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 专题十六 古诗文阅读
题材四 送别怀人诗
特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
常用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
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答案】BE
【解析】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示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而要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抓情感的关键词,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题材五 边塞征战诗
特征
内涵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内容
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 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答案】BE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答案】①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②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解析】
题材六 山水田园诗
特征
内涵
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内容
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
(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
典例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DE】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①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运用白描手法,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另外,典型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
题材七 闺怨诗
特征
内涵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苦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
内容情感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从妇女的角度写的闺怨诗,主要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手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李商隐《无题》
典例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答案】BE
【解析】B项,“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是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E项,《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2)词尾“连天芳草”一作“连天蓑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示例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如何对古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比较点——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1)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2)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3)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典例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答案】(1)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格调高昂,气势宏伟。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2)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大。
小试身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字梦得)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本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坎坷多变,人生之起伏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一句,写诗人踏上汉时故道,追忆伏波将军当年的叱咤威风,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希望。
C. “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写如今伏波将军庙前空余荒草石像、残垣断壁,再联系自己如今境遇,思及唐王朝的倾颓,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一句,妙在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当下风云再变,厄运又至,再度遭贬。故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BD
2.(1)夸张。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达其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方式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濯缨”用《楚辞》之典。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扰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①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蝶恋花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注释)①抵死:总是,老是。
3.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两词以景引情,以“帘幕”“行云”起兴,引出并衬托闺妇孤独之情。
B. 两词以动作写情,以“醉醒”“独语”写闺妇倍加思亲念归的痛苦之情。
C. 两词均写到花,晏词“余花”写春之流逝,冯词“千花”状春之繁盛。
D. 两词均写到“双燕”“柳絮”,均是以哀景衬衷情,突出思而不见的悲哀。
E. 两词均借景抒情,以春景抒发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
4.两首词的结尾在抒情手法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
3.BD
4.①晏词结尾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斜阳送平波之景表现闺妇对游子的悠悠恩情别绪;②冯词结尾以虚写实(用比喻、想象、直抒胸臆),以柳絮喻愁之纷乱,以梦中的寻觅形象地表达闺妇的哀怨与痴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衷情”错“燕子双飞”是乐景。
4.这是一道考核抒情手法的题目,要求回答两首词的结尾在抒情手法上各有怎样的特点。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解释,晏词结尾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斜阳送平波之景表现闺妇对游子的悠悠恩情别绪;冯词结尾以虚写实(用比喻、想象、直抒胸臆),以柳絮喻愁之纷乱,以梦中的寻觅形象地表达闺妇的哀怨与痴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望①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②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释: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②蛱蝶,蝴蝶。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B. 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
C. 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
D. 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
E. 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6.简要分析“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5.BC
6.(1)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悲哀。(2)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理想的无可奈何。
【解析】
写,突出宁静、美丽、和谐。没有“雄奇”表现;C项,“色彩浓艳明丽”错,四句纯用白描,没有“浓艳”表现。
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根据注释“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和诗中的“东迁西去”“羡”字分析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悲哀和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理想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四、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2.“穿金甲”的“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前两句写了边塞的景色:天空阴云密布,白雪皑皑,暗淡无光。作用:既描绘了边塞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定下了壮阔悲凉的基调。
2.穿是磨穿的意思,点明将士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密,战斗艰苦。抒发了身经百战的战士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五、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习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
2.这首诗在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D
2.白描。作者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闲适和愉快的心情。(手法答“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并且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解析】
六、比较阅读陶渊明的下面二首诗,完成习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节选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1.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举出诗句作具体分析。
2.陶渊明的田园诗,因淡远的风格为人称颂。“淡”指平淡自然;“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请联系上面的诗歌,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厌恶官场、回归自然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2.“淡”指平淡自然;如内容上描写的是田园风光,平常的农村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在此抱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形式上,诗中使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叙事抒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的手法,毫无斧凿痕迹。“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如语言上虽是白描,但经过高度的提炼,含有丰富的形象: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这是一种宁静安谧,怡然自适的境界。作者营造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对抗黑暗污浊的官场,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孤傲之情。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析】
2.要紧扣题目要求,结合诗句,针对其中一点,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或能从一个角度,较深入、全面的分析,且言之有理,均可得高分直至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