,不再无助,不再孤独。我试着像山那样思考,去收获一份睿智和稳重。三、素材积累
素材一
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适用话题: “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绿色生活”“学会尊重”等。
素材二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新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大自然不仅无私地养育了人类,而且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我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倾听高山的心声,聆听秋月的细语……
适用话题:“人生源泉”“聆听自然”“人与自然”“自然的智慧”等。素材三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述,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真正用意在于想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像山那样思考意在告诫我们要从与万物平等的角度对待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如此,地球才能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绿色生活”“对话”“和谐”等。时文赏读 延伸学习倾听旷野
闻小语
站在旷野,就像深入一个巨大的思想的旋涡,那么地深邃却又那么地孤独。人的记忆常常是纷乱不堪的,难以整理,甚至会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变得杳无踪迹。但是,当你站在旷野里的时候,一切突然都变得清晰起来了。旷野是如此的广袤,没有边际,你永远站在中央,永远站在它的内心。所有的回忆,低徊的乡音,山坡的青草,穿越峡谷的雄鹰,站在时光中的树,还有那条从古流到今的河流,都在它的目光里无穷地生动着、苍翠着。你不会遗忘也无法遗忘,生命中所有的细节都变得和你息息相关,你随随便便地站着,便站成了一种永恒。【思维借鉴】
旷野深邃孤独,需要倾听者来领略它的思想。
站在旷野里,深入旷野的内心,倾听它丰富的语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本段多用短句,句式整齐对称,语言简洁生动,朗朗上口。
倾听旷野,作者依次倾听到了旷野的“四季和生命”“自然”“语言”,
“空旷、生机”以及“人生的悲喜”。 倾听旷野,其实就是倾听自然。没有什么会比旷野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倾听旷野必须抛弃所有语言的粉饰。唐朝的吟咏,宋代的歌唱,那些美丽的衣裳里裹着的并不是你的旷野。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彻底地裸露,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旷野,接近自然。旷野是原始的,旷野是粗犷的,旷野是你来到人世里最初的注视,旷野是你离开世界时最后的风景。运用设问句的形式,生动地诠释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人、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叙写,表达了对情感、人生与旷野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 旷野有它自己的语言,夏虫的鸣唱,荒草的挣扎,弯月的凄清,还有鹰击长空的长啸,那些都是旷野独有的语言,简单而深刻,直接却饱满。在旷野听风,听的就是来自旷野深处的声音。风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这是旷野生生世世不灭的追问。风从山谷深处吹来,风从思乡人的心中吹来,风从历史的荒漠里吹来。风吹过浅草,风吹过原野里孤独的树,风吹过寂寞独行人的眼睛,风吹过一大片又一大片的思念。疾风吹劲草,风过总留痕,风动着,草动着,河动着,心灵也跳动着。那是生命与生命的撞击和较量,那是最古老也是最华美的乐章。
倾听旷野,听一抹乡愁,听一道风景,听一个故事,听历史的声音穿过冰冷的时间入侵到你的心灵。也许你会哭,或者你会笑。这些悲喜总要混合在旷野无限的空旷和无穷的生机里,让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感动。花开花谢,草盛草衰,月圆月缺,雁去雁回,峰回路转,这些都是旷野,都是你无法遗忘的人生。
站在天地间,倾听旷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倾听。你这样深入着,这样思索着,这样融入着,于是,在不经意间,你也成了一片旷野。 在旷野感染启发下,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真实坦诚、丰富多彩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