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4、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学习方法:讨论法
三、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四、预习题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淤 泥 籼 稻 分蘖 贬 斥
2、解释下面词义
刻骨铭心: ?
义无反顾:
贬斥: ?
籼稻:
分蘖:
力排众议:
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4、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他在信中用平和的语气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他进而写道,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1.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对此,袁隆平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回答。
2.袁隆平反对大面积种植命名为“遗传工程稻”的水稻,他的理由是什么?
3. 从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4.上面两个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6、《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检测
班级 学号 姓名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饥馑(jǐn) 捍卫 (hàn) 稻菽(jiāo) 刻骨铭心(míng)
B.挽起(wǎn) 茎秆(jīng) 屏气(pǐng) 无与伦比(lún)
C.掖着(yè) 分蘖(niè) 一蔸(dōu) 如鲠在喉(gěng)
D.田埂(gěng) 缅怀(miǎn) 花蕊(xī) 罄竹难书(qìng)
2、研读标题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1.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6、《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预习题:
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淤yū泥 籼xiān稻 分蘖 niè 贬biǎn斥
2、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
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课外拓展:
1.①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②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③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2.答:①这种稻本身存在诸多缺点。(或答“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②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或答:没有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
3. 答:做事严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科学家。
4.答:对比的写法。
6、《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检测
答案:
1.C (A菽—shū B屏—bǐng D蕊—ruǐ)
2、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3、叙事能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晰,衔接自然;运用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
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当堂训练
答案:
1 C (无“工作之谨慎”)
2 B (无“心理描写”)
3.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