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前 方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望/给予 撼动/可汗 淹没/咽喉要塞
B.闪烁/乐曲 阻挡/当铺 劳顿/囤积居奇
C.简陋/露营 罐头/道观 苍凉/量体裁衣
D.光阴/殷红 盘缠/禅让 崔颢/好逸恶劳
解析:B 依次读为:shuò/yuè,dǎnɡ/dànɡ,dùn/tún。A项,依次读为:
yù/yǔ,hàn/hán,yān;C项,依次读为:lòu/lù,ɡuàn,liánɡ/liànɡ;D项,依次读为:yīn/yān,chɑn/shàn,h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迁徒 苍茫 寂灭 奋蹄挺进
B.山涯 憔悴 按捺 惶惑茫然
C.惦念 颠簸 抛锚 温馨安宁
D.旷野 焦燥 篇幅 索然无味
解析:C A项,徒—徙;B项,涯—崖;D项,燥—躁。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阶段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混乱的局面,尤其是美国汽车市场,更是哀鸿遍野。
②离家多年的我回来时发现,母亲背驼了,在看着儿女时,脸上多了一种期期艾艾甚至是巴结的神情。
③美国军队深陷中东,国内的恐怖分子又粉墨登场,在这时,没人会冲动到想要削减国防开支的地步。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父母虽然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但家中依然“高朋”满座,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⑥这一次世界锦标赛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出战国际大赛,最终她不孚众望取得了五战全胜的优异战绩。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解析:C ①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该句说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灾难,语境合适,使用正确。②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本句的语境是母亲见到阔别多年的儿子时的期待,使用不当。③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可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有贬义。使用正确。④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整句话是对霍金经历人生苦难的肯定,显然是对“五风十雨”望文生义,使用错误,可改为“风雨交加”。⑤一傅众咻:意思是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形容环境对人影响极大。傅,教导;咻,喧闹。此处用来比喻各种外在条件对家教指导学习的干扰,非常恰当。⑥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含贬义。此处“她”五战五捷,应该是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是“不负众望”的误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立法上强调加重刑罚,并不必然提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还起着相反的作用。
B.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动物园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动物生存,也要保证游客安全。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还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解析:A B项,两面对一面,“是否能”谈到的是正反两面的情况,“是……的保障”讲的是正面的情况,显然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根据……出发”应当改为“根据……”或“从……出发”。D项,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该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应调整为“既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又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还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5.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C.鲁迅先生所写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道出了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
D.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要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
解析:A B项,“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C项,“写的”后面的“冒号”去掉。 D项,“盛事”后的逗号放在引号外面。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回 声
水 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
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间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给三个人洗脚,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唯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间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对此,作者表达了担忧。
B.文章的第⑥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C.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D.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现在及未来不管如何变化,人们都应珍惜土地。
解析:B “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错,文章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的担忧。
7.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
?
?
解析: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了乡村五月麦收时节的热闹场面,可以从引起下文、突出主旨、前后照应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突出主题。写出了乡村五月应该有的热闹和欢畅,与后文我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淡漠形成对比。②呼应题目。写乡村收获季节收割机的隆隆声、农人的欢笑声、五月的雷声,呼应“回声”。③引出下文。引出对村人不愿回乡、农作物无人收获的萧条境况的描写。
8.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
?
?
解析:这是个开放型题目,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生活现实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探究分析,可以考虑本文的主题,谈保障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也可以与之相反。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连贯。
答案:(示例一)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要防止过度开发。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科技无论怎么发达,我们的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需求,始终是直接来自土地的。事实上也只有这直接来自土地的生活资料,才让我们更放心。保护土地,保障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障人类的未来。
(示例二)追求土地的高附加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地球上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导致土地的传统生产功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向土地寻求更高价值的产出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当然会对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形成挑战,但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一段话,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30字以内。
有人说,曹文轩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人人都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时候,他却原地不动,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这注定了他的作品没有市场。而曹文轩却喜欢这种状态,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逆行者”,“在随风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他愿做后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前儿童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曹文轩依旧坚持着他的理念,这很难得。不过,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智者,因为他的坚持是对的,这就像炒股一样,最后的大赢家都是那些意志坚定的人。
?
?
?
解析:对于叙事类文段的压缩,一般采用“什么人(陈述对象)+干了什么事+什么结果”的方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可采用先找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理念等),再概括主要信息的方法。
答案:曹文轩坚持自己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
10.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某父子》,配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旨趣。
要求:①配合画面情景;②运用两种修辞,使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60字。
?
?
?
?
解析:这是一道给画面配文字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特别是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其次要借助标题和其他文字信息加以联想,把握漫画的寓意;再次要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本题要求表现画面的旨趣,所以对画面应该概括,反映出父子之间的差别,父亲的热心和儿子的体会不到,并注意语言的形象和修辞的运用。
答案:儿子西装革履,老父布衣短衫;儿子闲庭信步,老父右提左挽。却不知,到底是寸草心懵然,还是三春晖太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