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分子热运动跟踪训练(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将一块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有甜味;
B、香水瓶盖打开后,在周围可闻到香味;
C、扫地时卷起灰尘;
D、墙角里长期堆放着煤,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2.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内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互相抵消的
3.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很大; B.分子的直径很大;
C.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D.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4.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香味扩散得越慢; B.若温度低于0℃,这个现象就消失;
C.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6.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个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固体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7.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8.端午节,小红一进家门便闻到粽子的香味,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9.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说明( )。
A.分子非常小;B.分了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可分的;D.分子处在无规则运动中
10.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B.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C.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11.《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重庆的腊肉,香肠广受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无空隙;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烧菜时在远处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折断的粉笔很难合成一个整体,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二、填空题
1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描写春情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出的芳香分子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
14.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运功。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质变化的名称)。
15.腌菜时,要隔几天后菜才会有咸味,而煮菜时,只要几分钟就咸了,试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第1节:分子热运动跟踪训练解析(人教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将一块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有甜味;
B、香水瓶盖打开后,在周围可闻到香味;
C、扫地时卷起灰尘;
D、墙角里长期堆放着煤,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考点】分子热运动理论。
【解析】分子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重要论点之一,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各种体现,因此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
糖在水中整杯水有甜味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闻到香水味道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同样挨着放煤的墙壁变黑是扩散现象,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此题中的“扫地卷起灰尘”显然不属于分子运动。选C。
【答案】C。
2.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内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互相抵消的
【解析】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气体、液体、固体间都能发生。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十分小的微粒,在固体分子间同样存在空隙,固体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原因。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总是互相抵消,只有当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引力和斥力的作用效果才能互相抵消。选A。
【答案】A。
3.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很大; B.分子的直径很大;
C.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D.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解析】(1)分子的量度单位是10-10m,其直径、体积都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故ABC错误;(2)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答案】D。
4.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香味扩散得越慢; B.若温度低于0℃,这个现象就消失;
C.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解析】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以及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香味扩散的越快;故A不符合题意。
B、温度低于0℃,扩散现象减弱,但是扩散现象仍然存在;故B不符合题意。
C、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是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5.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解析】 A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扩散越快,故 A 叙述正确。
B 、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 B 叙述正确。
C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运动,故 C 叙述正确。
D 、在太空中,物质的分子仍然会运动,所以扩散现象不会消失,故 D 叙述错误。故选 D。
【答案】D。
6.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个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固体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解析】A、5年的时间内,两种金属分子(原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会相互渗入1mm;故A符合题意。
B、在室温下放置,不能说明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不符合题意。
C、相互渗入约1mm深,不能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7.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解析】由题意可知,图甲中,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有说服力。
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不合理。
图丙中,瓶子水平放置,抽开隔板,气体可以自由运动,互相进入对方,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与甲相比,仍不够典型。
综上所述,最合理的是甲图,最不合理的是乙图。故选A。
【答案】A。
8.端午节,小红一进家门便闻到粽子的香味,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解析】小红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说明粽子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小红闻到了;不能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的组成情况。故选D。
【答案】D。
9.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说明( )。
A.分子非常小;B.分了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可分的;D.分子处在无规则运动中
【解析】两种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是桂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10.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B.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C.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解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非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A、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非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故A错误。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C正确。
D、任何分子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者同时存在,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11.《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重庆的腊肉,香肠广受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解析】A、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加,故A正确。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扩散慢,而不是不会扩散,故B错误。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故C错误。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在运动,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无空隙;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烧菜时在远处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折断的粉笔很难合成一个整体,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解析】A.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固体微粒之间的空隙小,故A错误。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烧菜时在远处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C正确。
D.折断的粉笔很难合成一个整体,说明分子间力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二、填空题
1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描写春情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出的芳香分子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
【解析】从诗句中可知,“花香袭人”说明发生了扩散现象,而造成扩散加快的直接原因是“知骤暖”,即气温突然升高造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当周围气温升高时,花香扩散加剧。故答案为:扩散;升高。
【答案】扩散、升高。
14.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运功。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质变化的名称)。
【解析】(1)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进入刚装修的房间,就会闻到甲甲醛的气味。
(2)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的。
故答案为:不停地做无规则;凝华。
【答案】不停地做无规则、凝华。
15.腌菜时,要隔几天后菜才会有咸味,而煮菜时,只要几分钟就咸了,试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不论是腌菜,还是煮菜,菜之所以变咸,都是食盐扩散到菜里的结果。在腌菜时,菜缸内的温度较低,分子运动得较慢,所以扩散进行得也较慢,因此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菜才能变咸;而在煮菜时,锅内的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得很快,扩散进行得迅速,因此菜很快就变咸了。
故答案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得越快。煮菜时温度比腌菜时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得快,所以煮菜时,只要几分钟菜就咸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也容易被压缩。
液体间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1.考点解析
分子热运动是本章基础,也是物质分子了解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基础。分子热运动可以从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现出来,如扩散现象、物质三态的物理性质等。本节主要知识点有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考点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两个方面;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以选择题居多。从历年中考来看,从现象解释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物质三态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等。
2.中考题型分析
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上,对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考查也不容忽视;常见考查方式是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分子热运动进行判断等。此部分考题不多,一般在一个题目或者和其他知识点结合组成一个题目,分值在1-3分之间,平均分值在1.5分左右。
本节考点在2019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还会很高,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2)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3)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现象等。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考点分类 考点内容 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
常考热点 分子无规则热运动 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
一般考点 分子之间作用力 选择题和填空题较多,用规律解释现象
冷门考点 对组成物质的分子理解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典例一:(2018·东营)水煎包是东营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水煎包的制作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考点】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物体的内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对每种现象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①水煎包“香气四溢”,是因为香气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此说法正确。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此说法错误。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此说法正确。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故此说法错误。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此说法正确。
由此可见,以上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⑤;故选B。
◆典例二:(2018·广州)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若以O表示氢气分子,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氢气分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态和分子热运动。
【解析】由于物质分子每时每刻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静置的容器里的气体分子会充满整个容器,故静置的气体应该均匀分布于容器内,故选A。
【答案】A。
★考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典例一:(2018·绵阳)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故C正确。
【答案】C。
◆典例二:(2018·自贡)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B.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考点】分子热运动、热现象。
【解析】(1)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3)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4)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解答:A、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故A错误。
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所以0℃的冰块也有内能,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一、选择题
1.(2018·桂林)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冬天大雪纷飞; B. 桂花香飘满园;
C.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D.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收
2.(2018·乌鲁木齐)扩散现象可以说明( )。
A. 分子间有引力;B. 分子间有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D. 分子定向运动
3.(2018 遂宁)小军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D.限压阀口“烟雾缭绕”,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2018 枣庄)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5.(2018·常州)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6.(2018·滨州)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7.(2018·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B. 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 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
8.(2018 岳阳)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
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9.(2018·武汉)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橡皮膜会向外凸,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加剧;B.内能会增大;
C.质量会不变; D.压强会减小
10.(2018·重庆)生活中用铁锅加热菜油,菜油的温度很快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菜油的内能;用热油炒菜时,远远的就闻到炒菜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运动。
11.(2018·娄底)劣质的油性油漆、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 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 越高, 越剧烈。
12.(2018·扬州)2018年2月1日起,扬州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令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因为燃放时,会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噪声;同时由于分子在 ,使人们闻到浓烈的火药味;不仅如此,还会增加PM2.5等颗粒物的危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毫米/微米)的颗粒物。
跟踪训练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桂林)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冬天大雪纷飞; B. 桂花香飘满园;
C.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D.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收
【考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物质分子每时每刻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物质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微粒,物质颗粒与物质分子是不同的。
解答:大雪纷飞是雪花在空中飞舞,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
桂花香飘满园,是花香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故B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符合题意。
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不符合题意,蝴蝶不属于分子运动。
烟花不是分子,是物质颗粒,故不能说明分子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8·乌鲁木齐)扩散现象可以说明( )。
A. 分子间有引力;B. 分子间有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D. 分子定向运动
【解析】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或从物质浓度高的地方进入浓度低的地方现象;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的结果,也证明了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隙。
从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3.(2018 遂宁)小军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D.限压阀口“烟雾缭绕”,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解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的大小跟质量、温度、状态有关;(3)内燃机的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
解:A、煲鸡汤时,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正在沸腾的鸡汤,温度虽然不变,但不断吸收热量,所以其内能增加,故B错误。
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故C正确。
D、限压阀口“烟雾缭绕”,“烟雾”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B。
4.(2018 枣庄)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析】(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4)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因此,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之间发生,故A错误。
B、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B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
故选A。
5.(2018·常州)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液体分子间距离较近,表现为斥力,故液体很难被压缩。故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6.(2018·滨州)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热运动。
【解析】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墨水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的说法错误。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吸盘内外存在气压差的原因,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故B的说法错误。
C.尘土飞扬,是因为尘土颗粒漂浮在空气中造成的,不是分子运动;故C的说法错误。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扩散现象剧烈,也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的说法正确。故选D。
【答案】D。
7.(2018·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B. 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 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
【考点】分子热运动、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比热容。
【解析】(1)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2)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3)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吸热过程,但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4)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温度变化一定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故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解答:从以上分析可知,上述四种说法只有A是错误的。故选BCD。
【答案】BCD。
8.(2018 岳阳)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
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考点】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比热容。
【解析】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错误,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错误,水蒸气看不见,看见的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错误,物质的比热容在状态没有改变时,比热容不改变。故选C。
【答案】C。
9.(2018·武汉)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橡皮膜会向外凸,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加剧;B.内能会增大;
C.质量会不变; D.压强会减小
【考点】质量、压强、内能以及分子运动。
【解析】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橡皮膜会向外凸,说明瓶子内气体通过热传递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但瓶子内气体的质量不变。
故以上说法错误的是D。
【答案】D。
10.(2018·重庆)生活中用铁锅加热菜油,菜油的温度很快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菜油的内能;用热油炒菜时,远远的就闻到炒菜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运动。
【考点】物体内能的转化、热传递。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而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物体的分子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而且分子运动的快慢和物体的温度高低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炒菜时,铁锅加热菜油,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油的内能。
炒菜时,温度很高,炒菜的芳香分子运动剧烈,扩散到空气中,远远的就闻到炒菜的香味,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热传递;无规则。
11.(2018·娄底)劣质的油性油漆、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 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 越高, 越剧烈。
【考点】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子热运动和温度的关系。
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时,运动越剧烈,称为分子热运动。
故答案为:温度、分子热运动。
12.(2018·扬州)2018年2月1日起,扬州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令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因为燃放时,会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噪声;同时由于分子在 ,使人们闻到浓烈的火药味;不仅如此,还会增加PM2.5等颗粒物的危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毫米/微米)的颗粒物。
【考点】声音的产生、分子热运动。
故答案是:振动、无规则热运动、微米。
知识点精析
考点概览
典例精析
跟踪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