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8-23 13: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三个重要环节;通过探究,认识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实验方法得出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的过程;设计实验方案探讨体验推
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推理与实验探究过程的乐趣,通过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试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如何巧妙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2、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要获得动能,方式可以很多,但本质上都是有力对物体做了功;比如:重物从静止下落获得动能,是重力对物体做了功,汽车起动获得动能,是牵引力对车做了功。而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所以力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把橡皮筋两端分别固定在一长木板的两枚铁钉上,中间挂在放于木板上的小车的挂钩上,先拉开一小段位移,放开小车,小车能获得一定的速度;第二次拉开比第一次大一些的位移,放手后可发现小车获得的速度比第一次的时候大。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中能说明什么?
学生:对物体做功多,则物体获得的速度就大。
老师:对的,这就是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但这仅是一种定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可知,仅仅知道功与物体速度之间的定性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得到功与物体速度的定量关系。(出示多媒体)我们今天要利用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等;探究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我们这个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车;请问橡皮筋在哪个阶段对小车做功呢?
学生:橡皮筋从伸长到原长的过程中,即有力作用在车上的过程中。
老师:对的,橡皮筋对小车有拉力的时候,它才会对小车做功的,那么这个功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具体的数值呢?
学生:不能直接得出数值。(若有学生认为可通过测定力与位移从而求出功,应当指出橡皮筋的力是变力,不可行。)
老师:那么我们应当对功如何处理才能得出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使橡皮筋对小车每一次做的功为一倍二倍三倍等关系变化,测出小车对应的速度,就可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若学生一时回答不出则提示:虽然无法知道具体的数值,但如果让每一次所做的功都以一定的关系变化,并测出相应的速度是否也可以?若有学生提出让橡皮筋长度为一倍二倍等变化,当成做功是一倍二倍等处理,则应当指出其不正确之处。)
老师:对的,如果我们有多根相同的橡皮筋,如何才能得到对小车做的功为一倍二倍三倍等关系变化呢?
学生:多根并联
老师:对的,那么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力会做功呢?
学生:橡皮筋的拉力和摩擦力都要做功。
老师:对的,但我们这一节课是探究橡皮筋的拉力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如何才能消除摩擦力产生的影响呢?
学生:可让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
老师:我们是探究橡皮筋的拉力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那么要测量的是小车在什么位置的速度呢?
学生:小车到达橡皮筋原长处的速度。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多组功与速度数据,从前面的演示实验中发现做功越多,物体的速度越大,所以我们自然会猜想它们之间可能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可如果从数据中发现功不是与速度一次方成正比则怎么办呢?
学生:则要尝试求出速度的二次方、三次方或二分之一次方等,看是否与功成正比。
老师:我们把前面同学们的想法小结一下:首先是把小车放在长木板上,让长木板成一定的角度平衡摩擦力,然后用一根橡皮筋拉开小车到某一个位置后放手,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测出小车到达橡皮筋原长处的速度大小;然后用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橡皮筋进行同样的操作。数据记载在发下的表格中,然后由得出的数据确定功与速度的几次方成正比,并确定一位同学展示处理的数据及得出的结论。在做实验过程中请注意保护好小车。下面大家开始分组做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若时间不足,则指导学生先得出部分结论。
[学生展示] 大约用五分钟时间抽查展示二、三组学生的数据处理情况,若没得出最终W∝V2的关系,但只要得出不是W∝V、W∝V3、W∝等关系的也可。综合各组情况总结得出W∝V2的关系。
结束语:我们不能期望一次实验就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也不可能用一次实验就否定一个原来被认可的结论,若有时间大家还可多次做类似的实验,并尝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那样效率可以高得多,本节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作业:理论推导“动能定理”
全程只用投影仪投影所提问题,不用电脑。
附:发给学生的表格
1.数据记录表格
2.坐标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