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09 11:05:09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体会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1.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李白曾供职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其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流落安徽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朝发白帝城》等。
2.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时。“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以蜀道险阻为话题,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二、整体感知
自读全诗,把握诗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自练自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     ,号     ,有“诗仙”之美誉。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杜甫曾说他“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代表作有    、    、    、    、    、    等。?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噫吁嚱(   )     鱼凫(   )   抚膺(   )   猿猱(   )
扪参(   )历井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万壑(   ) 砯(   )崖 峥嵘(   ) 崔嵬(  )
吮(  )血 咨嗟(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雄飞雌从绕林间(        )
(3)使人听此凋朱颜(        )
(4)砯崖转石万壑雷(        )
(5)侧身西望长咨嗟(        )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乎高哉(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3)开国何茫然(  )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
(7)连峰去天不盈尺(  )(  )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9)所守或匪亲(  )
5.默写名句。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
(6)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全诗自始至终围绕“蜀道之难”而展开,熟读诗歌,分析全诗从哪些角度极写蜀道之难?
3.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的?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4.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5.第二节诗中,诗人给“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6.“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7.最后一层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寄予了什么意图。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fú)      天梯石栈(zhàn)   崔嵬(wéi)
B.萦岩峦(yíng luán) 猿猱(róu) 义愤填膺(yīng) 豺狼(chái)
C.扪参历井(méng shēng) 仰胁息(lèi) 畏途巉岩(chán) 飞湍(tuān)
D.砯崖转石(pāng) 峥嵘(zhēng róng) 喧豗(xuān tuí) 吮血(shǔn)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青泥何盘盘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的样子。
C.所守或匪亲 或:有的(人)。
D.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3.比较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B.朝避猛虎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默写名句。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        ,可以横绝峨眉巅。?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二)阅读《蜀道难》中的诗句,完成7~10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李白用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选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作简要分析。
9.结合选段,概括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10.结合节选的两节,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12.有人说这首诗突出的人物形象是诗人,有人说这首诗突出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语言运用
13.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一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太白 青莲居士 李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蜀道难》 《将进酒》 《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静夜思》 《朝发白帝城》
2.yī xū xī yú fú yīng náo mén shēn chán tuān huī hè pīng zhēng róng wéi shǔn zī jiē
3.(1)为动用法,为……发愁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动用法,使……凋谢 (4)名词用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名词作状语,向西 (6)都是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4.(1)危:高 (2)于:比 (3)何:多么 (4)当:挡;绝:越过 (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
(7)去:距离;盈:满、足 (8)当:挡 (9)或:倘若
5.(1)可以横绝峨眉巅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猿猱欲度愁攀援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6)剑阁峥嵘而崔嵬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节出现,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节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节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出现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诗的开头分三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古蜀国闭塞历史悠久,说明蜀道之难。“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开凿之难,人力无法做到,需要神力。山势高危,难以翻越。(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诗中相应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山势高危,古木参天,山谷深不可测,水流湍急,路上少有行人,怪鸟不时地哀鸣,更让人心魄悸动,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诗句:天梯石栈相钩连。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3.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4.(1)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2)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行走难上加难。(3)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体现。(4)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5.“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山势高危,古木参天,山谷深不可测,水流湍急,路上少有行人,怪鸟不时地哀鸣更让人心魄悸动。
6.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7.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其中“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课堂练习】
1.A 解析:B项,“猱”应读náo;C项,“扪”应读mén,“参”应读shēn,“胁”应读xié;D项,“砯”应读pīng,“豗”应读huī。
2.C 解析:C项,或:连词,表假设。
3.C 解析:第一个“何”意为“什么”,第二个“何”意为“多么”,两个“但”均为“只”。
4.B 解析:然后:这样以后。
5.C 解析:C项,名词用作动词,冲击。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6.(1)不与秦塞通人烟 (2)剑阁峥嵘而崔嵬 (3)西当太白有鸟道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5)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7.所选第一节前四句写面,整体形象;后四句写点。
8.“但见”以下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以下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整中有散。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1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分”字: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而使得两者分开的情景。(或“挂”字: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挂在那里的情状。)
12.示例一:我认为这首诗突出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因为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在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示例二:我认为这首诗突出的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淡泊、疏放的风骨。诗人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
13.参考答案: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优美的琅琊山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千古文章。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主梳理
一、整体感知
1.初读全诗,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学生查找关于李白和《蜀道难》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萦岩峦(  )
扪参(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凋朱颜(  ) 砯崖(  ) 崔嵬(  )
2.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默写名句。
(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
(2)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
(3)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
合作探究
1.请将全诗分为三层,并概括每层大意。
2.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并简要评说理由。
3.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叙蜀开国历史、说“五丁开山”与表现蜀道之难有何关系?
5.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6.诗中最后写剑阁险峻,战火频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它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蜀道/数典忘祖  秦塞/敷衍塞责  纯粹/地崩山摧
B.折本/冲波逆折 湛蓝/天梯石栈 参差/扪参历井
C.喧豗/毋庸置喙 巉岩/明珠璀璨 屏息/砯崖转石
D.峥嵘/铮铮铁骨 公允/磨牙吮血 咨嗟/千姿百态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飞越。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二)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完成4~7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作者在这一节中写“尔来四万八千岁”这一时间概念,用意是什么?
5.作者开篇即慨叹蜀道“危乎高哉”,对下面行文有何作用?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本段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算命占卜为生。
8.简要赏析“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指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9.诗人送朋友入蜀,写蜀道之险,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写“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两句的作用。
(四)语言应用
10.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前面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
一首好诗,往往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         ,         ;           ,          。好诗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11.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对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自练自测
1.fú zhàn náo yíng mén shēn yīng chán tuān huī diāo pīng cuī wéi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2)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
【合作探究】
1.第一层:叹山高开路之难;第二层:叹山险行路可畏;第三层:叹蜀地战祸之烈。
2.叹。(1)从诗歌内容看,以感叹山高路难、战祸之烈为主。(2)贯穿全文的主旨句就是感叹。其他也多以感叹句为主。(亦可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文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4.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渲染神奇色彩。
5.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
6.诗人从地势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课堂练习】
1.C 解析:A项,分别读shǔ/shǔ,sài/sè,cuì/cuī;B项,分别读shé/zhé,zhàn/zhàn,cēn/shēn;C项,分别读huī/huì,chán/càn,bǐng/pīng;D项,分别读zhēng/zhēng,yǔn/shǔn,zī/zī。
2.C 解析:坐:徒,空。
3.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B项中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4.写时间是为了说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这么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足见蜀道之难。
5.这样一句感叹,是为引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
6.运用了夸张手法、衬托手法。诗人紧扣“高”“危”,用夸张手法把崇山峻岭峭壁巉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山高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愁于攀援。同时又借“鹤”“猿”来侧面衬托,暗写人行走的艰难。
7.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气。
8.答案: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蜀道的“崎岖”。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9.答案: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艰险,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前句写山上蜀道景致,后句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作了铺垫。
解析:在内容上可以结合这首诗的题目分析,在结构上可以从律诗的颈联——“转”句的作用上分析。
10.答案:只给你一朵浪花 就能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 只给你一颗星星 就能叫你去想象星空的灿烂
解析:仿写语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形似”,句式要与画线的语句保持一致,即采用“只给你……,就能叫你去想象……”;二是“神似”,要注意所写的语句围绕整个语段的中心,感情基调、思想旨趣相同。
11.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一要审清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