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卒、以、辞”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3.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本文记述了唐代一个为官正直、同情百姓、敢于抗暴的官吏——段太尉,段太尉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击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3.相关知识
(1)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千阳)人。
(2)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三.预习题(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书写
泾州( ) 汾阳( ) 晞( ) 邠州( ) 不嗛( ) 釜鬲( ) 老躄( )
恣( ) 戢( ) 焦令谌( ) 晡食( ) 野如赭( )
朱泚( ) 姁姁( ) 邠斄( ) 覆校(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 )
太尉判状,辞甚巽( )
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
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 ) (2)日群行丐取于市 ( )
(3)戚不敢言( ) (4)某为泾州 ( )
(5)既署一月( ) (6)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
(7)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 ) (8)今尚书恣卒为暴 ( )
(9)俱至孝德所,谢不能( ) (10)泚取视,其封识具存( )
(11)覆校无疑( ) (12)或恐尚逸坠 ( )
5.请列出本文的结构层次
答:
6、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节选自《战国策》)
(1)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预习题(二)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日群行丐取于市( ) (2)手注善药( )
(3)晞一营大噪,尽甲( ) (4)吾未晡食( )
(5)裂裳衣疮( ) (6)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
(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
(2)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 (3)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
(4)顾叱左右曰( ) (5)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
(6)俱至孝德所,谢不能( ) (7)段公,仁信大人也( )
(8)使主人出无马( ) (9)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
(10)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 )(11)遇不可,必达其志 ( )
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管理疆界的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节选自《韩非子》)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预习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辞:
①无伤也!请辞于军( ) ②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
③太尉判状,辞甚( )
(2)以:
①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②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
③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
(3) 且:
①太尉笑且入曰( ) ②罪且及副元帅( )
(4) 白: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 ②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
(5) 至:
①至撞杀孕妇人( ) ②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 )
(6) 愿:
①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 ②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
2.在完成了对段秀实逸事的记叙之后,作者特意附加写了最后一段,为什么?
答:
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三)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节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宰予:孔子的学生。①圬(Wu):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对墙面进行粉刷、抹灰。② 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表示停顿。③诛:责备。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6、《段太尉轶事状》导学答案
三.预习题(一)
1. jīnɡ fén xī bīn qiè fǔ lì bì zì jí chén bū zhě cǐ xǔ xǔ tái jiào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嗛通“慊”满足 )
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 谦恭 )
3.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
4.(1)故:原因。(2)丐:求取;(3)戚;忧虑。(4)为:治理。(5)署:暂时担任。(6)诚:如果。(7)务:努力从事。(8)恣:放纵。(9)谢不能;为自己的无能而赎罪。 (10)封识:封存的标记。
(11)覆校:审查核对。(12)逸坠:散逸。
5.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部分(第l—4段) 记叙段秀实任泾州刺史时,义诫郭晞的逸事。
第二部分(第5—6段) 补叙段秀实为营田官时,仁信爱民的逸事。
第三部分(第7段),记叙段秀实为司农时,守节拒贿的逸事。
第四部分(第8—9段),总结上文,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外拓展(一):
赵威后问
(1)现在您不先问候我们大王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难道要把卑贱者放在前而把尊贵者放在后吗?
(2)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呢?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参考译文:齐国国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信还没开启时,赵威后问使者说:“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你们大王也还好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我是奉大王之命来拜见威后您的,现在您不先问候我们大王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难道要把卑贱者放在前而把尊贵者放在后吗?”赵威后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年成,哪有百姓呢?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呢?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预习题(二)
1.(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手:名词作状语,亲手。(3)甲:名词活用为动词,披上铠甲。(4)晡食:名词活用为动词,吃晚饭。(5)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扎。(6)市:名词活用为动词,买来。(7)坏:使动用法,使……坏、打坏。
2.(1)生人:古义为人民,百姓;今义为不熟悉的人。公理:古义,公是对对方的尊称;理是治理;今义,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道理。 (2)始终:古义为善始善终;今义为从头到尾。
(3)几何:古义为多少;今义多指几何学。 (4)左右:古义指手下的土兵;今义, ①方位词②大约③支配、操纵。 (5)假设:古义指代为置办;今义为姑且认定。 (6)不能:古义为没有能力;今义,不可以。 (7)大人:古义为长者;今义为成人,区别于小孩。(8) 主人:古义为地方长官,指段太尉;今义跟客人相对。 (9)奴隶:古义为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10) 出入:古义,大体上,大抵;今义为①出去和进来②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 (11)不可:古义,不赞成;今义,不能。
课外拓展(二):
绮乌封人
(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途上又饥又渴.
(2)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参考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途上又饥又渴,路过绮乌郡时,向防守边疆的人讨要食物。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这个防守的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管仲说:“假如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重用贤良者,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怨恨管仲。
预习题(三) 答案:
1.一词多义
(1)辞 ①致辞,即把事情说明白;②辞退; ③言辞。
(2) 以 ①介词,凭借;连词, ②因为;介词,③把。
(3) 且 ①表示两个动作连续进行; ②将要。
(4) 白 ①姓; ②禀告。
(5) 至 ①甚至; ②到达。
(6) 愿 ①希望; ②愿意。
2.一个是为段太尉正名。因为一般人大致都是认为段太尉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因勇武而得名,但实际上,段太尉还有许多值得人称道的方面,他的为人处世是令人敬重的。另一方面,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还特别表明,有关段太尉的史实不是杜撰的,而是确有其事,这些事实都是他亲自调查而来,是可信的。另外从段太尉的形态状貌来看,也有必要纠正人们的错误看法。显然,作者在文章中的剪裁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他选的是正史中不备的材料。另一方面,他着重选的是最能表现段太尉精神修养的材料。
课外拓展(三):
宰予昼寝
(1)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面不能粉刷!
(2)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面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一)
姓名 班级 学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邠州(bīn) 晡食(bū) 击柝(tuò) 赭色(zhě)
B.封识(shí) 姁姁(xǔ) 覆校(jiào) 釜鬲(lì)
C.戢士(jí) 逸事(yì) 岐山(qí) 不嗛(qiè)
D.恬然(tián) 卑弱(bēi) 老蹙(bì) 槊上(shuò)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段公,仁信大人也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B.沛公安在
C.马倒,为晋兵所杀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2)且大乱,若何?
(3)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一)
读第一件逸事(1——4自然段),思考:
1.为每一自然段拟写一个小标题,各个小标题字数要一致。如:(1)士卒肆意横暴
(2) (3) (4)
2、段太尉求见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主动请缨,为民除害,反映了段太尉怎样的品质?
答: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二)
姓名 班级 学号
1.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加点字
(1)戚不敢言( ) (2)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 )
(3)不戢士( ) (4)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 )
(5)请假设草具( ) (6)谢不能( )
(7)历亭障堡戍( ) (8)泚取视,其封识具存 (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手注善药( )
(2)晞一营大噪,尽甲( )
(3)裂裳衣疮( )
(4)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不守法纪 B.辄奋击折人手足 手足:手和脚
C.当务始终 始终:有始有终 D.其与存者几何 几何:几人
4.下列各句中全都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项是 ( )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④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⑤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二)
一、读第二件逸事,思考:
1、请分别用精当而工整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情节的大致内容
2、这部分内容又表现了段太尉什么品质特点?
二、第三件“逸事”中段太尉所说的三句话,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心理?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特点?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三)
姓名 班级 学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便可白公姥 B因谕曰 因宾客至凛相如门谢罪
C孝德使数十人从太 愿奉军以从 D尚书固负若属耶 余固笑而不信也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 把
B.以乱天子边事 用
C.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因为
D.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①今不忍人无寇暴死 ②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 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面是对文章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写郭唏军队无法无天,写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气氛。
B.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唏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C.段太尉将郭唏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唏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叛乱,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这段文字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唏军队横暴的段大尉写得栩栩如生。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三)
1.文章最后一段补写段秀实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有什么作用?
答:
2、你怎样评论段太尉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一)
答案:
1. B解析:B项中“封识”中的“识”应读“zhì”。
2. D 解析:例句为判断句。A句为省略句,B句为宾语前置句,C句为被动句,D句为判断句。
3. (1)邠州那些狡猾、贪婪、凶横、邪恶的坏人,常常靠行贿在军中挂上—个名字。
(2)将要起大乱子,怎么办?
(3)您如果命我担任都虞候的话,我能替您制止暴乱,使您所属的百姓不受到伤害。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一)
1、(2)段公请命平乱 (3)段公诣营晓义 (4)郭晞请服改过
2.反映了段太尉关心百姓疾苦,富有正义感,敢于为民请命,勇于斗争的品质。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二)答案:
1.(1)忧虑 (2)如果 我 (3)管束 (4)务:努力从事。
(5)姑且(6)谢罪 (7)经过 (8)封识:封存的标记。
2.(1)名词作状语,亲手 (2)名词活用为动词,披上铠甲(3)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扎 (4)名词活用为动词,买
3、D (“几何”是“多久”的意思)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二)答案
一、1、(5)焦令谌巧取豪夺,段太尉市马偿租;
(6) 尹少荣怒斥暴抗;焦令谌大愧自恨。
2、第二部分写他代民偿租,解除民痛,表现他的仁慈宽厚。
二、这三句话说明了段太尉对朱泚为人的了解,早就预料到他会笼络自己另有所图,所以事先吩咐家人“慎勿纳”;知道女婿最终会收朱泚的礼物,不禁勃然大怒;但他毕竟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并没有将大绫退还给朱泚,跟朱泚闹翻,而是封存在治事堂上,以便相机而作。这三句话体现了段太尉不但清廉正直,而且富有政治智慧。
《段太尉轶事状》课堂检测(三)
1、A(两个“白”都是“告诉、禀告”之意。B、前一个“因”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C、前一个“从”是“跟随”的意思,后一个是“听从”之意;D、前一个“固”是“难道”之意,后一个“固”是“本来”之意。)
2、C(A凭借;B而;D用)
3、D(①是说明自己的理由;②是段太尉对犯纪军士的处置;⑥是太尉对甲者的要求,这些都不属于“超人胆识”
4、C(军营没有 “叛乱”,“噪”是“大肆喧哗”的意思)
《段太尉轶事状》当堂训练(三)答案
1. 最后一段补写段秀实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的作用:这里非常形象生动地写段秀实的外貌姿态等,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这对于消除人们对段秀实的形象及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担心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貌是很重要的补笔。
2、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看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