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欧姆定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9-14 21: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教案)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出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仪器的规范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引入课题:
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需要器材、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I、U、R的关系
结论:
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中的内容。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测量一段电路的电流和电压。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 会利用欧姆定律求电路(电阻)两端的电压。
(3) 会利用欧姆定律求导体的电阻,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串联(或并联)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关系,使学生感悟用“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重、难点:
1、 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电阻、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知识学习)
一、复习: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引入课题:
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三、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2、例题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学生练习: 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3、实验: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演示:图14.2-2
分析得到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演示:图14.2-3
分析得到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
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中1——8。
教学后记:
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
一、复习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串联、并联电阻的特点
二、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8A,R=5Ω,流过L2的电
流为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5、6。
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布置作业
1、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中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1、重点是公式的应用,由于第一次学计算题,要强调格式、过程,让学生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晰。
2、在理解定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
重、难点:
1、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2、掌握电阻的特性。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电阻被接在6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2A,若把它接在12V的电路中,它的阻值是多少?
二、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阻――?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
三、进行新课:
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学生分析 I=U/R 可得 R=U/I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注意电阻的特性)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阻R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平均值
(5)、实验结果:
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中的内容。
教学后记:1、如何连接电路,从课后操作看来似乎还有较大
问题, 必要进行示范。
2、电阻的变化因素学生容易忘记,应想办法加深
学生的印象。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 知道常见的电路故障:断路和短路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发生短路和断路的可能原因及检修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难点: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2、能用欧姆定律分析怎样安全用电。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二、引入课题:
同学们,电池有电压,家庭电路也有电压,为什么前者安全?后者却很危险?
三、进行新课:
1、 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
参考资料电流: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大小 人体反应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经验表明)
2、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I=U/R可知,电流变大。
( 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
3、 注意防雷:
(1)雷电的特性、数据
(2)避雷针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中的内容。
教学后记:
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数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