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与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运动与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2-20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力与运动 班级:八(3)班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0日第6节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如何无关。
2、物体受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改变运动状态。
(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A、方向相同时:F合=F1+F2,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B、方向相反时:F合=︳F1-F2︱,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C、平衡力:F合=0
(2)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判断方法:a、受力分析(看是否受非平衡力作用);b、运动状态分析(看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否改变)。
4、会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的运动情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非平衡力下的物体怎样运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中考聚焦
本课时涉及的考点有: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认识惯性并会用惯性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从中考命题看,上述考点多以填空、选择题型出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
一、知识梳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关键地方给予强调和点拨。
1、合力
(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台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说明:了解合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体在非平衡力下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浮沉条件、升力等知识。
2、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①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强调并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③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
⑵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1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 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③惯性不是力。(强调并说明: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物体的惯性”等说法,都是错误的,其实就是不能正确理解惯性和力。)
3、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
(1)非平衡力:物体受一个力或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力,但这些力不满足平衡条件,这些力叫非平衡力。
(2)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
①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加速运动;
②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运动:
③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在O度与180度之间,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知识网络
(学生总结:物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二力平衡条件
力和运动 二力平衡
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定义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滚动摩擦
三、典例评析
【例1】:如图在某建筑工地上,用起重机吊起某物体,若物体的重力大小为G,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试比较起重机的钢丝绳对物体的拉力F与物体重力G大小关系。
①物体在空中静止不动 ②物体以0.5m/s速度匀速上升 ③物体以1m∕s速度匀速上升 ④物体以2m∕s速度匀速下降 ⑤物体加速上升 ⑥物体加速下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点拨】物体只有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才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所吊物体受到重力G和拉力F的作用,在第①种情况物体保持静止,在第②③④种情况物体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四种物体受平衡力作用F=G。第⑤种情况由于物体加速上升,故物体受到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即向上,所以F>G,第⑥种情况物体加速下降,物体受合力方向应向下, 所以G>F
解答:①F=G ②F=G ③F=G ④F=G ⑤F>G ⑥F【例2】:小梅坐在行驶的火车里,她前面的茶几上放着一只熟鸡蛋,突然她发现鸡蛋向车行方向滚去。小梅迷惑不解,并没有什么力来推鸡蛋,它为什么向前滚呢?请你向她解释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点拨】本题考察学生对物体具有惯性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惯性知识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一般是:(1)物体原来的运动情况如何(运动或静止)(2)物体的一部分突然受力后运动状态的改变(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结果。
解答:鸡蛋原来随列车一道运动,列车突然减速,鸡蛋却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而向火车行进方向滚去。
【例3】:小华在超市用20N的力推着装货物的车子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孩挡住去路,于是改用25N向后的拉力,这时车子减速向前运动。求此时车子所受合力的大小?
【点拨】此题考查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首先,已知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若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则物体一定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本题可判断车子在水平方向受到摩擦力与推力是二力平衡,f=F=20N;其次判断车子运动状态改变时的受力情况(F/=25N, f=20N, 且F/与f的运动方向相同),最后求合力的大小。
解答;F合=F + f= 45N
四、拓展提高 (展示多媒体课件)
五、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又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为平衡力。在具体问题上要着重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免混淆。区分的根本在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两平衡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
2、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二者不可混淆。
(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问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3、物体受到两个互相平衡的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究竟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原来的起始状态决定。
4、力不是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