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课件教案练习(打包17套)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课件教案练习(打包17套)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09 15:31:05

文档简介

第4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Al—27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6分)
1.2017·昆明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用水灭火是为了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2.下列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H2、CO、甲烷为可燃气体)(  )
A.H2和CO B.甲烷和空气
C.N2和O2 D.CO和CO2
3.2017·河南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N2 B.NO2 C.NH3 D.SO2
4.用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C.在加油站可以接打电话 D.开灯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5.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神舟号”系列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是偏二甲肼,其化学式为C2H8N2,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X2CO2+4H2O+3N2,则X的化学式是(  )
A.NO B.NO2 C.N2O D.N2O4
6.下列关于CH4+2O22H2O+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甲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分子数目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7.下列有关实验描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镁带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
B.3 g碳与12 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5 g二氧化碳
C.20 mL酒精与2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40 mL
D.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变
8.2017·牡丹江下列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的是(  )
①吹灭蜡烛 ②釜底抽薪 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 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9.2017·黄冈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2Y+3Z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2∶3
C.该反应可能有单质生成
D.若反应生成了a g Y和b g Z,则消耗X的质量一定大于(a+b) g
10.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Z-4-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 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 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图Z-4-1
11.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的质量关系如图Z-4-2所示。若2 g A2与80 g 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A2C的质量是(  )
图Z-4-2
A.8 g B.18 g C.28 g D.80 g
12.2017·广元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6
2
6
30
反应后质量/g
0
2
m
2
A.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表中m的值为44
C.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丁分解生成甲和丙
D.该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1
13.某纯净物3 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二、填空题(共34分)
14.(6分)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镁条燃烧后的固体粉末于燃烧匙中,将其放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匙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粉末含碳元素。你认为该结论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2分)写出一个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成水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6分)下表记录了中国消防博物馆。
古代厅——徽派防火墙
近现代厅——灭火器
防火防灾体验馆
常见的防火安全标志
火灾时,穿过浓烟
请结合上表回答问题。
(1)古代厅。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相比,人类用火、防火的历史更为久远。依据灭火原理,徽派防火墙(又叫马头墙,能阻止火灾蔓延)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近现代厅。民国时期,化学灭火剂由外埠引入使用,消防工业兴起并逐步兴盛。
①气体灭火剂——七氟丙烷化学式为CF3CFHCF3,所含元素种类有________种。
②固体灭火剂——BC干粉灭火剂,它的主要原料是NaHCO3,灭火过程中生成的CO2能起到灭火作用,这是由于CO2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防火防灾体验馆。通过场景模拟,使我们了解并掌握基础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
①常见的防火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②火灾时,穿过浓烟的正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火灭火大讲堂。
①物质X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上用三氧化二锑(Sb2O3)生产X的化学方程式为:Sb2O3+2H2O2===X+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固体Al(OH)3高温分解生成固体Al2O3和H2O,请依据反应原理分析选择Al(OH)3作为阻燃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O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
17.(15分)用如图Z-4-3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探究燃烧条件和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且不生成气体。
图Z-4-3
内容步骤
实验1:探究燃烧条件
实验2:探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 ℃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进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内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
18.(15分)已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与硝酸钠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Z-4-4所示的实验,图中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
图Z-4-4
   
请根据图示回答:
(1)甲组实验中,M(前)>M(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实验中,M(前)=M(后),丙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Z-4-5所示:
 
图Z-4-5
其中,x=________g,W的化学式是________。
四、计算题(共10分)
19.2017·鄂州某同学要用含CaCO3 80%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备1000 mL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知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1.98 g/L。假设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计算该同学最少需要准备多少克大理石。

1.C 2.B 3.B 4.A
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均不改变。生成的2个CO2、4个H2O、3个N2中含有C、O、H、N四种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8、8、6;而反应前1个C2H8N2中含有C、O、H、N的个数分别为2、0、8、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2个X分子中共含有4个N原子和8个氧原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O4。
6.D 7.A 8.D
9.D [解析] 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由反应的表达式可知,反应中X、Y、Z的粒子数目比=2∶2∶3;该反应为分解反应,反应物一定为化合物,生成物可能为单质,也可能为化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生成a g Y和b g Z,则消耗X的质量等于(a+b) g。
10.A 11.B 12.D 13.D
14.2Mg+CO22MgO+C 不正确 
酒精燃烧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5.(1)CO2+H2O===H2CO3(合理即可)
(2)H2CO3H2O+CO2↑(合理即可)
(3)2H2+O22H2O
(4)2H2O2H2↑+O2↑
16.(1)隔离可燃物
(2)①三 ②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①C 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态前行
(4)①Sb2O5 ②Al(OH)3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下降;同时生成耐高温、稳定性好的Al2O3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燃效果更佳 78
17.(1)2H2O22H2O+O2↑
(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3)助燃性 先增大后减小
18.(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化学反应,而乙组中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3)52 C2H6O
19.解:标准状况下1000 mL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10-3 L×1.98 g/L=1.98 g。
设需要含碳酸钙80%的大理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80%        1.98 g

x=5.625 g
答:该同学最少需要准备5.625 g大理石。
基础实验3
[范围:物质燃烧的条件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7·宜宾改编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
C.煤气泄漏,应先打开排气扇换气
D.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3.下列成语中没有涉及燃烧条件的是(  )
A.如火如荼 B.煽风点火
C.釜底抽薪 D.火上浇油
4.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3-J-1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图3-J-1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5.2016年11月18日,搭载了已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作“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C.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D.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6.如图3-J-2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图3-J-2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C.该实验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7.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碳酸钠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从实验获得的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图3-J-3
A.棉花具有可燃性
B.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C.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D.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二、填空题
8.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五块用同种棉布制作的相同手帕,分别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进行“烧不坏的手帕”的趣味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酒精的体积
分数/%
实验现象

95
酒精烧完,手帕烧坏

65
酒精烧完,手帕无损

55
酒精烧完,手帕无损

15
不燃烧

5

(1)请推测⑤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所学知识,②③中“酒精烧完,手帕无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里的酒精灯经常存在灯中有酒精且灯芯正常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3-J-4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图3-J-4
(1)在图甲所示实验中,a处放有少量白磷,b处放有少量红磷,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说明可燃物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有: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在图甲所示实验中的c处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小红同学认为要探究该条件,也可以另取一块白磷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避免图甲所示实验中白磷燃烧产生的污染,并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及操作:①通入N2;②通入O2;③点燃酒精灯。则实验操作顺序应为________(每步仅用一次)。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认识燃烧与灭火。为了研究燃烧的奥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铝片上分别放三根火柴,将其中一根去头,分别标记为A、B、C(如图3-J-5所示),酒精灯放在去头的火柴A和未去头的火柴B中间,未去头的火柴C放在离酒精灯较远的位置,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B、C依次燃烧,过很长时间A才能燃烧,由B比A先燃烧可知不同物质的________不同,由B比C先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J-5
(2)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记录现象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
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
地燃烧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的微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探究过程和平时所学的知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必须点燃物质才能燃烧
b.纸张比纸团燃烧快是因为纸团里面温度低
c.油田起火,可通过降低油的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e.用扇子扇风可以熄灭蜡烛是因为降低了温度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1.2017·雅安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图3-J-6
2.2017·营口李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3-J-7所示,在铜片上罩上烧杯,请回答:
   
图3-J-7
(1)罩上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基础实验3
[达标巩固]
1.D 
2.C [解析] 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酒精燃烧更旺。
3.A [解析] 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没有涉及燃烧条件。
4.A [解析] Q点的温度达到了该物质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所以该物质在Q点燃烧最旺。
5.C 6.B
7.B [解析] 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稀硫酸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之所以燃烧起来,是因为Na2O2与生成的CO2反应生成O2,同时释放出热量,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8.(1)不燃烧 
(2)酒精中的水蒸发时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难以点燃
9.(1)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
(2)覆盖有细沙的白磷 燃烧需要氧气 烧杯内的热水中
(3)②③① C+O2CO2
10.(1)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氧气比空气单位体积内的氧分子数目多,与碳原子接触和碰撞的机会更多,反应更剧烈
②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3)e
[直击中考]
1.A
2.(1)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3)升高温度和隔绝空气(或氧气)
课件26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本章总结提升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本章总结提升燃烧灭火(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离
(3)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原理(1)物质具有_________
(2)可燃物与_____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性氧气1.燃烧与灭火本章总结提升2.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1)以_______为依据;(2)符合___________书写步骤:写、配、注、查读法:(1)宏观意义;(2)微观意义;
(3)质量意义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步骤常见题型客观事实质量守恒定律考点一 燃烧的条件本章总结提升由于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在实验中,往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本章总结提升例1 如图4-T-1是为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图4-T-1本章总结提升(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________。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氧气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4P+5O2====2P2O5点燃装置不漏气白磷要足量(合理即可)本章总结提升[解析] 甲装置中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与氧气隔绝,故不能燃烧;乙装置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可以燃烧。进行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为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应注意:装置不漏气;加入足量白磷等。
考点二 微观反应示意图本章总结提升 以微观反应示意图考查反应类型的判断、物质的化学式、物质的种类、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等。解题时,先仔细观察反应前后的微粒,删除没有参加反应的微粒,然后再结合题意进行答题。
本章总结提升例2 2017·益阳如图4-T-2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单质
B.该反应中A、B、C的化学计量
数之比为1∶2∶3
C.反应后,反应物A有剩余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改变
图4-T-2C本章总结提升[解析] 由图示可知,生成物C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故生成物C是化合物;该反应为1个A分子与3个B分子发生反应,生成2个C分子,故该反应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2。本章总结提升【方法突破】
1.从微观反应示意图获取信息:
(1)从微观反应示意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等基本原理。
(2)反应物和生成物中若有相同的微粒(一般是分子),将其等个数消掉,然后可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根据图中每个“小球”代表的原子,可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进而判断每种物质的类别(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本章总结提升组成的是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的是化合物),还可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判断该反应的基本类型。
2.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配平时只能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绝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表示原子或原子团个数的数字角标,或在化学式中添加数字角标。
(2)所配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
(3)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中,找到配平起点十分重要,然后从配平本章总结提升起点出发,先配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元素,最后配左右两边出现不止一次的元素。
“配平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同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常常可以用几种不同方法完成配平,但有难易之分。如果能做到“熟能生巧”,那就是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最佳方法。考点三 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过程本章总结提升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大致需要六步:设、写、找、列、算、答。解题时需注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量一定是纯净物的质量。
本章总结提升例3 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小丽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4-T-3所示:
++石灰石样品40g+盐酸(足量)200g质量不在减轻剩余混合物231.2g图4-T-3(1)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8.8 g本章总结提升解:设40 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 g
x=20 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5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本章总结提升下面是小明同学考试卷中的部分试题,请你对他的答案进行判断,同时给出讲评并标出解题的关键词。1.2017·无锡 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但不会发生爆炸
本章总结提升我的答案:(  )
我的讲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不能立即用水扑灭;打开脱排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导致天然气发生爆炸;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C本章总结提升2.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3Fe+2O2====Fe3O4__。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
__H2O2====H2↑+O2↑__。
(3)水通电分解:__2H2O↑=====2H2+O2↑__。
(4)红磷在氧气中燃烧:__P+5O2===2P2O5__。
(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__Mg+O2====MgO2__。点燃通电MnO2点燃本章总结提升我的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讲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首先应准确书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其次不要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三是要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最后注意正确标注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3Fe+2O2====Fe3O4点燃点燃2H2O2=====2H2O+O2↑MnO22H2O====2H2↑+O2↑通电4P+5O2=====2P2O5点燃2Mg+O2====2MgO本章总结提升3.2017·广安 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B)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2 g H2完全燃烧生成36 g H2O
C.水变成汽油
D.冰转化成干冰本章总结提升我的答案:(  )
我的讲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 g H2完全燃烧生成18 g H2O;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4.已知实验室制氢气,通常采用金属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若用此反应制取氢气,3.25 g锌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最多是多少?本章总结提升解:设3.25 g锌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 g。
Zn+2HCl===ZnCl2+H2↑
65 1
3.25 g x g
 
x=0.05 g本章总结提升我的答案:
?
?
?
?
?
?
我的讲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同学的计算有三处错误:①所设未知数x后不应带单位;②H2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导致最后结果错误;③最后没有作答。解:设3.25 g锌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3.25 g x
 
x=0.1 g
答:3.25 g锌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0.1 g。本章总结提升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从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入手,进一步研究燃烧的重要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扩大对燃烧的认识,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教材采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通过粉尘爆炸实验,来说明爆炸的原理,并用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通过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实验,认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发生条件并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中毒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通过火灾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形成“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的意识,了解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和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
[情景展示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小木条是可燃物,小石子不是可燃物,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的棉花团和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蘸有水的小棉花团不能燃烧,没蘸水的小棉花团能够燃烧,这是因为蘸有水的小棉花团在点燃时,水吸收了热量,棉花团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不能燃烧。可燃物燃烧时需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继续探究] 火柴、木条、煤块哪个更容易点燃?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火柴最容易点燃,其次是木条,煤块最难点燃,这说明不同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不同。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罩住玻璃杯的蜡烛很快熄灭,没有罩玻璃杯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4] 烧不坏的手绢。(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坩埚钳、棉布手绢一块(剪成大小相等的4份)、95%的酒精、水。
实验过程及现象: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且手绢完好无损
实验2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并烧毁
实验3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95%的酒精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燃烧并烧毁
实验4
把一小块棉布手绢浸入水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
手绢表面有大量水雾,且手绢不燃烧
  [问题探究]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要注意对比现象,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改变某一因素得到不同的燃烧现象,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情景展示1] 关闭煤气灶。
[问题探究] 为什么关闭煤气灶可以使火焰熄灭?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关闭煤气灶开关,可以切断煤气的供应,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条件得不到满足。说明灭火方法之一是隔离可燃物。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油锅着火的应急处理。
[问题探究] 为什么盖上锅盖可以使火焰熄灭?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盖上锅盖后,正在燃烧的油无法继续接触到氧气,所以火焰熄灭。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二是隔绝空气。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吹灭蜡烛:
[问题探究] 蜡烛为什么可以吹灭?跟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关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才4%左右,氧气含量仍达到16%,所以蜡烛熄灭与二氧化碳无关,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继续探究] 为什么蜡烛一吹即灭,而炉火越吹越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少,吹气时可将这少量的热量带走,蜡烛的温度迅速降低,低于着火点,蜡烛熄灭;炉火产生的热量多,吹气时带走的少量热量不能将炉火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且吹气时还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所以燃烧更旺。
[总结归纳] 灭火与燃烧的不同之处是: 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进行,而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灭火方式来理解灭火的原理。
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水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爆炸 消防安全知识
[情景展示1] 粉尘爆炸实验(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面粉粉尘为什么会爆炸?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面粉也属于可燃物,当细小的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时,发生剧烈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塑料瓶中的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继续探究] 取一只纸杯,在底部开一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先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爆炸的相关知识解释C中纸杯被高高掀起的原因?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发生火灾时,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逃生自救中。火场逃生要注意防火、防烟、防毒气。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烟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等。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基本达到预期目的?课堂语言、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是否良好?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分析?
3.着火点这一概念学生是否理解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有限的空间内,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或温度升高,杯内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纸杯被高高掀起。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故加油站、煤矿矿井、面粉厂、纺织厂等处都要严禁烟火。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四 火灾的自我防护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时,假如你身居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B.燃烧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C.燃烧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D.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能发生燃烧
2.2017·聊城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时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水来灭火
3.2017·长沙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20-K-1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通过振荡塑料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白磷熄灭。该实验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图20-K-1
A.振荡
B.氧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
 图20-K-2
5.“纸火锅”(如图20-K-2)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该“纸”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该“纸”的着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不会燃烧
6.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7.2017·宜昌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20-K-3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空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二、填空题
8.2017·丹东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嘴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煤制成蜂窝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回答下列有关燃烧的问题。
(1)如图20-K-4甲所示,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但当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图20-K-4
(2)如图乙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海南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B.在加油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2.2017·徐州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3.2017·日照依据图20-K-5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图20-K-5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4.2017·江西如图20-K-6甲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图20-K-6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__。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0-K-6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详解详析
[达标巩固]
1.A [解析] 燃烧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如石蜡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是化合反应。
2.B 3.A 4.B 5.C 
6.C [解析] 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即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改变温度。
7.B [解析] 实验Ⅰ中蜡烛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实验Ⅲ与实验Ⅳ中蜡烛熄灭,都是因为二氧化碳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以上实验没有体现降低温度与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8.(1)用湿抹布盖灭
(2)降温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3)与氧气接触
(4)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9.(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铜丝导热,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直击中考]
1.A 2.A
3.A [解析] 实验过程②的a中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实验过程①中b通N2,不燃烧,实验过程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
4.(1)酒精灯
(2)物质具有可燃性
(3)乒乓球碎片 低
(4)D
课件57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点一 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注意] 能产生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化学2.物质燃烧的条件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木条玻璃棒可燃性熄灭与氧气接触[说明] ①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小木条小煤块达到着火点3.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①氧气的浓度;②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展示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归纳提升]小木条是可燃物,小石子不是可燃物,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展示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的棉花团和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归纳提升] 蘸有水的小棉花团不能燃烧,没蘸水的小棉花团能够燃烧,这是因为蘸有水的小棉花团在点燃时,水吸收了热量,棉花团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不能燃烧。可燃物燃烧时需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继续探究]火柴、木条、煤块哪个更容易点燃?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归纳提升] 火柴最容易点燃,其次是木条,煤块最难点燃,这说明不同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不同。 [情景展示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归纳提升] 罩住玻璃杯的蜡烛很快熄灭,没有罩玻璃杯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展示4]烧不坏的手绢。(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坩埚钳、棉布手绢一块(剪成大小相等的4份)、95%的酒精、水。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归纳提升] 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要注意对比现象,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改变某一因素得到不同的燃烧现象,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核心一 燃烧的条件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例1 2017·黔南 如图4-1-1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甲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甲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图4-1-1D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 热水既能够提高温度,又能够使水中的白磷和氧气隔绝;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虽然能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例2 2017·枣庄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图4-1-2D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 手帕是可燃物且与氧气接触,但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从而使手帕无法燃烧。【方法点拨】物质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时需注意控制变量,如要证明燃烧与氧气有关,则实验设计中变化的量必须是氧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
知识点二 防火与灭火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使用大量冷却剂,使可燃
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2.遭遇火灾的自救方法
(1)烟大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__________。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匍匐前进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情景展示1]关闭煤气灶。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为什么关闭煤气灶可以使火焰熄灭?[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关闭煤气灶开关,可以切断煤气的供应,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条件得不到满足。说明灭火方法之一是隔离可燃物。 [课堂速记][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展示2]油锅着火的应急处理。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 为什么盖上锅盖可以使火焰熄灭?[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盖上锅盖后,正在燃烧的油无法继续接触到氧气,所以火焰熄灭。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二是隔绝空气。 [课堂速记][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展示3]吹灭蜡烛: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蜡烛为什么可以吹灭?跟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关吗?[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才4%左右,氧气含量仍达到16%,所以蜡烛熄灭与二氧化碳无关,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说明灭火的方法之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继续探究]为什么蜡烛一吹即灭,而炉火越吹越旺?[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少,吹气时可将这少量的热量带走,蜡烛的温度迅速降低,低于着火点,蜡烛熄灭;炉火产生的热量多,吹气时带走的少量热量不能将炉火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且吹气时还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所以燃烧更旺。[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灭火与燃烧的不同之处是: 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进行,而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灭火方式来理解灭火的原理。
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水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总结归纳]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核心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例3 2017·内江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C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 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极易引燃液化气而发生火灾或爆炸;发生火灾时容易造成断电,不可乘坐电梯逃生。【方法点拨】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时,可利用三者中的某一条件,也可同时利用。另外,因油、电、气引发的火灾,一般慎用水直接灭火。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探究点三 火灾中的自救方法 [情景展示]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问题探究] 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假如你身居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发生火灾时,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逃生自救中。火场逃生要注意防火、防烟、防毒气。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烟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等。 [课堂速记][归纳提升]核心三 火灾中的自救方法例4 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打开门窗,空气流动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例4 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________。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19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例4 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3)如果你在火灾现场,应该怎样从现场逃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方法点拨】在火灾中自救时应注意灭火原理的使用和有毒烟雾对人的影响,要根据具体火情,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氧气可燃物缺少条件灭火温度达道着火点三个条件共存燃烧特征发光发热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填写下列空白。燃烧不燃烧可燃物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燃烧不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正常燃烧逐渐熄灭氧气(或空气)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短长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在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  )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消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使其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D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点3 火灾中的自救方法3.2017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
并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围困在高层建筑时应使用楼内电梯撤退D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节 第2课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
图21-K-1
2.2017·贺州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下列对“火要空心”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除木柴使火熄灭
3.2017·铁岭现有: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导致的后果有(  )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 ②浪费资源 ③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④排放出大量的烟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5.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气体加压储存在钢瓶中。
(1)储存和运输氧气钢瓶时,严禁与易燃气体钢瓶混合存放,以防气体泄漏发生猛烈爆炸事故。分析混合存放可能发生爆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氧气钢瓶时,若氧气钢瓶的瓶嘴上沾有油污,打开减压阀,高压氧气喷出后油污会自燃。解释油污自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甲烷(CH4)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在5%~15%之间时,遇火源才会发生爆炸。那么,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甲烷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爆炸,这说明可燃性气体燃烧的速率与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________有关。
7.我国是产煤大国。2016年12月3日,内蒙古发生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它已成为煤矿事故的“头号杀手”。
(1)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试验
B.工人下矿井需佩戴专用的安全矿灯
C.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D.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2)矿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除了液氮汽化使温度降低外,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应对人们对能源和环保的需求,需要“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环保与发展共进”,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
②露天焚烧田间秸秆
③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④乘坐轨道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1.2017·葫芦岛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将炭做成空心状有利于充分燃烧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2.2017·德州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达标巩固]
1.C 2.A 3.D 4.D
5.(1)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2)高压氧气喷出时摩擦产生热量,使油污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因此油污会自燃
6.不会 混合比例
7.(1)A (2)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②
[直击中考]
1.C
2.A [解析] 酒精燃烧出现了炭黑和水珠,说明酒精中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与火焰
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有可能是燃料中含有的;酒精燃烧出现炭黑是由于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增大酒精火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酒精的燃烧,可以减少炭黑的产生。
课件23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点一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在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发生____________燃烧,如碳燃烧生成____________,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发生________燃烧,如碳燃烧生成__________,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二氧化碳C+O———CO2点燃不完全一氧化碳C+O2 ————CO点燃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2.比较含碳、氢等元素的可燃物的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说明] 可燃物完全燃烧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获取更多的能量,保护环境。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3.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是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毒性:一氧化碳能与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容易造成人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②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可以用作燃料,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无血红蛋白CO+O2———CO2点燃核心一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例1 2017·上海 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将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C[解析] 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方法点拨】可燃物完全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有:供应充足的氧气(或空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知识点二 爆炸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________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就会引起爆炸。
2.氧气浓度________,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________,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注意]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急速迅速膨胀较高很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探究点二 爆炸 消防安全知识[情景展示1] 粉尘爆炸实验(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面粉也属于可燃物,当细小的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时,发生剧烈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塑料瓶中的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继续探究] 取一只纸杯,在底部开一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先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爆炸的相关知识解释C中纸杯被高高掀起的原因?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思考交流]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或温度升高,杯内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纸杯被高高掀起。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故加油站、煤矿矿井、面粉厂、纺织厂等处都要严禁烟火。 [归纳提升]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速记]核心二 爆炸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例2 某兴趣小组围绕着“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进行探究,记录的现象和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点燃,如果发出“噗”的声音,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纯净。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氢气已纯净”的真实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约为10%~70%氢气的体积分数已超过了爆炸上限,可以安全地燃烧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3)近年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频发(主要是甲烷气体燃烧发生爆炸)。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预防瓦斯爆炸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通风、及时检测甲烷浓度(或避免明火等)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 探究的主题是“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氢气体积分数为10%和70%时会发生弱爆炸,在10%和70%之间会发生强爆炸,而低于10%时不燃烧、不爆炸,大于70%时会安静地燃烧,因此可以得出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约为10%~70%。验纯时,发出“噗”的声音而没有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的纯度已超过了爆炸上限。防止甲烷气体燃烧发生爆炸有两种思路:一是降低甲烷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使其低于爆炸最低限;二是控制条件,使其无法满足燃烧的条件。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方法点拨】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在空气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爆炸,只有它们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且遇到明火时才会发生爆炸。为了避免爆炸,一方面应控制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另一方面应禁止烟火。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燃烧爆炸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条件防范措施措施意义知识点 爆炸 消防安全知识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氢气 B.液化石油气
C.二氧化碳 D.煤粉C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  )
A.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2.2017·眉山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
A.1∶1 B.2∶1 C.4∶1 D.5∶1
3.下列说法中,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的是(  )
A.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
D.1.2 g碳与3.2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 g二氧化碳
4.2017·贺州a g木炭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A.大于(a+b) g
B.小于(a+b) g
C.等于(a+b) g
D.小于或等于(a+b) g
5.2017·辽阳如图22-K-1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汞原子、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2-K-1
A.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B.汞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生成的“”和“”的个数比为1∶2
D.在该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
6.2017·来宾已知: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下列实验能够用于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图22-K-2
7.2017·娄底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22-K-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22-K-3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
8.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氧气4.8 g,同时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只含碳、氢元素 B.只含碳、氧元素
C.含有碳、氢、氧元素 D.无法确定
9.2017·泰安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22-K-4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22-K-4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二、填空题
10.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判断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取一根洁净的铜丝,称量其质量为m1 g,将此铜丝加热并冷却后再次称量,其质量为m2 g,则m1________(填“>”“<”或“=”)m2,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7·遂宁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人们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2-K-5:
图22-K-5
(1)写出图乙中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该反应中化合价有改变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12.在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粗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大理石粉末),如图22-K-6所示。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 g 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 g稀盐酸,天平平衡。
图22-K-6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在分度盘中央”,下同)。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河北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M与N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3
2.2017·青岛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22-K-7回答问题。
图22-K-7
[资料]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______。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达标巩固]
1.C 2.D 3.A
4.D [解析] 当a g木炭和b g氧气恰好反应时,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b) g;当a g木炭或b g氧气有剩余时,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a+b) g。
5.C
6.C [解析] 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逸散到空气中去了,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B装置玻璃管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空气会进入锥形瓶,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7.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10+10+10+10)-(6+9+10)=15;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甲、乙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0-6) g∶(10-9) g=4∶1。
8. C [解析]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4.4 g二氧化碳中含氧元素3.2 g,2.7 g水中含氧元素2.4 g,即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 g+2.4 g=5.6 g>4.8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中还含有氧元素。
9.C [解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数可知,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故丁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故丙是生成物。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
10.(1)C、H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 m1中没有包含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11.(1)N2 (2)C、N
12(1)左盘锥形瓶中无明显现象,右盘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
偏左
(2)偏左 右盘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质量减小
[解析] (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但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以看到右盘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产生向上的浮力,故实验后天平的指针偏左。(2)若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右盘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逸散到空气中,使右盘剩余物质的总质量减少,指针偏左。
[直击中考]
1.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反应中,M、N两种物质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1-23)g∶(9-3) g=14∶3。
2.(1)向右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不变
(3)密闭
(4)①③⑥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式和化学符号表达式,只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种类,无法反映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完成了对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进行有关计算的理论依据。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将对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情景展示1]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探究。
  
[问题探究] 由上述两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两个实验中天平均能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敞口的烧杯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问题探究] 实验时烧杯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变化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烧杯内质量会变小,质量变小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结果与[情景展示1]不同是因为[情景展示1]中是密闭的容器,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逸出,所以总质量不变。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镁条燃烧:
[问题探究]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质量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镁条燃烧时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粉末,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总结归纳] 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保证反应始终在一密闭容器中,不会有气体增加或减少,这样才能准确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以上图为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了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一定不变的是:(1)宏观——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②元素种类、 ③元素质量;(2)微观——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个数、③原子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1)宏观——物质种类;(2)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1)宏观——元素的化合价;(2)微观——分子个数。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情景展示] 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MnO2+4HCl(浓)MnCl2+2X+Cl2↑
[问题探究] 请你推出X的化学式,你推导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找准未知物中各元素的原子及其数目,根据书写化学式的规律,写出未知物的化学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基本达到预期目的?课堂语言、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是否良好?
2.用天平进行实验太慢,你能否有其他改进方法?
3.本节课实验如果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本课没讲到位的知识点有哪些?下节课如何补救?
课件46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知识点一 探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2)(1)(2)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蓝平衡相等气泡平衡相等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注意] 若实验2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天平不再平衡。
知识点二 质量守恒定律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不包括其他物理量,如体积等。 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质量总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不变。 种类数目质量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总结] 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规律总结:探究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情景展示1]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探究。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问题探究]由上述两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堂速记][归纳提升] 两个实验中天平均能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情景展示2]敞口的烧杯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问题探究]实验时烧杯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变化吗? [思考交流]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堂速记][归纳提升] 烧杯内质量会变小,质量变小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结果与[情景展示1]不同是因为[情景展示1]中是密闭的容器,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逸出,所以总质量不变。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情景展示3]镁条燃烧: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问题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质量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交流]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归纳提升] 镁条燃烧时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粉末,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总结归纳] 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保证反应始终在一密闭容器中,不会有气体增加或减少,这样才能准确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堂速记]核心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例1 如图4-2-1所示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遵循怎样的规律的两个实验。图4-2-1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小柯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将锥形瓶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上,向右盘加砝码使天平恢复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随后马上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天平,小柯发现天平不平衡。请你帮助小柯分析一下,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造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等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再称量,白磷燃烧过程中放热,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增大,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合理即可)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图乙是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装置,先按图组装好装置,然后将锥形瓶置于天平左盘上,向右盘加砝码使天平恢复平衡,挤压滴管后,接下来要观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形瓶中的实验现象及天平指针是否偏转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3)为了便于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小柯将上述实验中的现象或结论整理成表格,但对表格“▲”处的项目不知如何表述,你认为该项目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解析] (1)白磷燃烧过程中放热,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增大,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进而导致称量时,天平不平衡,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称量。(2)将锥形瓶置于天平左盘上,向右盘加砝码使天平恢复平衡,挤压滴管后,接下来要观察的是锥形瓶中的实验现象及天平指针是否偏转,从而判断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3)表格“▲”处的项目应该是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方法点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所选物质之间必须能发生化学反应;(2)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变化,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气体生成时,装置不能用气球封口,以避免装置产生浮力而造成干扰。探究点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情景展示]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问题探究] 以上图为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了什么? [思考交流]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一定不变的是:(1)宏观——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②元素种类、 ③元素质量;(2)微观——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个数、③原子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1)宏观——物质种类;(2)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1)宏观——元素的化合价;(2)微观——分子个数。[归纳提升]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堂速记]核心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例2 2017·上海 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2-2所示,方框内应是(  )图4-2-2图4-2-3B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例3 2017·福建 炼铁炉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原子)如图4-2-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图4-2-4A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解析] 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组成单质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方法点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
(1)一定改变的是:物质种类、分子种类。
(2)一定不变的是: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3)可能改变的是: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物质状态。
探究点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情景展示]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问题探究]请你推出X的化学式,你推导的依据是什么?[思考交流]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找准未知物中各元素原子及其数目,根据书写化学式的规律,写出未知物的化学式。 [课堂速记][归纳提升]核心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例4 2017·邵阳 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瓶中,AgNO3见光分解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H2S B.SO2 C.N2 D.NO2
D[解析] AgNO3中不含有氢元素、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AgNO3分解不能生成H2S和SO2;而N2无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方法点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是解题的关键。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综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
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下列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
图21-1C知识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图21-2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混合物 B.质量减少
C.原子总数减少 D.分子总数不变
图21-2A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3.用“ ”和“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图21-3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图21-3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在B图中将相关微粒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氮分子和氧分子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解析] 从图A到图B再到图C,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为(   )
A.50 B.70 C.40 D.15
B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所以有:30+55+20+70=0+100+x+5,解得:x=70。第4章 第3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7·上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3Fe+2O2Fe3O4
B.Fe+O2FeO2
C.Fe+O2Fe3O4
D.4Fe+3O22Fe2O3
2.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mCaSO4,则m的值是(  )
A.1 B.3 C.2 D.4
二、填空题
3.2017·温州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之一是:2NH3+3O2 2HN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某学生写了五个化学方程式:①2P+2O2===P2O4;②C+O2===CO2↑;③4Fe+3O22Fe2O3;④HgO===2Hg+O2↑;⑤NaOH+CuSO4===Na2SO4+Cu(OH)2。以上几个化学方程式各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其中:
(1)违背了客观事实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反应条件未注明的是________。
(3)“↑”或“↓”符号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是________。
(4)没有配平的是________。
5.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初中化学涉及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请任写一个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装有某无色溶液A的试管中加入固体B后,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请写出符合该现象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23-K-1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23-K-1
请回答:
(1)B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序号)。
①化合物 ②单质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
1.2017·鄂州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A.C4H6S B.C4H4S
C.C4H4S2 D.C8H8S
2.2017·娄底2017年5月18 日,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消息传出,举世关注。可燃冰外观似冰,主要含有的是甲烷水合物。甲烷(CH4)充分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3-K-2

[达标巩固]
1.A 2.C
3.H2O
4.(1)①③ (2)①②④ (3)②⑤ (4)④⑤
5.(1)CO2+H2O===H2CO3
(2)2H2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H2O+CO2↑等合理即可)
(3)CO2+Ca(OH)2===CaCO3↓+H2O
6. (1)②③
(2)2H2S+3O22SO2+2H2O 分子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B物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因此B是单质,单质属于纯净物。(2)先根据图示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然后再配平并标注反应条件。
[直击中考]
1.B 
2.CH4+2O2CO2+2H2O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内容通过书写文字表达式,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在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并理解化学方程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缜密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探究点 化学方程式
[情景展示1] 下列4种方式都能表示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Fe+O2Fe3O4
4.3Fe+2O2Fe3O4
[问题探究] 你认为哪种方式能准确而又简便地描述这一反应?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化学上,用化学方程式能准确表示一个化学反应,在书写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书写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问题探究] 书写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两个原则外,书写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具体步骤:
第一步:写。根据反应的客观事实,在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连接。
第二步: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即配平),然后将短线改为等号。
第三步:注。在等号上、下方注明反应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点燃、通电、高温、加热(常用“△”表示)、加压或减压、光照、催化剂等;同时,标明生成物中的气体或沉淀产物的状态。如果生成物是气体的,在其化学式的右边注“↑”,在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是沉淀的,在其化学式右边注“↓”。
第四步:查。检查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是否准确完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基本达到预期目的?课堂语言、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是否良好?
2.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能否运用两个原则?
3.学生对常用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掌握程度如何?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4.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帮助学生改进?
课件22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①以__________为依据,②符合____________定律。
化学式化学反应客观事实质量守恒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前等号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说明]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不用标注气体符号。探究点 化学方程式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情景展示1]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问题探究]你认为哪种方式能准确而又简便地描述这一反应?[思考交流]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情景展示2]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问题探究] 书写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两个原则外,书写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思考交流]核心一 化学方程式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O2 ====== CO2↑
B.铁在氧气中燃烧 4Fe+3O2 ======= 2Fe2O3
C.镁在氧气中燃烧 Mg+O2 ======= MgO
D.水通电分解 2H2O ====== 2H2↑+O2↑点燃点燃点燃通电D[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方法点拨】判断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分析: 一看是否尊重客观事实和反应规律;二看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三看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箭头)是否标明,标注是否正确。核心二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例2 丙烷(分子式为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xCO2+yH2O,其中x、y分别为(  )
A.3 4 B.3 8
C.1 3 D.1 5
点燃A[解析] 由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相等,得x=3;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相等,得2y=8,则y=4。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方法点拨】配平化学方程式要依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的原理,采用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或奇数配偶法等方法配平。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一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三注:标注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是否有新
物质生成 四查:检查写的化学方程式是否准确完整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奇数配偶法观察法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
A.CO+O2========CO2
B.NH4HCO3=======NH3+H2O+CO2
C.Ca(OH)2+CO2===CaCO3+H2O
D.CaCO3=======CaO+CO2↑点燃△D高温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2+O2======2H2OCaCO3+2HCl===CaCl2+H2O+CO2↑点燃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3.在化学方程式H2+O2=====H2O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该化学方程式________(填“有”或“没有”)配平。
点燃不相等没有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4.下列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中存在错误的是(  )
A.4H2O2 ===== 4H2O+2O2↑
B.2KClO3 =====2KCl+3O2↑
C.2H2O==== 2H2↑+O2↑
D.CH4+2O2 ====CO2+2H2O
MnO2△MnO2通电点燃A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5.硫铁矿(主要含FeS2)是工业制硫酸(H2SO4)的原料,第一步在高温下将硫铁矿的粉末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再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硫酸。第一步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FeS2+xO2=====2Fe2O3+ySO2(x、y表示化学计量数),则其中的x=________。
高温11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6.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CH3OH+____O2=====____CO2+____H2O
(2)____Mg+____CO2====____MgO+____C
(3)____Fe2O3+____CO====____Fe+____CO2
(4)____Al+____HCl===____AlCl3+____H2↑点燃点燃高温2324212113322623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5)____C2H2+____O2=====____CO2+____H2O
(6)____NH3+____Cl2===____N2+____NH4Cl
(7)____Al(OH)3+____H2SO4===____Al2(SO4)3+____H2O
(8)____CO2+____H2O======____C6H12O6+____O2
点燃光照叶绿素2542831623166661第3节 第2课时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小明从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铁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改变;⑤反应时火星四射;⑥反应生成的物质是四氧化三铁。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
2.如图24-K-1是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图24-K-1
A.S+O2S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H4+2O2CO2+2H2O
 图24-K-2
3.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24-K-2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
A.9 g B.11 g
C.12 g D.14 g
4.2017·天津已知A+3B===2C+3D中,2.3 g A跟4.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5.2017·贺州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24-K-3
A.该反应中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1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D.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
6.2017·攀枝花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
A.H2O2 B.H2O
C.KClO3 D.KMnO4
二、填空题
7.在4Al+3O22Al2O3这一反应中,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来看,每______个铝原子和______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________个氧化铝分子;从它们彼此之间的质量比来看,每________份质量的铝和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了________份质量的氧化铝。
三、计算题
8.乙炔(C2H2)气体常用于气焊和气割。乙炔可以通过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与水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若含CaC2 64 kg的电石完全反应,可制取乙炔的质量为多少?
9.小明在实验室里加热31.6 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8.4 g。将剩余固体溶解、过滤、烘干,回收二氧化锰。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
10.2017·宿迁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24-K-4所示的数据:

图24-K-4
(1)生成CO2质量为________g。
(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
1.2017·来宾关于2H2+O22H2O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2体积的氢气与1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的水
D.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2017·怀化图24-K-5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图24-K-5
A.2H2+O22H2O
B.C+CO22CO
C.H2+Cl22HCl
D.2CO+O22CO2
3.2017·滨州小滨同学为了测定某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2.5 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操作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剩余固体
质量/g
10.8
9.6
8.1
8.1
已知:CaCO3CaO+CO2↑。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g。
(2)求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达标巩固]
1.B 2.C
3.C [解析] 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2的质量比为1∶1,故6 g A完全反应只能消耗6 g B2,生成12 g AB。
4.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D的质量为2.3 g+4.8 g-4.4 g=2.7 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
A+3B===2C+3D
x 54
2.3 g 2.7 g

x=46
5.A [解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F2+2H2O===4HF+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1。
6.B
7.4 3 2 108 96 204
8.解:设可制取乙炔的质量为x。
CaC2+2H2O===Ca(OH)2+C2H2↑
64 26
64 kg x

x=26 kg
答:可制取26 kg的乙炔。
9.(1)3.2
(2)解:设生成MnO2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87 32
x 3.2 g

x=8.7 g
答: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8.7 g。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当固体质量变为28.4 g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1.6 g-28.4 g=3.2 g。
10.(1)2.2
(2)解:设摩擦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 x=5 g
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50%。
答: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50%。
[直击中考]
1.C 2.D
3.(1)4.4
(2)解:设12.5 g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44
x 4.4 g

x=10 g
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
80%。
答: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第2课时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课根据化学方程式表达的质量含义,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教材还给出实例来说明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依据化学式计算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不同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来提高审题、分析、计算的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及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规范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有关含杂质问题的计算。
探究点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情景展示] S+O2SO2 Fe+CuSO4===FeSO4+Cu
CuO+H2Cu+H2O
[问题探究] 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根据上述化学方程式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的信息:①有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②在什么条件下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④参加反应的各微粒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⑥反应的类型等。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情景展示1] 实验室需要制取三瓶氧气(共0.48 g),某同学在进行实验时,只收集了一瓶半氧气,再无气泡冒出,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若该0.48 g氧气由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问至少需要高锰酸钾多少克?
[问题探究] 你能帮他解答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之一能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然后按照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要求去完成答题任务。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均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行,此题中发生的反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解答时注意解题步骤:设、写、找、列和答五步。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要先把不纯的物质(或生成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若所给数据均为不纯物质,可以考虑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纯物质的质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15.5 g红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
解:设可生成五氧化二磷x克。
P+O2P2O5
31    142
15.5    x
= 
x=71
[问题探究] 上述是小华同学刚学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后做的一道练习题,请你帮他找出相应的错误。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个步骤一定要记牢,从小华的计算来看,错误较多:所设的未知数应带单位、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相对分子质量的和不正确、已知数据没带单位、计算后忘了作答。
正确过程如下:
解:设可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x。
4P+5O22P2O5
124 284
15.5 g x
= 
x=35.5 g
答:可生成35.5 g的五氧化二磷。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有关含杂质问题的计算,学生是否理解已知量的要求?
3.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
1.这样做是为了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2.D
3.B
4.C
5.(1)CaO+H2O===Ca(OH)2,化合反应。
(2)3Fe+2O2Fe3O4,化合反应。
(3)CO2+Ca(OH)2===CaCO3↓+H2O。
(4)2H2O2===2H2O+O2↑,分解反应。
(5)H2+CuOCu+H2O。
6.2Mg+CO22MgO+C
7.(1)解:设可得到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500 kg x
= x=280 kg
答:最多可得到氧化钙280 kg。
(2)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09 g·L-1×100 L=9 g
2H2O2H2↑+O2↑
36 4
x 9 g
= x=81 g
答:使81 g水完全电解才能得到100 L氢气(密度为0.09 g·L-1)。
8.(1)四
(2)w(CaCO3)=×100%=85%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5%。
9.上述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溶液到空气中,因此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密封性良好的锥形瓶替代烧杯,完成两溶液的混合反应。
10.2.5 g
课件32张PPT。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2课时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
计算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知识点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2H2+O2====2H2O为例)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点燃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质量比个数比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8:92:1:2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43236221探究点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情景展示]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问题探究] 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上述化学方程式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思考交流]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归纳提升] 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的信息:①有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②在什么条件下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④参加反应的各微粒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⑥反应的类型等。 [课堂速记]核心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例1 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7∶8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点燃B[解析]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
2)=7∶4。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方法点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宏观、微观、质量三层: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其体现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三个方面;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数目的关系;从质量的角度分析,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一定的。
知识点二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计算依据:化学反应不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都有固定的质量比。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2.计算步骤
例题:3 g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计算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解:设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①设________
2Mg+O2 =====2MgO ②写出反应的__________
48 80 ③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 g x
④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________关系)
x=5 g ⑤计算x,并作答
答:生成氧化镁5 g。点燃未知数化学方程式比例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注意] (1)所设未知数后面不能带单位;(2)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正确;(3)计算物质的相对质量时,先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再乘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探究点二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情景展示1] 实验室需要制取三瓶氧气(共0.48 g),某同学在进行实验时,
只收集了一瓶半氧气,再无气泡冒出,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若该0.48 g氧气由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问至少需要高锰酸钾多少克?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问题探究]你能帮他解答吗?[思考交流]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之一能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然后按照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要求去完成答题任务。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均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行,此题中发生的反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解答时注意解题步骤:设、写、找、列和答五步。[归纳提升]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要先把不纯的物质(或生成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若所给数据均为不纯物质,可以考虑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纯物质的质量。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课堂速记]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情景展示2]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问题探究] 上述是小华同学刚学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后做的一道练习题,请你帮他找出相应的错误。[思考交流]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归纳提升]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个步骤一定要记牢,从小华的计算来看,错误较多:所设的未知数应带单位、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相对分子质量的和不正确、已知数据没带单位、计算后忘了作答。正确过程如下: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课堂速记]核心二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例2 2017·贵阳 某工厂需要20 kg氢气作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氢气,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解:设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H2↑+O2↑
4 32
20 kg x
x=160 kg
答: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0 kg。
通电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方法点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
(1)设未知数时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3)列比例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4)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将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5)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化学方程式意义 宏观微观 读法注意:“+”读作“和”或“与”,而不是“加上”;“=”读作“反应生成”,而不是“等于”计算步骤:设、写、找、列、算和答质量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这个式子表明了反应物是____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___。
点燃碳和氧气二氧化碳点燃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2.计算下面的反应中对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2Mg + O2====2MgO
48 : (  )    : (  )
24 g : (  )    : (  )
点燃328016g20g知识点2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3.3 g碳和10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________g二氧化碳。
11[解析] 两种反应物的质量已给出,但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可能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于是在计算生成物的质量时不能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简单相加,而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由化学方程式C+O2====CO2可知,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 =3∶8,即3 g碳与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由此可知,3 g碳和10 g氧气反应时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 g+8 g=11 g。
点燃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4.利用化学反应2Na+H2====2NaH可实现氢气的存储,计算230 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解:设230 g金属钠可吸收氢气的质量为x。
2Na+H2====2NaH
46   2
230 g x
x=10 g
答:230 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为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