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知识点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已有知识
2、能拓展运用
预习题:
一、指出下面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 ”。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 ”。 4、放失旧闻。 失,通“ ”。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 ”。
6、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 ”。
二、解释下面词类活用
1、请略陈固陋 固陋:
2、以污辱先人 辱:
三、指出下面一词多义。
(一)虚词“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 ) (《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二)虚词“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固定用法
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 2)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四、解释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二)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五、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弥子瑕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而念我!”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
(1)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2)忘其口味而念我!
《报任安书》课堂检测
班级 学号 姓名
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nǎng)者 阙(què)然 囹圄 (líng yú)
B.倜傥(tìtǎng) 愤懑 (mèn) 放失 (shì)
C.缧(léi)绁 闺閤(hé) 剌(là)谬
D.强(qiǎng)颜 将相(xiàng) 愠色(yùn)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 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 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仆诚以著此书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现
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3.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4.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报任安书》知识点导学案
预习题答案:
一、指出下面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4、放失旧闻。 失,通“佚”。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6、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二、解释下面词类活用
1、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三、指出下面一词多义。
(一)虚词“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在哪里) (《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他,老师)(《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哪里)(《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怎么 )(《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啊)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停顿)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停顿)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的样子)
(二)虚词“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做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存在的地方) 固定用法
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2)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四、解释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后世”作状语后置
(二)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于”表被动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幽”表被动,被幽禁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拘”表被动,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放逐”表被动,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膑脚”表被动,被施与膑刑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囚”表被动,被囚禁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为……所”表被动
课后拓展
参考翻译: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卫国的法律(规定),偷驾国君车子的人要判砍掉双足的罪。不久,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连夜去通知他。弥子瑕就假传君主的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另一天,弥子瑕同国君一起到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有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吃)。国君说:“真爱我呀,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年纪老了,宠爱淡薄了,得罪了国君,国君说:“这个人本来就曾经假传命令驾驶我的车子,后来又曾经给我吃剩下的桃子。”
《报任安书》
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1.D 2.B 3.C 4.A 5.D 6.D
当堂训练、.1.D 2.C 3.D 4.B 5.C
6.(1)《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言。
(3)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