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粤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粤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6 07:2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预习题(一)
一、熟读文章。
二、积累文言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通?????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
(4)涂有饿殍 通?? ???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河内凶? 古义???????? 今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4)王无罪岁。?? ????? 古义??????? 今义????
三、阅读第1——4自然段
思考 :
1、梁惠王是就什么问题向孟子提出质疑?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3、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课外拓展(一)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一朝 居 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
预习题(二)
一、文言字词积累。
1.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寡人之于国(? ????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
②王
然而不王者(?????? )
梁惠王曰(???????????????? )
③以
请以战喻(??????? )
可以无饥矣(?????? )
以时入山林(??????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④食
狗彘食人(??????????? )
食而不知检(???????????? )
⑤之
填然鼓之(???????? )
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2.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二、翻译下面句子。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三、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预习题(一)
二、1、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 yì)帛???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1)河,: 古义: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2)无憾: 古义:没有不满的情绪。 今:没有遗憾。
(3)走: 古义: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4)罪岁: 古义:不要归罪于。 今:没有罪过。
三、1、“民不加多”
2、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课外拓展(一)
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预习题(二)
1.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
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2.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3 D 4 D
二、1、这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2、五亩大的宅子,把桑树种在里面,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课外拓展(二)
参考答案:(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14、《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检测一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梳理1——4自然段,释疑。
二.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1、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孟子对此的态度又如何?


2、?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14、《寡人之于国也》当堂训练(一)
1、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在本文中,孟子用这个例子有何含义?


2、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14、《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检测(二)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梳理5——7自然段
二、阅读第5——7自然段,思考:
1.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
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




14、《寡人之于国也》当堂训练(二)
1.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2、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
?
?
14、《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检测一
答案:
?二、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态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当堂训练(一)
答案:
1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2、比喻说理
课堂检测(二)
1.参考答案:“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
?“谨庠序之教,…”
概括为: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2、 “仁政”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当堂训练(二)
?1. 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2、 [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5段中阐述了 “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