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第二章 空气、 物质的构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B1.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铁(Fe) B.水(H2O)
C.铜(Cu) D.金刚石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D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分子的体积大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4.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由二氧化碳(CO2)分子直接构成的。对于两者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的比对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子运动速率相同
B.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C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物质状态不同,构成它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分子间隔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弱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5.切洋葱时人会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正丙硫醇。从分子性质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B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6.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过氧化氢(H2O2)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物质热胀冷缩——分子体积大小是可以变化的D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物质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的体积不变。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7.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氧气(O2)和氮气(N2)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到花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太阳下晾晒衣服干得比较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子不相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相同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3)水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间间隔变大发生化学变化,分子分解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B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9.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水显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成红色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①该节目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棉花团由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
②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在不断运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浸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上时,氨气和水结合成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白红10.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C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11.“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实验一:(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Ⅰ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Ⅱ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A中液体变红烧杯B中无变化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烧杯A形成对比实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Ⅲ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等间距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滤纸条上滴有酚酞溶液的部位由试管口到试管底逐渐变红(或c、b、a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实验三: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Ⅳ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13.2017·枣庄 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质量增大 B.分子体积增大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个数增多 C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导致酒精的体积增大。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14.2017·河北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1 L大豆与1 L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 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C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15.2017·青岛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 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分子[解析]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