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即景抒情诗》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6 07: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即景抒情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九龄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二、文本助读
(一)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情景交融指一首诗(或几句诗)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浑然一体,最终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既有描写又直抒胸臆的诗句。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
预习题(一)
1、背诵《登幽州台歌》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古人:  ②来者: 。
③念 :   ④悠悠:
⑤怆然:  ⑥涕:
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预习题(二)
背诵《望月怀远》
2、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即景抒情诗课堂检测(一)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登幽州台歌》,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意。


当堂训练(一)
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郭隗、乐毅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人。为什么诗人却说“前不见古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怎样的境遇?

(2)概述后两句诗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课堂检测(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望月怀远》,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情人: 遥夜: 竟夕:
怜: 滋: 不堪: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


即景抒情诗当堂训练(二)
阅读《望月怀远》,完成下列练习。
1、这首五律是如何点题的??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好在哪里?请分析其妙处。


即景抒情诗导学案
预习题(一)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②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③念 :想到  ④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⑤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⑥涕:眼泪
课外拓展(一)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本题型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属于间接抒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外拓展(二)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即景抒情诗课堂检测(一)
答案: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 ,世事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当堂训练(一)
(1)“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贤下士的人已见不到了。第二句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
(2)后两句是说,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课堂检测(二)
答案:
1、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 遥夜: 长夜 竟夕:通宵 怜:爱惜 滋:湿润 不堪:不能
2、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即景抒情诗当堂训练(二)
1、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2、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你。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气象质朴雄浑。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缠绵,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