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2.2 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关系 第1-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2.2 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关系 第1-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7-09 16:00:19

文档简介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用数据建立图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运用实验现象探讨规律,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引入: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只是速度不变的最简单的一种运动,而更多的,则是变速运动的存在。这一节课中,你们将学到另外的一种简单的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
教学环节一:
教师活动:
以下是经过上次的实验之后所采集到的小车运动的数据:
由此可以建立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并将其与你们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对比如下:
图一:小车v-t图像 图二: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通过对比可知,小车的图像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不同的,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图像,分别描述一下两个图像的运动情况。
1、学生活动:
由教师引导,复习上一节课的实验内容,思考实验现象。并学会通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建立小车的v-t图像,由此来分析对比与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区别,总结出两种运动的规律。
【说明】:
通过实验来引导学习,让学生在亲自体会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同时去探究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从而引出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
通过上面的图像可知,小车的运动跟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是,小车的速度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且,可以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x/Δt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课件展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让学生说出运动的性质,以及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
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并能够区分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并分析所给出的v-t图像的类型还有具体的运动数据。
【说明】:
分析跟总结,由v-t图像的分析,最终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更进一步的理解v-t图像的作用(图象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
教学环节二:
教师活动:
图象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数学公式则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像能呈现的数据是有限的,而通过数学公式,我们却能够或得更多的图像所无法表示出来的数据。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来预测并求出未知量。
在数学中,平面坐标中的任何一根直线,都能用公式y=kx+b表示,该公式反应了整个直线的变化情况,包括已知的还有未知的都能够从该公式中求出来。
相对应的,在v-t图像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化规律也能够用该公式来表示出来,而且,通过该数学公式,它表示的是图像所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
如上图所示,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该图像所表示的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v=b+kt,而公式中直线的斜率k还有截距b分别是表示运动中的什么情况呢。
从图像的分析中可以知道k=Δv/Δt=a:b=v0
由此可知,直线的斜率k的大小即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k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直线的截距b的大小表示的是物体运动在0时刻的速度大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
v=vo+at
学生活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图像与公式的优缺点,同时学习数学公式的建立过程,认真体会公式中每一个量所代表的意义,并加深对于图像的运用的理解。
【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
意义:物体的末速度等于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
【说明】:
将一个感性的规律,用理性的思维分析之后加以表达,通过量化,将整个规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的体现出了物理的特点,感想与理性相结合。
教师活动:
通过上面学习的内容,分析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负值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一定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B 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是负值
C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也有可能取负值
D 只有在规定了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才取正值
(该题考查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是正还是负,必须先规定正方向,不取决与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2、物体从A点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过程中( )
A 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B 两次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C 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 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该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和平均速度的公式,加速过程的末速度就是减速过程的初速度)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1分钟,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该题考查v-t图像及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还有平均速度的定义。)
2、学生活动:
通过刚刚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熟悉知识的运用。
【说明】:
学以致用,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还有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之后,依靠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以加强知识的掌握还有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注重引导、指导、评价、发展有效结合。
(1)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针对不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规律,指导学生共同探问题的本质。
(3)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学生运用从不同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从思维方法上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提高认识,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4)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 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vo+at
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
教学
反思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用数据建立图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运用实验现象探讨规律,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引入: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只是速度不变的最简单的一种运动,而更多的,则是变速运动的存在。这一节课中,你们将学到另外的一种简单的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
教学环节一:
教师活动:
以下是经过上次的实验之后所采集到的小车运动的数据:
由此可以建立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并将其与你们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对比如下:
图一:小车v-t图像 图二: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通过对比可知,小车的图像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不同的,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图像,分别描述一下两个图像的运动情况。
1、学生活动:
由教师引导,复习上一节课的实验内容,思考实验现象。并学会通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建立小车的v-t图像,由此来分析对比与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区别,总结出两种运动的规律。
【说明】:
通过实验来引导学习,让学生在亲自体会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同时去探究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从而引出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
通过上面的图像可知,小车的运动跟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是,小车的速度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且,可以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x/Δt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课件展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让学生说出运动的性质,以及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
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并能够区分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并分析所给出的v-t图像的类型还有具体的运动数据。
【说明】:
分析跟总结,由v-t图像的分析,最终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更进一步的理解v-t图像的作用(图象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
教学环节二:
教师活动:
图象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数学公式则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像能呈现的数据是有限的,而通过数学公式,我们却能够或得更多的图像所无法表示出来的数据。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来预测并求出未知量。
在数学中,平面坐标中的任何一根直线,都能用公式y=kx+b表示,该公式反应了整个直线的变化情况,包括已知的还有未知的都能够从该公式中求出来。
相对应的,在v-t图像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化规律也能够用该公式来表示出来,而且,通过该数学公式,它表示的是图像所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
如上图所示,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该图像所表示的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v=b+kt,而公式中直线的斜率k还有截距b分别是表示运动中的什么情况呢。
从图像的分析中可以知道k=Δv/Δt=a:b=v0
由此可知,直线的斜率k的大小即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k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直线的截距b的大小表示的是物体运动在0时刻的速度大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
v=vo+at
学生活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图像与公式的优缺点,同时学习数学公式的建立过程,认真体会公式中每一个量所代表的意义,并加深对于图像的运用的理解。
【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
意义:物体的末速度等于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
【说明】:
将一个感性的规律,用理性的思维分析之后加以表达,通过量化,将整个规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的体现出了物理的特点,感想与理性相结合。
教师活动:
通过上面学习的内容,分析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负值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一定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B 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是负值
C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也有可能取负值
D 只有在规定了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才取正值
(该题考查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是正还是负,必须先规定正方向,不取决与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2、物体从A点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过程中( )
A 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B 两次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C 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 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该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和平均速度的公式,加速过程的末速度就是减速过程的初速度)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1分钟,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该题考查v-t图像及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还有平均速度的定义。)
2、学生活动:
通过刚刚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熟悉知识的运用。
【说明】:
学以致用,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还有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之后,依靠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以加强知识的掌握还有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注重引导、指导、评价、发展有效结合。
(1)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针对不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规律,指导学生共同探问题的本质。
(3)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学生运用从不同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从思维方法上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提高认识,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4)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 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vo+at
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
教学
反思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2.2 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关系习题课
课型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科学方法: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重点
难点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式并加以应用是重点,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运动学问题是难点。
教具
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
安排
2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复习提问
师:请同学们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生:速度公式:vt=v0+at,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下面的几个推论式:
(1)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
v=v- AB=sAB/t=(vA+vB)/2
式中sAB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vA、vB分别为这段时间初、末时刻的瞬时速度.
(2)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二)练习与讲解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B.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的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同
图5
2.如图5所示表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先匀速后匀减速
B.先静止后匀减速
C.先静止后匀速
D.先匀速后匀加速
3.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给出初速度、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描述中正确的是(  )
A.v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B.v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C.v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D.v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末的速度是6 m/s,第2 s末的速度是8 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零时刻的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2 m/s2
C.任何1 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 m/s
D.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5.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2 m/s,加速度为a=0.1 m/s2,则(  )
A.质点第4 s末的速度为2.4 m/s
B.每经过2 s时间,物体速度就增大2.2 m/s
C.质点速度一直增大
D.质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6.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第1 s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为2 m/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设第1 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7.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是30 m/s,关闭发动机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 12 s末的速度是24 m/s.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16 s末的速度;
(3)65 s末的速度.
8.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
时刻/s
1.0
2.0
3.0
5.0
7.0
9.5
10.5
速度
/(m·s-1)
3
6
9
12
12
9
3
(1)汽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是否为12 m/s?
(2)汽车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和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3)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9.一小球以20 m/s的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 m/s2,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经过t=6 s的时间,小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怎样?

图6
10.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图6所示是小何同学某次从蹦床跳起后的v-t图象,已知t1-0=t2-t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小何所做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2)跳起时的速度有多大?
(3)你能从图象中知道在哪段时间内她是上升的,哪段时间内她是下降的吗?
(4)从图象中你能看出,作图时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课后巩固提升
1.ABD 2.A
3.B [减速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大小变化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4.BC [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已知可求出a=2 m/s2,则初速度为4 m/s;第1 s内的平均速度应小于6 m/s.]
5.ACD [根据速度公式代入可直接得第4 s末的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每过2 s速度就增大0.2 m/s;加速运动中速度一直增大,匀加速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增大是均匀的.]
6.8 m/s -2 m/s2或10 m/s
-4 m/s2
解析 由题意知:第1 s末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第3 s末的速度方向有两种情形:
情形1:v=2 m/s,则v=v1+at,得a== m/s2=-2 m/s2
则质点的初速度v0=v1-at=[6-(-2)×1] m/s=8 m/s.
情形2:v=-2 m/s,则a′== m/s2=-4 m/s2
则质点的初速度v0′=v1-a′t=[6-(-4)×1] m/s=10 m/s.
7.(1)-0.5 m/s2 (2)22 m/s (3)0
8.(1)是 (2)3 m/s2 -6 m/s2 (3)11 s
9.10 m/s 方向沿斜面向下
10.见解析
解析 (1)由于加速度不变,因此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起跳时的速度大小为v0.(3)0~t1时间内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同,是上升的;t1~t2时间内,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是下降的.(4)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3.75m/s
B.12.5m/s
C.12m/s
D.11.75m/s
2.物体由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则v1、v2的关系为 [  A  ]
A.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
B.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
C.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v1=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v1>v2
3.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4.某物体沿x轴运动,它的x坐标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为:x=(4t+2t2)m,则它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
A.0,4m/s2
B.4m/s,2m/s2
C.4m/s,0
D.4m/s,4m/s2
5.如图1-2-10表示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t2=2t1,则     [    ]
A.在t1时刻,乙物在前,甲物在后
B.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乙物的加速度大于甲物的加速度
D.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二、非选择题
6.一物体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4s内的位移是______.
7.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止,绿灯亮时A开动,以a=0.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t0=30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v=8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之后B车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次相遇?
参考答案:
1.C    2.ACD 3.AD 4.D   5.CD  
6.8m 7.45s
1.物理方法:模型方法,等效方法.
2.解题思路:
(1)由题意建立物理模型;
(2)画出草图,建立物理图景;
(3)分析质点运动性质;
(4)由已知条件选定规律列方程;
(5)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6)检验讨论结果;
(7)想想别的解题方法.
3.特殊解题技巧:
逆向思维;用推论;图像法.
根据学生小结情况简评


速度公式:vt=v0+at,
(1)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
v=v- AB=sAB/t=(vA+vB)/2.
(2)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教学
反思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2.2 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关系习题课
课型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科学方法: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重点
难点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式并加以应用是重点,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运动学问题是难点。
教具
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
安排
2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复习提问
师:请同学们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生:速度公式:vt=v0+at,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下面的几个推论式:
(1)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
v=v- AB=sAB/t=(vA+vB)/2
式中sAB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vA、vB分别为这段时间初、末时刻的瞬时速度.
(2)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二)练习与讲解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B.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的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同
图5
2.如图5所示表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先匀速后匀减速
B.先静止后匀减速
C.先静止后匀速
D.先匀速后匀加速
3.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给出初速度、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描述中正确的是(  )
A.v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B.v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C.v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D.v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末的速度是6 m/s,第2 s末的速度是8 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零时刻的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2 m/s2
C.任何1 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 m/s
D.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5.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2 m/s,加速度为a=0.1 m/s2,则(  )
A.质点第4 s末的速度为2.4 m/s
B.每经过2 s时间,物体速度就增大2.2 m/s
C.质点速度一直增大
D.质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6.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第1 s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为2 m/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设第1 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7.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是30 m/s,关闭发动机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 12 s末的速度是24 m/s.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16 s末的速度;
(3)65 s末的速度.
8.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
时刻/s
1.0
2.0
3.0
5.0
7.0
9.5
10.5
速度
/(m·s-1)
3
6
9
12
12
9
3
(1)汽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是否为12 m/s?
(2)汽车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和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3)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9.一小球以20 m/s的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 m/s2,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经过t=6 s的时间,小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怎样?

图6
10.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图6所示是小何同学某次从蹦床跳起后的v-t图象,已知t1-0=t2-t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小何所做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2)跳起时的速度有多大?
(3)你能从图象中知道在哪段时间内她是上升的,哪段时间内她是下降的吗?
(4)从图象中你能看出,作图时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课后巩固提升
1.ABD 2.A
3.B [减速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大小变化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4.BC [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已知可求出a=2 m/s2,则初速度为4 m/s;第1 s内的平均速度应小于6 m/s.]
5.ACD [根据速度公式代入可直接得第4 s末的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每过2 s速度就增大0.2 m/s;加速运动中速度一直增大,匀加速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增大是均匀的.]
6.8 m/s -2 m/s2或10 m/s
-4 m/s2
解析 由题意知:第1 s末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第3 s末的速度方向有两种情形:
情形1:v=2 m/s,则v=v1+at,得a== m/s2=-2 m/s2
则质点的初速度v0=v1-at=[6-(-2)×1] m/s=8 m/s.
情形2:v=-2 m/s,则a′== m/s2=-4 m/s2
则质点的初速度v0′=v1-a′t=[6-(-4)×1] m/s=10 m/s.
7.(1)-0.5 m/s2 (2)22 m/s (3)0
8.(1)是 (2)3 m/s2 -6 m/s2 (3)11 s
9.10 m/s 方向沿斜面向下
10.见解析
解析 (1)由于加速度不变,因此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起跳时的速度大小为v0.(3)0~t1时间内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同,是上升的;t1~t2时间内,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是下降的.(4)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3.75m/s
B.12.5m/s
C.12m/s
D.11.75m/s
2.物体由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则v1、v2的关系为 [  A  ]
A.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
B.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
C.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v1=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v1>v2
3.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4.某物体沿x轴运动,它的x坐标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为:x=(4t+2t2)m,则它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
A.0,4m/s2
B.4m/s,2m/s2
C.4m/s,0
D.4m/s,4m/s2
5.如图1-2-10表示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t2=2t1,则     [    ]
A.在t1时刻,乙物在前,甲物在后
B.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乙物的加速度大于甲物的加速度
D.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二、非选择题
6.一物体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4s内的位移是______.
7.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止,绿灯亮时A开动,以a=0.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t0=30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v=8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之后B车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次相遇?
参考答案:
1.C    2.ACD 3.AD 4.D   5.CD  
6.8m 7.45s
1.物理方法:模型方法,等效方法.
2.解题思路:
(1)由题意建立物理模型;
(2)画出草图,建立物理图景;
(3)分析质点运动性质;
(4)由已知条件选定规律列方程;
(5)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6)检验讨论结果;
(7)想想别的解题方法.
3.特殊解题技巧:
逆向思维;用推论;图像法.
根据学生小结情况简评


速度公式:vt=v0+at,
(1)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
v=v- AB=sAB/t=(vA+vB)/2.
(2)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