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失街亭》导学案粤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失街亭》导学案粤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5 13: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失街亭》
一、【学习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2.品读课文,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3、课文背景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4、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5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预习题(一)
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应(yìng)届 佝(gū)偻
佶(jīé)屈聱牙 蜀地(sǔ)
B.斡(wò)旋 龋(qǔ)齿
虚与委蛇(shé) 偏裨(pí)
C.刚劲(jìng) 叶(xié)韵
一哄(hōng)而散 掎角(jǐ)
D.意蕴(yùn) 给(jǐ)予
不分轩轾(zhì) 马谡(sù)
2、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等闲之辈:平常。 男亲自哨见(探见)
B、马谡见事不谐:谐和,顺利。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执手而言:握着手。 大哭不已:止。
D、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有性命) 孔明流涕:眼泪。
3、选出用词准确的一项( )
①懿( )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昭( )曰:“父亲何故自隳志气邪!男料街亭易取。”
③懿大( )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④马谡在山上见之,大( )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⑤懿( )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⑥谡( )曰:“丞相视某如子,……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⑦参军蒋琬自成都至,……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 )。……岂不可惜乎!”
⑧大小将士,无不流( )。
A、叹 笑 喜 笑 笑 泣 喜 涕
B、服 喜 笑 喜 喜 哭 叹 泪
C、叹 笑 笑 喜 笑 哭 喜 涕
D、服 喜 喜 笑 喜 泣 叹 泪
二、阅读全文,请说出故事梗概






三、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课后拓展(一):
分析下面三首古诗各从什么角度来写诸葛亮的。
(一)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三)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难,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预习题(二)
一、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司马懿______而行,八月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2)是吾不识贤愚,______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
(3)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______不动,蜀军又退上山去。
A、倍道 以至 端然 B、背道 以致 岿然
C、倍道 以致 端然 D、背道 以至 岿然
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达被乱军所杀——孟达被叛军的军士杀死。
B、此地奈无城郭——这个地方怎奈没有城垣。
C、吾等安归?——吾等能安全地归去吗?
D、比及归营,早被魏兵占了——等到再回营中,营寨早被魏兵占领了。
二、请思考:
1、文章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马谡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请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拓展(二)
阅读赏析。借鉴下面的评论文章,完成1~4题
抓住言行写爱憎——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用在鲁提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则集中表现了鲁提辖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小说写道,鲁提辖吃酒时,被金翠莲的啼哭声吵得心烦意乱,但当他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便立刻表现出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呸!俺只道哪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打死了那厮便来!”说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作者就是这样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打抱不平的性格。当鲁提辖得知金氏父女因欠店主钱不得脱身后,他便从身上摸出五两银子,又借史进的一锭银子送给金氏父女。这时李忠不得不摸出二两银子来,很不情愿地交给鲁提辖。鲁提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并把那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作者通过“摸”“借”“丢”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鲁提辖的性格。鲁提辖爱的是打抱不平,爱的是正义,他同情百姓的不幸。
对于郑屠户,鲁提辖恨之入骨。他恨郑屠户的蛮横霸道,他恨这个世道的不公。“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他先是捉弄郑屠户,等郑屠户火起之后,他才亮出拳脚。为什么不直接打呢?鲁提辖要争取时间让金老父女逃走,而且他不打弱者。你越软,他就越不忍心出手,这表现了鲁提辖的善良的一面。但面对豪强恶霸,鲁提辖从来没有犹豫过,也从来没有畏惧过。所以,当郑屠户虚假的面目被揭穿,恶霸的本质原形毕露后,鲁提辖就挥动大拳,让郑屠户好好消受一番。此处,作者既写其言,又写其行。“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三拳之后,郑屠户魂归西天。鲁提辖为民除害,痛快淋漓。
可以说,通过言行来表现鲁提辖的爱与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
 1.文章开篇与结尾,文字均相当简洁,且各具艺术魅力。请调动自己的语言,分别将它们概括出来
(1)开篇的艺术魅力有二,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段运用了 论证的方法收束全文。其艺术魅力表现为两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短评务必抓住关键,而能否抓住关键,则体现出评论者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1)原文段2,其关键要表现什么?
答:关键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怎样认识和表现这个关键?
答:可分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提辖的性格特征是多样的——他既有嫉恶如仇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评论者怎样揭示鲁提辖的善良?请概括为两点,并指出原小说的表现方法
(1)性格善良面之一:
对此,原小说的表现方法是 描写;
(2)性格善良面之二:
对此,原小说的表现方法是 描写。
4.下面对这篇评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择的突出点,是小说对鲁提辖语言与行动的描写。
B.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作者把鲁提辖的爱憎情感作为评论的关键。
C.“抓住言行写爱憎”,这是本篇评论的观点,其论据有二:一是引用了歌词,二是列举了金氏父女的不幸遭遇。
D.本文为“文学短评”,它不仅篇幅短小,且语言简练,不说废话,且字字珠玑,句句都起一定的作用。
E.文章的表达方法色彩纷呈,既有引证法,又有例证法,还有喻证法以及对比论证法。
12、《失街亭》导学案
答案:
预习题(一)
一、1.D 2、D 有命(有运气) 3、A
二、参考:
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 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
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 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 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 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
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 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失街亭》课后拓展(一):
参考答案:
(一)《蜀相》写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本诗流露出诗人对他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
(二)《咏怀古迹》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书愤》是诗人借诸葛亮自况,以诸葛亮矢志北化来表达自己恢复中原之心永不熄灭。
《失街亭》预习题(二)
一、1、C 2、C
二、1、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2、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
《失街亭》课后拓展(二)
【答案】
1.(1)①明引著名歌词,营造了评《水浒》的艺术氛围,点出了评论对象,托出了副题;
②所引歌词中的“吼”与“出手”,暗扣了正题上的“言”与“行”二字。
(2)运用了归纳
①反扣了正题——言行、爱憎; ②强化了副题——进一步点明小说的突出点。
2.(1)鲁提辖爱抱打不平,爱正义,同情百姓的高尚情操。
(2)①三次引用主人公的原话,通过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嫉恶如仇的本质特征,反扣住正题上的“言”;
②评论者捕捉住“摸”、“借”、“丢”三个动词,通过主人公鲜活的动作,形象生动地打造了人物爽快与率直的性格,反扣了正题上的“行”。
3.(1)他极端同情普通百姓的不幸遭遇,
表现方法是正面直接描写;
(2)他不打弱者,你越强横他越出手狠,
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描写。
4.C、E[提示]C中所说“引用了歌词”是实,但这绝非论据之一;E中所说“喻证法”,与事实相悖。
12、《失街亭》课堂检测(一)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阅读全文,请思考:
1、下面对街亭的战略意义,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街亭失守,被魏军切断咽喉,前方大军就被切断了命脉。
B、保住街亭,蜀军则无后顾之忧,大兵东进,长安可破。
C、街亭乃蜀军回归汉中之要地,街亭失守,蜀军则有家难回。
D、据史记载,街亭不过是魏蜀在此进行过一次战斗,而《演义》强调了它的战略意义,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2、《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个足智多谋,所以许多战役主将失算事先都有人提醒,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主将并不采纳。关于这些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关于马谡的使用,先帝刘备告诫过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事先忘了这事,结果导致北伐失败。
B、马谡在山上扎寨,王平也曾劝阻,但谡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结果带来了杀身之祸。
C、发兵之前,诸葛亮曾告诫魏延:“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可结果魏延自行其事,兵困垓心。
D、就连孟达也是不听诸葛亮的计策,自认为司马懿会上奏魏帝,延迟时日,可结果司马懿来了先斩后奏,孟达被乱军所杀。
二、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例: 1、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2、 ,
3、 ,
4、 ,
12、《失街亭》当堂训练(一)
一、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


二、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2、《失街亭》课堂检测(二)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阅读下列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一)、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 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1.问:分析语段中的情节及语言,概括孔明性格特点。
答:________ 。
2.在课文中找出与上段情节前后呼应之处,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答:________ 。
(二)、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犄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3.此段叙述的情节及人物语言揭示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 。
(三)、却说孔明回到汉中,计点军士,只少赵云、邓芝,心中甚忧;乃令关兴、张苞,各引一军接应。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曰:“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曰:“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4.赵云等人亦败将,孔明为何“亲引诸将出迎”?表现了孔明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 。
12、《失街亭》当堂训练(二)
一、读课文,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概括马谡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在文章划出相关的句子。



三、谁应对街亭的失守负主要责任?



《失街亭》课堂检测(一)
参考答案:
一、
1、C 2、C
一、参考:
2、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3、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4、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当堂训练(一)
一、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二、开端:战前孔明派将点兵
发展:马谡拒谏
高潮:蜀失街亭
结局: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
课堂检测(二)
参考答案
一、1.此段情节和语言表现了诸葛亮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估计到战争有胜有败,不仅作取胜的安排,还作应付失败的准备。这是他谋略高人一筹之处。
2.表现了诸葛亮料敌如神。
3.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文段中有两笑,第一次“笑”表现他盲目乐观,轻敌自信。第二次“笑”,表现出他死抱兵法教条,目空一切。
4.赵云等人勇挫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孔明亲率诸将出迎,并重赏,可见他治军有道,赏罚分明。
当堂训练(二)
一、(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2)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 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三笑)
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
三、第一种观点:街亭失守,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第二种观点:街亭失守,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