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5 23: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
2.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难点)要求会认的字读写错混提示 1.“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
2.“殉职”的“殉”要和“徇”区分开。一字多音同音字词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狂轰滥炸:指疯狂地轰炸。
原封不动: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新词解释近反义词近义词:
锻炼——磨炼 紧锁——紧闭 破格——破例
凑近——靠近 奔赴——奔向 眷恋——留恋
反义词:
危险——安全 繁忙——悠闲 悲痛——欢乐
优秀——落后 相见——分离 醒目——模糊 踌躇:
①犹豫。
例句:我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②得意的样子。
例句:看他赛前踌躇满志的样子,大家心里有了底。一词多义词义辨析眷恋——留恋课文解读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nǐ)定的电报。①
知识链接: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近三年的英勇奋战,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段析:第1、2自然段写毛主席收到司令员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的电报。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②
知识链接:毛岸英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之后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段析:写电报的全文,主要讲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光荣殉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③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句解:这几句写的是毛主席和毛岸英的一次次分离,反映了毛岸英曲折的成长历程。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④
段析:写毛主席收到爱子牺牲的电文后,内心无比悲痛。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⑤“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祖国。”[句解: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
段析:写彭老总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段析:彭德怀请求将岸英遗体运回祖国,而金日成则要求葬在朝鲜,两种意见产生分歧。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⑥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ɑ),总是要死人的。⑦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段析:面对两种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以及最后做出将岸英遗体葬于朝鲜的艰难抉择。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毛主席做出将爱子葬于朝鲜的抉择。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à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段析:写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难以言表的对爱子的怀念。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⑧
段析:主要写第二天早上,秘书在电文稿上看到的主席批示。表明了主席在爱子安葬问题上的态度,也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宽广的胸怀。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⑨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①文章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开头为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布下了场景,让人隐约感到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这样的开头引人注意,吸引人读下去。
②你从电文中读出了什么?
电文主要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体经过。毛岸英是为人民的事业英勇殉职的,他死得光荣,死得伟大。释疑解惑③作者是怎样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
作者先写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从正面表现出了主席的悲痛心情。然后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侧面表现出了主席的悲痛心情。④第4自然段末尾是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怎样的心情?
这几句话表现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以前的分离,毛岸英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但此时,毛主席对岸英真的牺牲这一事实感到震惊,简直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⑤这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这是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⑥从这句的神态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爱子无限的思念,也表明了毛主席此时也面临着一种艰难的抉择。
⑦主席的心理描写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胸怀?
可以感受到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一代伟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⑧“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既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又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⑨这一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泪水见证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父亲的丧子之痛,也体会到毛泽东作为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大局意识,看到了他伟大的慈父形象。课文主要叙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毛泽东凡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如:“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对岸英的无尽思念、失去爱子的无限悲痛、做抉择的艰难和痛苦、不想让悲痛感染其他人的体贴周到等等。描写富有感染力,值得我们学习。毛主席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他像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眷恋着自己的孩子,面对丧子之痛,他也悲痛,他也在是否把儿子的遗体运回国的问题上艰难抉择,他也曾泪水打湿枕巾……他的伟大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他的平凡则因为他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普通父亲。他具有凡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他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个伟人。课内:
拟定 勋鉴 地域 殉职 眷恋 奔赴 永别
尊重 踌躇 黯然 狂轰滥炸 原封不动 情不自禁
课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