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词义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明确:孤独。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仿写。
示例: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