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运动和力典型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运动和力典型例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4-17 22: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运动和力典型例题
【例题1】 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它们之间力的作用有什么效果?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答:茶杯与桌面之间有挤压的作用,因此它们都会由于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又使茶杯发生微小形变。
  说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桌面是一张橡片膜,或把茶杯换成一个薄膜气球放在桌上时,它们的外形又会怎样呢?实际上,任何物体哪怕受到极微小的作用力,也会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大小和明显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不易感觉到的形变不等于没发生形变.
【例题2】 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力存在,一定有施力物体存在
  B.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物体间相互接触就会产生力
  D.物体间有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分析: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A、B正确.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力.所以C错误,D正确,故应选C.
  小结: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中要认真领会.力的概念很抽象,学习时要从定义入手,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应理解这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题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训练学生正确判断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力.
  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就属于间接接触产生力的作用.但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例如,如下图所示,A,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形变),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因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定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例题4】一根弹簧原是,受到5N拉力时,长度变为,求受到15N拉力时弹簧长多长?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
  解:由题意知,当时,伸长设时,弹簧伸长为由,得
  所以弹簧的长度变为.
【例题5】一弹簧秤如图所示,请回答如下问题:
  (l)此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是多大?
  (2)此弹簧秤的准确值是多少?
  (3)此弹簧秤可以直接使用吗?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使学生对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值,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分析:从弹簧秤的外壳可以看出最大量程(即测量范围)为6N;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即最小刻度)表示,说明该弹簧秤可以准确到0.2N;但该弹簧秤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指针没有在零刻度线,而是指示0.8N,所以用该秤测量时,其测量结果应减去0.8N才准确.
  小结:本题是典型的“看图说话”.从弹簧秤的外壳上可以直接知道: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使用弹簧秤测力之前,除观察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以外,还要必须校零,才能使用.
【例题6】一只轻弹簧原长20cm,上端固定、下端挂重10N的物体,物体静止时弹簧长度变为24cm.①求此弹簧的倔强系数.②若两人分别拉住此弹簧两端,同时用30N的力来拉,弹簧变为多长?③若将此弹簧截去一半,剩下的一半弹簧倔强系数为多大?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分析解题能力.
  解析:(1)当弹簧下挂重物静止时,弹簧产生弹力N,弹簧伸长cm
  由可得此弹簧倔强系数
  
  (2)两人同时用力拉弹簧两端时,弹簧产生弹力大小与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力拉时一样大,即N.
  弹簧此时伸长量
  
  ∴弹簧的长度变为
  
  (3)整根弹簧可以认为由两个半截弹簧串接而成.在没截去一半之前,挂上重10N重物时,则其中半截弹簧:弹力N,伸长.整根弹簧:弹力N,伸长.
  ∴半截弹簧的倔强系数
  .
  注意:通过该题可知将弹簧截一半,剩下的一半弹簧倔强系数是整奶弹簧倔强系数的二倍.
【例题7】下列有关重力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持面
  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
  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空中向上飘的汽球没有受到重力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重力的基本概念问题的理解.
  分析:地面附近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D错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当支持面不在水平位置时,重力与支持面不垂直,A错,在同一地点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但比值与位置有关,B错.
  答案:C.
【例题8】关于比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A.9.8N等于1kg
  B.9.8kg等于1N
  C.质量是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D.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使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比值的物理意义”.
  分析:物体的重力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数量关系,这个比值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重力是9.8N,根据这个比值可写成公式,进而求出重力与质量关系.故此题正确答案应选D.
  小结:常有些学生不了解的含义.以为.实际上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附近而言,它是一个常数值,绝不能把质量与重力混为一谈.
【例题9】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约为地球的1/6,一个人在地球上能举起200kg的物体,那么到月球上他能举起物体的质量为()
  A.200kg   B.1200kg   C.200/6kg   D.无法计算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使学生知道重力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分析:同一个人举力是相同的,在地球上此人能举的物重G为:
  
  在月球上人的举力与在地球上相同
  
  即在月球上此人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为1200kg.所以正确答案为B.
  小结: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为地球的1/6,说明要举起同一物体,月球上的举力只需地球上的1/6,要产生相同的力,则月球上的物体的质量为地球上的6倍.本题重点考查物体所受的重力会随地球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在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学生只有理解上述概念,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例题10】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试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使学生掌握用力的图示法去表示重力的方法.
  分析:要作重力的图示,必须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重力的大小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地面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A的几何中心处.重力的图示如图所示.
  小结:本题考查了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通过物体的质量,利用G=mg即可求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另外还考查了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学生最容易把重力的方向画成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所示,这是混淆“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而造成的.
【例题11】如图所示,两个静止物体A和B的质量均为0.5kg,弹簧秤C和D的质量均为100g,此时弹簧秤C和D上的示数分别为()
  A.5.88N、4.9N B.10.78N、4.9N
  C.9.8N、5.88N D.10.78N、9.8N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弹簧秤问题的分析能力.
  分析:先分析D弹簧秤,其受物体A的拉力,A重,故D弹簧秤示数为4.9N;弹簧秤C受到A、B两个物体以及D弹簧秤的拉力,

故C弹簧秤示数为10.78N.
  答案:B
注意:在静止时分析哪个弹簧秤示数多大时,把哪个弹簧秤当做研究对象,它下面挂的物体重力有多大,则弹簧秤示数就多大.另外还需要注意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不一定仅测量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力,其他方向的力也可测量.
【例题12】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自行车刹车皮与钢圈之间的摩擦
  B.单杠运动员上杠时,手与单杠的摩擦
  C.汽车行驶时与空气之间的摩擦
  D.人走路时,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选题角度:本题用于考查有害摩擦的知识.
  分析:自行车刹车皮是为了刹车使用的;单杠运动员在上杠时手与单杠间的摩擦可防止脱杠;汽车运动时与空气的摩擦会阻碍车的运动;人走路时与地面间的摩擦可防止打滑.
  答:C.
【例题13】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拉动一个置于水平地面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5N.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N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A.6N B.5.N C.1N D.11N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理解.
  分析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受到平衡的二力作用,故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5N.由于物体与地面之间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拉力变化后摩擦力大小并不会变化.
  答B.
【例题14】关于摩擦力,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是有摩擦力的
  B.一个物体只有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D.具有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一定存在摩擦力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而且又挤压并且有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了相对运动时,其作用是阻碍两个物体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A虽两物挤压且接触面粗糙,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是不存在摩擦力的.C是只有静止而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才受到静摩擦力,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是不可以的.D虽有相对运动,但物体不一定接触和挤压,因而也不一定存在摩擦力,只有B是正确的.
  答案:B
【例题15】质量为5kg的箱子,在25N的水平推力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子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力的图示画出来.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分析:对箱子进行受力分析,箱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水平方向的推力,箱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所受的力应是平衡的,重力与水平推力不但不相等,而且方向也不相同,不可能互相平衡.箱子放在地面上,应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持力,支持力与重力平衡,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箱子与地面间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推力平衡,所以摩擦力的方向与水平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与推力相等.
  解:箱子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kgN/kgN,方向竖直向下,如图
  支持力N,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水平推力N
  摩擦力N,与方向相反.
【例题16】重1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所用的水平拉力是2N,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12N B.10N C.8N D.2N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摩擦力问题.
  分析: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N的作用.因竖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G和N是一对平衡力,有N的关系.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因水平方向上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有N的关系.
  答案:此题应选D.
【例题17】一个人用30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重为250N的物体,该物体受到的合力多大?方向怎样?
  选题角度:教师可使用本题使学生掌握在具体情况下如何求合力.
  分析:要求两个力的合力可按下列顺序来进行:
  (1)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判断这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3)分别按方向相同或方向相反的合成方法求合力的大小及合力的方向.
  具体解答如下:
  ,F和G方向相反,
  ∴合力.
  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小结:本题的关键是确定拉力和重力G的方向,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力(拉力)的方向相同.
【例题18】某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和的作用,并且,那么(  )
  A.它们的合力一定等于
  B.它们的合力一定大于
  C.它们的合力可能等于
  D.它们的合力可能小于
  选题角度:本题用于考查二力合成的知识.
  分析: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同向时,其合力等于;反向时,合力等于合力不可能小于,D错
  由于峡谷个力的方向关系和大小关系不确定,它们的合力不一定行装于,也不一定大于,A、B都错
  答:D
【例题19】跳伞队员张开伞后,受到空气阻力400N,跳伞队员质量是50kg,画出跳伞队员所受力的图示,并计算跳伞队员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Nlkg)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通过画力的图示求合力.
  答:合力大小100N、方向竖直向下,G和f的图示如图所示
【例题20】用2500N牛的力竖直向上提起重2000N的油桶,则桶受到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是(  )
  A.500N,竖直向下 B.4500N,竖直向上
  C.4500N,竖直问下 D.500N,竖直向上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及求合力的方法.
  分析:油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2500N,竖直向下的重力G=2000N,如图所示根据一直线反向力合成方法得合力
  
  其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即竖直向上
  答:D.
【例题21】起重机的钢丝绳上系着一个重为G的物体,绳子的拉力为F,则(   ).
  A.物体静止时
  B.物体以0.1m/s匀速上升时
  C.物体以0.2m/s匀速下降时
  D.物体水平匀速移动时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上述四种情况,物体都是静止或做匀速运动,选A正确.选B、C错误相同,都认为物体在向某方向运动时,必定受这个方向上的合力作用.而上升时;下降时.在D选项中,物体水平运动,竖直方向没有运动.
  此时在竖直方向上拉力与重力仍是平衡的,,所以D选项也不对.
  答案:A
【例题22】起重机吊着2.5t货物,甲货物以4m/s速度匀速上升,乙货物以2m/s速度匀速下降,丙货物静止在空中.那么起重机钢绳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受力大小是(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三种情况一样大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分析平衡力问题.
  分析:货物受重力和起重机钢绳的拉力作用.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货物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时货物所受重力和钢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大小不变,钢绳的拉力在三种情况下也就一样大.
  答案:此题应选D.
【例题23】用三根细线分别系住三个相同的物体,物体A以2m/s速度匀速直线下降,绳子拉力;物体B以4m/s速度匀速直线上升,绳子拉力;物体C以3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则三根绳子拉力相比较
  A.>> B.>>
  C.>> D.==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对物体受力平衡问题的解题能力.
  分析:三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保持不变,物体都受平衡力作用,即拉力的大小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答:D.
  说明:比较物体受力的大小,不是看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大小,而是看运动状态怎样变化.
【例题24】一根电线下吊着一盏灯,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
  B.灯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
  C.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的重力
  D.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地球的吸引力
  选题角度:本题用于考查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二力平衡必须同时满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选项A中二力不共体,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中二力不共体而且是同方向;D中二力也不共体,分别作用在灯和地球上.
  答:C.
  说明: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也满足等值、反向、共线的条件,但不共体.
【例题25】图中所表示的力的图示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分析:图A中二力大小不等,C中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D中两力不作用于同一个物体,只有B图满足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答:B.
【例题26】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地增加,此时若它受的力同时消失,则( )
  A.立即静止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直线上运动,速度不断增加
  D.做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减少
  思路分析:
  物体受的力同时消失时,它就成为一个不受力的物体,由题意知,这个物体原来在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此题的答案为B.
  此题的入手点有两个,一是看所研究的物体是不是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不受力”;二是看它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它原来在运动,那么不管它原来做什么运动,它现在就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任何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分析:
  物体不受任何作用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静止,一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错C对.物体处于运动状态,而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中的一种,因此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有可能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则有可能它不受力,物体不受力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处于运动状态,因此B也错了.另外,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它有可能不受力,也有可能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力就是所受外力合力为零的情况.
  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此题的答案为C.
【例题28】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B.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铁有惯性,把铁熔化为铁水后仍有惯性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对惯性问题的理解.
  分析分析物体的惯性问题时,要记住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A、B、C均认为只有某种情况下物体才有惯性,因此都不正确.D认为惯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所以无论是固态铁或者是液态铁水都有惯性,是正确的.
  答案D
【例题29】某旅客以1.5米/秒的速度在火车车厢内行走,当火车静止时,该旅客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需要10秒钟,当火车以15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时,则旅客( )
  A.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需要11秒钟
  B.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需要9秒钟
  C.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需要10秒钟
  D.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需要9秒钟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对惯性问题的理解.
  分析:由于惯性,旅客也具有火车的速度,所以旅客在车厢中运动,相对车厢的运动快慢跟火车的速度无关.
  答案:C
【例题30】当静止的汽车突然向前开动时,站在汽车里的乘客常向后倒,这是什么原因?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对惯性问题的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惯性现象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分为下列四步:
  ①确定以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②分析所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
  ③分析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其他物体(或其他部分)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④确定研究对象有关的运动.
  以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为研究对象.乘客与汽车一起静止,乘客不会向后倒.汽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乘客的脚与汽车接触,被汽车带动也向前运动,但他的身体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结果相对汽车,他就会向后倒.
  解题:汽车突然向前开动时,由于站着的乘客的脚与汽车接触,被汽车带动也向前运动,但他的身体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相对汽车来说,他就向后倒了.
【例题31】我国规定,小汽车前排必须装有保险带,它是用来防止汽车的( )
  A.高速行驶
  B.快速起动
  C.紧急刹车
  D.上述各项都能防止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分析惯性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分析:保险带是系于前排驾驶员或乘客胸前的弹性带.当高速行驶汽车急刹车时,汽车迅速停止,人由于惯性将保持向前的运动.保险带的作用可以保护驾驶员或乘客不致过猛前冲被撞.
  答: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