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3、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意义;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新闻特点。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陈锡添,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第六届宣传文化精品奖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特别奖。
代表作:著有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突破》等,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人物传记《他的一生在燃烧——记饶彰风》,主编报告文学集《改革者的风采》等。
2、课文背景: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者的信心。
预习题(一)
1、积累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荡漾( yàng) 踱步(duó) 颁布(bān ) 远眺(tiào) 俯瞰 (kàn)
鳞次栉比(zhì) 侃侃而谈(kǎn) 亲昵 (nì) 面颊 (jiá) 深圳(zhèn)
证券(quàn) 东莞 (guǎn) 萦绕(yíng)
2、请阅读文章并且填写下面表格——邓小平同志深圳行程
时间
行程
主要谈话内容
时间 行程 主要谈话内容
一、1月19日 深圳市区游览 特区姓“社”不姓“资”。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1月20日 国贸中心大厦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中国要保持稳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三、1月21日 华侨城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四、1月22日 会议室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大胆改革,不搞争论。
五、1月23日 前往珠海特区 不怕犯错误,及时改正、总结经验。经济要搞快一点。
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
3、记叙了1992年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所作的指示和谈话内容
4.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有哪些特点?
4、简洁,含蓄,耐人寻味.
5、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预习题二
1、邓小平深圳谈话的意义何在?(提示:联系背景与歌曲及文本)
1、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针对人们的疑惑,小平同志强调姓“社”不姓“资”。(2)谈话涉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道路,性质等问题,讲得深刻,精辟。(3)坚定了人们的信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请找出文中的描写(包括一般描写和细节描写)并思考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行为细节: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外貌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健旺的精神状态。)
散步时,邓楠向小平同志提起他在1984年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一事。邓小平同志接着将题词一字一句念出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在场的人都很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暗示小平同志对深圳特区的关注与支持。)
小平同志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深情地眺望对岸的香港,然后察看皇岗口岸的情况。(“深深地眺望”香港,反映了小平同志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殷切期望。)
上午9时50分,小平同志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来到中国民俗文化村东大门广场。民俗文化村顿时沸腾起来了。广场上欢声雷动,鼓乐喧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迎接小平同志的到来。 (热闹欢乐的场面描写表达出人们对小平同志的敬仰和爱戴。)
到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小平同志走下电瓶车,在这里坐下来,兴致勃勃地观看维吾尔舞蹈。这时,小平同志的小孙子走过来,邓楠抱住他,说:“亲亲爷爷。”小孙子亲昵地吻了一下小平同志的面颊,小平同志十分开心。 (表现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小平同志向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转回来,向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突然又转回来”的细节“你们要搞快一点!”这一句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对深圳特区寄予的期望。)
这两个问题明确通讯的生动性,使文章让人更喜欢读。
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文化和发展(节选)
[美]塞缪尔·亨廷顿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尽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繁荣昌盛,而另一些国家却仍然处于落后与贫穷的困境之中?”至今他们还没有能够找到令人信服的经济学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给我以特殊的冲击,是在几年前当我偶然看到加纳和韩国自1960年以来的经济统计数据。那时这两个国家几乎是同样的经济状况,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主要行业的相对重要程度,如制造业、服务行业、出口的种类和接受外援的数量方面几乎一致。30年后,韩国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高人均收入和许多跨国公司的工业巨人,成为汽车与电器设备的主要出口国,而加纳却依然是原来的加纳。怎样解释这种不同呢?毫无疑问,可以归结为许多原因,但我确信文化是其中主要的因素。韩国人崇尚节俭、储蓄、投资、苦干、纪律和教育,而加纳人却有不同的价值观。
别的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哈佛的研究中心就出版了劳瑞·哈里森的一本书,他曾经是国际开发署的官员,在拉美工作了许多年。这本名为《不发达是一种思想状态》的书,阐述了拉美文化是拉美发展的主要障碍。它曾在经济学家们和拉美人民中引起一场抗议、愤怒和谴责的风暴,然而现在他们都逐渐接受了他的观点。文化现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流行议题。
文化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能够在那些已经进行了经济改革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进步中看到。例如,正像你能够清晰看到的,对进步的评价因这些国家文明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显然,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经济改革,但文化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波兰和乌克兰这两个非常相似的国家为例,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它现在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波兰,其主要原因在于乌克兰是个文化分裂的社会,东正教占据主导地位,而波兰则是一个西方社会。
文化也会影响到经济组织的形式和不同国家的人际信任程度。弗朗西斯·福山认为,那些人际信任幅度很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比那些人际信任仅局限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中国,更能够发展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因素对制约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有许多研究依据腐败的程度对世界上的国家作了排序,但这种排列再一次被文化归类所打破。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或者讲英语的国家。腐败程度最高的是亚洲和非洲。然而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外,这表明了重要的一点。新加坡与丹麦、芬兰、瑞典、加拿大、新西兰一样,是世界上最不腐败的国家之一。而它在亚洲的邻居,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则都是最腐败的。这该如何解释呢?答案当然是政治领导。统治新加坡几十年的李光耀下决心创建一个没有腐败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他做到了。他树立了一个关于文化的有远见卓识的榜样。对此,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作了进一步阐述:“保守一点说,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成功,宽泛地说,政治能够改变文化并且拯救文化。”这就是在新加坡发生的事实。
文化也在民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今日世界上超过80%的民主模式是西方的或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当然民主也存在于拥有其他类型文化的社会,日本和印度就是两个显著的例子。我认为,说“一些特定的文化不可能造就民主”是错误的,但说“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适宜于民主”则是正确的。
1.从一、二两段内容来看,“类似的结论”是怎样的结论?理由何在?请简要回答。(4分)
答:
2.本文用事实从哪几个方面考察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6分)
答:
3.根据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推断中国的发展前景,并写出发展的理由。(4分)
答:
4.对上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本文主要着眼点是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阐述观点。
C.劳瑞·哈里森最终被经济学家和拉美人民逐渐接受的事实证明,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拉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正确的。
D.新加坡的成功得力于前总理李光耀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国家如何抑制腐败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榜样。所以它是个特例。
E.“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适宜于民主”是委婉地说,日本和印度两国的文化比东方文化更适宜于产生民主。
课外拓展答案:
1.文化直接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向前发展。简析:韩国30年来依靠“崇尚节俭、储蓄、投资、苦干、纪律和教育”的文化而经济大发展;而“拉美文化是拉美发展的主要障碍”。
2.①影响经济改革;②也会影响到经济组织的形式和不同国家的人际信任程度;③影响民主模式。
3.中国如果能够改善传统的人际信任文化,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促进经济向前发展。理由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凡是人际信任幅度越宽泛的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位置也越重要。
4.D、E。(D项新加坡的事例旨在证明主要是文化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成功”。E项应当联系上文,“一些特定的文化不可能造就民主”此句中加点的短语可视为东方文化,但由于日本和印度例外,所以只能大致上说,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更适宜产生民主)
4、《东方风来满眼春》课堂检测(一)
班级 学号 姓名
1、本文以什么顺序、什么线索记叙小平同志的深圳考察?
2.找出文中描写突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语句和表现小平同志性格的语句。
3.本文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远眺(tiào) 荟萃 (cuì) 荡漾(yàng) 鳞次栉比(jié)
B. 葱茏(lǒng) 筹建(chóu) 面颊(jiā) 侃侃而谈(kǎn)
C. 俯瞰(kàn) 大厦(shà) 炯炯(jiǒng) 载歌载舞(zài)
D. 藤条(téng) 风骚(sāo) 同胞(pāo) 千里迢迢(z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证券 松弛 针砭 勃勃英姿 B.提词 萦绕 颁布 欣欣向荣
C.亲昵 寒暄 对弈 金碧辉煌 D.题跋 绵长 窒息 神采奕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小平同志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深情地 对岸的香港,然后察看皇岗口岸的情况。
②小平同志一行在这里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 了古朴纯美的民间歌舞。
③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 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A.眺望 欣赏 只要/就
B.观望 观看 只要/就
C.眺望 观看 只有/那就
D.观望 欣赏 只有/那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在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B.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
C. 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
D. 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且有巨大的吸引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希望青年们,尤其是每个中国人,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B. 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C. 以5:4的比分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协冠军杯、联赛杯和聪明杯“三冠王”的胜利。
D. 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深深危及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东方风来满眼春》课堂检测(一)
答案:
1、确定:时间顺序,行踪线索
2、赏析:思维敏捷,严密,敢想敢做,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气魄和雄视天下的政治谋略,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3、一方面,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选了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谈话,着重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因为这关系到中国当时的命运。另一方面,选择群众的欢迎场面,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和尊敬。
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首尾呼应,条理清楚。
当堂训练
答案:
1 C ( A 栉——zhì B 茏——lóng颊——jiá D 胞bāo——迢迢——tiáo)
2.B (提词——题词) 3 A 4.D略胜一筹,指比较之下,稍强一点。5.D (A。“我希望青年们,尤其是每个中国人”应为“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B“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应为“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C “实现了”缺少宾语。)
4、《东方风来满眼春课堂检测(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南国春早。
②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
③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④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
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小平同志的到来,是对深圳特区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是对深圳人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⑥1992年1月19日上午8时许,在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几位省、市负责人和其他迎候的人,在来回踱步,互相交谈,他们正以兴奋而激动的心情等待着……
⑦来了!远处传来马达的轰鸣声。接着,一列长长的火车徐徐进站。时钟正指9时整,列车停在月台旁边。
⑧一节车厢门打开,车站服务人员敏捷地把一块铺着红色地毯的长条木板放在车厢门口。
⑨不一会儿,邓小平同志出现了!人们的目光和闪光灯束都一齐投向这位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身上。
⑩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他的足迹,在时隔8年之后,又一次踏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这块热土上。
1.请选出下列对文中的有关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文中“春早”暗示改革春潮的又一次涌动。
B. “葱茏”“荡漾”写出自然界春意的生机与活力,只是交代了环境的背景,并无烘托作用。
C. 第⑤段中连用两个“最大”表明邓小平到深圳视察,对深圳特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D. 第④段末用了感叹号,说明人们急切地盼望着邓小平同志的到来。
2.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领一代风骚”,高度地评价了小平同志的地们,也表现了对小平同志的崇高敬仰。
B. 第⑥段的省略号表示当时人们不急不慢的心情。
C. 文的时间记得很详细,精确到了小时,甚至分秒(“9时整”),这样更加表现出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尊敬与爱戴。
D. 第⑩段通过外貌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的精神状态。
3.对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文①~⑤是文章的导语部分。
B. 上面几段交代了时间、背景及邓小平到深圳来这一内容。
C. 开篇几段以景物烘托气氛,接着点明本文报道的人物、事件及其意义。
D. 文段都比较短小,这样更适宜表现当时人们盼望着邓小平同志马上到来的急切心情。但也可以把有的段落合并,并无大碍。
当堂训练(二)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上午9时50分,小平同志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来到中国民俗文化村东大门广场,民俗文化村顿时沸腾起来了。广场上欢声雷动,鼓乐喧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迎接小平同志的到来。
②在广场西侧,小平同志登上电瓶车,由徽州街西行,缓缓驶经各个民族村寨。所到之处,各少数民族的演员都在尽情地跳舞欢歌,敲鼓击乐,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小平同志一行在这里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欣赏了古朴纯美的民间歌舞。而那别具一格的徽州牌坊群,富有民族特色的贵州鼓楼、风雨桥,云南藤桥,金碧辉煌的西藏喇嘛寺等,又把小平同志一行带进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长河中。
③正在这里浏览的群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纷纷驻足道旁,鼓掌向小平同志致意。小平同志也频频向他们招手。
④到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小平同志走下电瓶车,在这里坐下来,兴致勃勃地观看维吾尔舞蹈。这时,小平同志的小孙子走过来,邓楠抱住他,说:“亲亲爷爷。”小孙子亲昵地吻了一下小平同志的面颊,小平同志十分开心。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喇嘛( ) 亲昵 ( )
5.第①描写的热闹欢乐的场面的作用是什么?
6.第④段描写了小平同志的孙子亲吻小平的细节,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7.请回答出小平同志游览的路线。
4、《东方风来满眼春》
课堂检测(二)
答案:
◆课内阅读1.B有烘托作用,烘托了深圳特区的勃勃生机。
2.B表现了人们激动不已、急切盼望小平到来的心情。
3.D 段落不能合并。
当堂训练(二)
答案:
4. 喇嘛 lǎ 亲昵 nì
5.答: 表现出人们对小平同志的敬仰与爱戴 。
6.答:表现了小平同志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
7.答: 民俗文化村东大门广场——广场西侧—— 徽州街——贵州鼓楼、风雨桥,云南藤桥,金碧辉煌的西藏喇嘛寺——新疆维吾尔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