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6 07: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亭送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 赏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三、课文助读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十四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哪!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前途无量,却弃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成为最具舞台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厢记》所表达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西厢记》不仅是一部戏剧,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哪!
2、《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与元稹同时代的人还写过《崔娘诗》《莺莺歌》等。
《西厢记》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3、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预习题(一)
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B.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
C.狼籍 淋漓 解剖 讫今D.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
(导析: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2.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 留 瘦 染 B.尽 挂 减 染 C.饮 留 消 点 D.尽 挂 消 点
(导析:由炼字来体会曲词意境。)
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导析: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切合语境,尤重对象。)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导析:揣摩不用修辞如何说,比较之,修辞出矣。)
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B.(1)(2)(3)C.(1)( 3)(4)D.(1)(2)(4)
(导析:熟悉有关的诗词名句,注意语言积累。)
6、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惜别
其一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 )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 )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预习题(二 )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 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 这两首曲词通过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3、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4、[四煞]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5、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6、[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7、[收尾] 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




课外拓展(二 )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②,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
(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彩。
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预习题(一)1.B(A恓惶C迄今D暮霭)2.B3.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误。)4.C5.B
   
 课外拓展(一)答案:
1.(1)《长亭送别》中崔张之间似有千言万语诉不尽,道不完,特别是莺莺用多段唱词和道白表达了对张生的爱恋、叮嘱、担忧和期盼,展示了内心的痛苦和思虑,人物心理和性格行到充分表现。在《惜别·其一》中,分别的二人几乎无语,当泣别的抽咽也渐渐细弱后,相拥相偎的爱人只用共同的痛苦来勾通感情,用共同的心灵抚慰对方,创造了全然不同于《长亭送别》的意境。两个作品的不同,除了风格相异的原因外,戏曲不同于散曲,需要用人物的唱、白等语言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 C(这首曲的后三句是想像分别后的失落感,想像很奇特,而且有明显的夸张,武陵源所以“寂寞”,是因为它不再是那个永远洋溢着春色的世外佳境,随着同爱人的分别,春意消逝了,剩下没有了生气的桃花、细雨和芳草,正像失去了魂魄的离人一样孤独凄苦。因此C项符合文意。)
(3)D(“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艺术上的手法是巧妙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作者不正面写有多深的情多厚的意,而说准备在天一样大的纸上写下来,浓情蜜意自在其中。D项用车载不动烦恼极言愁绪重,所用方法相同。)
(4)D(“其二”的两个否定同意思并不完全一样“修书”隐含的意思是想念,“才思”指的是写信的文才和情思,两句分别肯定了自己的感情和能力,那么为什么却没有写信呢?这就自然引出了下句“买不得天样纸”,两个否定句的作用就是为关键的末句作铺垫。)
预习题(二)答案:
1 C (晓来 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 D崔莺莺的痛苦
3 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4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5 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6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7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课外拓展(二)
(1)D(“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因此,这里的“处”,指的正是“西都”。经行,本为佛家用语,指佛教徒修行布道往返于一定之地。这里的“经行处”,借指帝王经过、起居、逍遥玩乐之地,亦即辛苦经营的地方。)
(2)C(不是“叹息”和“呻吟”,而是为百姓的疾苦发出的惊心动魄的疾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充满了对封建王朝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12、《长亭送别》课堂检测(一)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暮霭(ǎi) 胸臆(yi)    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二、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二)、分析第二个场面。
(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2)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3)[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6)概括这一场面的主要意思

    
当堂训练(一)
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12、《长亭送别》课堂检测(一)
一、1D  2D 3C
(一)1、赴亭惜别:
2、长亭饯别:
3、残照离别:
(二)(1)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2)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3)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6)描写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当堂训练(一)答案
1.A(并没有“未见时的相思好像也减轻了一些”的意思。)
2.A(以前景的渺茫,衬托去意彷徨。)
3.B(崔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12、《长亭送别》课堂检测(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导析:将句子与这两词原来的适用对象比较。)


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导析:对人物眼中的景物要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5.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当堂训练(二)
1、概括本文的主题。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2、《长亭送别》课堂检测(二) 答案:
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2.“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3.D
4.不能。这里说的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的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的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的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5.B(改为“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绊住。”)
当堂训练(二) 
答案:
 1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歌颂真诚的爱情。
2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