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7 《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6 07: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访李政道博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访谈的文体特征及答题方法。 2、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研究重点语句,理解访谈内容。
3、了解李政道博士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做好本职工作。
二、课文助读
(一)走进作者
闵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二)李政道简介?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对称性不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李政道还十分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获奖?】
1957?诺贝尔物理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94?和平科学奖??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名誉学位】
1958?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1969?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1986?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三)相关知识
1、定义:“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2、特点:针对性 专题性 典型性
3、一个成功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①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②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③确定采访主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
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
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⑤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⑥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⑦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4、提问技巧(答题思路)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
直切主题,直接发问。
紧接上文,通过提示性话语引导采访对象转入新话题
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明真相。
用请教的方式,引入一个重要的新话题。
欲擒故纵。
适时的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
紧扣主题,不蔓不枝。
善于引导,环环相扣。
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交流融洽自然,问和答浑然一体。
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引入话题。
三、预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混沌( )( )?? 加缪( )??? 洗漱?( )?? 华裔( )? 拍纸簿( )?
对称( )??? 称呼( )?????????混水摸鱼( )????模样( )?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混沌: 华裔: 五彩斑斓:
3、梳理文章结构思路:文章可分为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 第2段为第二部分: 第3-2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访谈部分共提出了十个问题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1层(3-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 第2层(5-6): 第3层(7-8): 第4层(9-10): 第5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第6层(14-15): 第7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8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5、请提出一两个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对话:有时会在睡梦中哭醒 邱 敏
①记者:做救助艾滋孤儿这件事,你最大动机是什么?
杜聪: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托孤的感觉。有一次我到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哭着扑过来,苦苦哀求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的年仅8岁的儿子。村外农田里的一座新坟头是属于因艾滋病而去世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我强忍泪水对那个几乎绝望的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的儿子做些什么,但我要确保你的儿子能有读书的机会。
②记者:你开始救助之后,就经常失眠,有时会在睡梦里哭醒,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怎样?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吗?
杜聪:每一次去那些村庄都会在心里积压上一层负担,一层层积起来,解不开。所以朋友说我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但我一直没有去。调适自己,不断排解,我喜欢散步。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记得1997年的时候去西藏旅游,藏传佛教中有两种法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慈悲,我很受启发。
③记者:你的救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去了很多的地方,被拒绝了,碰钉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中央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但地方上有一定的阻力。
④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你想过放弃吗?(三槐居搜集)
杜聪:确实有时候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做这个工。有一年我们为了赶路,坐了一个晚上的车,而且那个冬天很冷,整个晚上都在车里面颠簸,而且又是我的生日,我也想念我自己的家人,也是在赶路,很冷,又冷又饿,又是春节,我就哭起来了,觉得我那么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想起那些坚强地面对人生逆境的孩子们,我对人生亦变得更积极乐观。那些孩子真的很坚强,家里最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家之主了。
⑤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要做多久?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设想的(救助艾滋孤儿)是三年,但现在我们在做未来十年的目 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真的很艰巨。
⑥记者:我们看到丛飞的例子,会遇到一些道德水平不算很高的对象,你有没有遇到这种 比较灰心的情况?
杜聪:帮助的人里有素质高的,也有不高的,所谓的农村刁民。但大部分我所接触的人都 是很好的人。
⑦记者:你现在到处演讲,力图将社会对艾滋病的氛围有所改善,你不觉得以一人之力来 面对整个社会目前现状,有一种“唐·吉诃德的感觉?
杜聪:我经常举海星的例子,可能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被干死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 把它们抛到海里去,可能对整个海滩上的海星来说,我们只帮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被我们抛回海里面的那个海星,它得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帮助,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它能活下来了。每一次讲座我都觉得是有效果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做一点点事情。
⑧记者: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你怎么看他们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怎样参与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
杜聪:中国的民间组织、慈善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吸引人才,钱和资源都比较少。目前这一些小型的民间组织很难持续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可能觉得民间组织工资太低了,其实只要每个人有点回报社会的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小到给艾滋病孤儿们写封信。
附注:10年前,年29岁的杜聪已经是一位银行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哈佛的硕士, 在华尔街闯荡的岁月,让这个年纪轻轻的香港人当上了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10年后的 今天,杜聪总足带着~。人一一小两个拉杆箱,穿行于艾滋村,本来略有洁癖的他,走进一个 个破败的家庭,看着村头田里的一座座新坟。
“我从来没见到这么火的苦难在这么小的地方发生。”于是,他辞去年薪百万元的工作,专职救助孤儿。4年里,他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已经让4000多名艾滋孤儿回到学校,其中已有400多个考上高中,超过100个考上大学。
(选自2006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1、请简要概括记者访问杜聪的思路和方法。


2、杜聪“有时会在梦中哭醒”。他为了什么而“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同答。(5分)


3、记者用“唐·吉诃德”来比喻杜聪,其用意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赞扬。请你从上述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课外拓展(二)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它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大聚会,美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人的评判标准,与其它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辛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一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1、访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那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5分)


2、你认为张艺谋对电影的评述可能对中国当前电影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3、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10分)



《访李政道博士》课堂检测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混沌(dùn ) 洗漱(sù ) 食不果(guǒ)腹 察(chá )言观色
B、模(mú)样 庇(pì) 佑 无耻谰 ( lán )言 返璞(pú )归真
C、纰缪(miù) 对称(chèn ) 桀(jié)骜不驯 涣(huàn)然冰释
D、华裔(yì ) 模拟(n? ) 戮(chuō)力同心 力挽狂澜( lá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惊蛰 班斓 文过饰非 按图索骥
B、睿智 泡制 丰功伟绩 真知灼见
C、城隍 慰藉 饶有趣味 日簿西山
D、辩士 斡旋 挺而走险 强弩之末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记者:您31岁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获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天才、幸运?还是其他?
B、我们来想一下:巴基斯坦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
C、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
D、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企业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声誉,除了员工的协作之外,也是总裁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
B、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师生代表就品德、知识、能力等问题都络绎不绝地发表个人意见。
C、媚俗作为一种商业策略,在许多作家那里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完全靠迎合大众是无法在文学土壤中扎根的。
D、读书是一场迟延的精神宴席,饥肠辘辘的人们来不及彼此打上个招呼,便埋头书摊,饱食美味了。
二、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李政道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通览全文,你从李政道的答语中,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些之外还应有哪些方面的素质???


《访李政道博士》当堂训练
一、阅读第3-4段,思考:?
1、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这种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2、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3、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孙悟空的故事,有哪些言外之意??



二、延伸拓展: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





预习题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混沌hùn?? dùn??? 加缪miù???? 洗漱shù????  华裔yì  拍纸簿bù
对称chèn??? ?称呼chēng???????? 混水摸鱼hún???? 模样mú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华裔:华人的后代。?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3、梳理文章结构思路:文章可分为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3-2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访谈部分共提出了十个问题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1层(3-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 第2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第3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4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5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第6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7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8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它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个人的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必然的。
课外拓展(一)答案
1、在访问新闻人物杜聪的过程中,记者在第①②节访谈中,开门见山直问杜聪救助的动机、心理问题;在第⑥节访谈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推问最敏感的问题;最后两节访谈,记者以未来的前景结束访谈。
2、杜聪为自己有种强烈的托孤感觉而哭,为自己心理上沉重的救苦救难的责任感而哭,为地方上的阻力而哭,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哭,为社会上没有良好的救助艾滋病人及其孤儿的氛围和道德水平不高而哭。杜聪的哭,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积善成德的道德风范。杜聪的哭更显示出新闻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可信性。【①第一问,回答不少于3项内容,且出自原文,每一项答计1分,共计3分。②第二问,答对关键语,如“责任感”、“仁爱”、“无私”,“积善”等词语中的两个,符汁1分,共计2分。⑧语句不通顺,且不简要,未依次作答,扣1分。】
3、(1)我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仅凭一个比喻,就断定记者是批评,未免太武断了。理由有三:其一,唐·吉诃德敢于单枪匹马跟整个黑暗社会对抗,而且即使头破血流,一再碰壁挨打,也决不后退的精神令人可敬。其二,我们的社会不是唐·吉诃德时的社会,有光明阳光的一面,杜聪的义举不是孤立无援。其三,作者用比喻发问,目的在于张扬杜聪救助艾滋孤儿的仁爱、扶弱的坚毅精神,使“问”具有义学色彩。(2)我同意第一种“看法”。作者批评杜聪救助艾滋孤儿如同唐·吉诃德一样,充满冒险精神、太理想化了;同时,救助的方式不能单枪匹马,一开始就应该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①观点,计1分。②联系唐·吉诃德进行分析,计2分;说理透彻,理由充足,计2分;语句通顺,答题规范,计1分。③不要拘泥于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访李政道博士》课堂检测答案
一、1、C (A漱shù B 庇 bì D 戮lù )
2、B(A 中的“班”应为“斑”。C中的“簿”应为“薄”。D中的“挺”应为“铤”。)
3、B(A 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C 最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D 引号应删掉。)
4、B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发表意见不能说“络绎不绝”改为“纷纷”较为合适。)
二、1、李政道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要有才能;(2)得到很好的培养;(3)研究环境要好;(4)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
2、通览全文,你从李政道的答语中,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些之外还应有哪些方面的素质???
(5)谦虚谨慎;?(6)有创新意识;?(7)目光长远。
《访李政道博士》当堂训练答案
一、1、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显示了记者出色的访谈技巧,一般说来,访谈的问题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充分展开主题。第一个问题从李政道演说时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谈起,具有趣味性,便于回答,而且李政道用这个故事显然是要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从方法上讲,这属于趣问。??
2、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尚未了解的。这是比喻说理的方法。??
3、言外之意有三:一、我本人虽然获奖,但不足挂齿;二、人类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任重道远;三,借此机会宣传中国文化,因为这样的场合本是由文学奖得主发言,我虽然是物理学家,但发言从中国文学切入,能更好地与听众交流。??
二、作者主要采用直问的方式。采访还有趣问、推问、旁问、追问等方式。若继续发问,可根据自己最想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大师询问什么问题,大胆发问。也可问一些业余爱好、身体锻炼情况等以休闲为主的简短问题。要懂得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结合访谈时的语境,灵活运用多种访谈方式。?
课外拓展(二)答案
1、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记者由《英雄》的成功开始访谈,很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接着,记者就张艺谋参与奥斯卡角逐一事引出询问张对奥斯卡和具体电影、导演的看法,重点评述这些电影和导演的可取之处。然后,由这些电影和导演自然过渡到《英雄》,讨论英雄的优点和参评的不利因素。最后,询问张艺谋下一步影片的打算。总体来说,提问丝丝相扣,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得很顺利。
2、张艺谋对电影的评述可能对中国当前电影产生一些影响:(1)较清晰地认清了奥斯卡的真正地位,拍电影更加务实,更加有主见,不为奥斯卡而泯灭自己的个性;(2)在技术上可能会借鉴一些西方电影的做法: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3)电影中更多融进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当然,不能过高估计一篇访谈的作用,因为这些理念真正具体实施时还有很多复杂的事情要做。
3、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重在看思维的深度。
(1)不必要,理由如下:(1)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很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2)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2)有必要,理由是:(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一段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守自己的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