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点高中高二升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卷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民间远洋贸易空白”错,原文只是说“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C项,“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错,原文只是说“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据此并不能说明输入的商品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D项,“主要得益于”错,文中只是突出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比其他国有明显优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海洋活动领先于他国,原因即在于此。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哪种原因是主要原因,原文没有提及。
2.D
【解析】“又指出其不足”错,原文没有说明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不足。
3.B
【解析】“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错,原文“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指输出的商品如瓷器、丝绸等,而不是输入的商品。
4.C
【解析】“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错,从原文可知,儿子傅小迟能够使傅家东山再起就是傅浩迟生前的精心安排。
5.①对小说的主人公傅浩迟起到了衬托作用,使傅浩迟的形象更加鲜明。南洋兄弟手艺好,能干活,遵照嘱托帮助少东家东山再起,都体现了傅浩迟为人精明、心思缜密。(2分)②是小说中诸多情节的联结者,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傅家的兴盛、衰败、东山再起等情节都通过南洋木匠兄弟联结起来,有关两位南洋木匠兄弟的描写也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伏笔照应的作用。(2分)③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多元。在南洋兄弟身上寄寓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颂扬,丰富了小说的主题。(2分)(意思相近即可)
6.①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切勿溺爱。由于傅浩迟对小时候的傅小迟管教不严,致使他染上赌博恶习,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②面对人生困境,要振作精神,切勿放弃。傅小迟面对困境,辞掉家仆,办起了杂货铺,终于东山再起,值得学习。③为人要真诚忠义,知恩图报,切勿不忠不义。南洋木匠兄弟在傅家陷入困境的时候,遵照老东家的遗嘱,竭忠尽责,帮助少东家,真诚忠义精神令人敬佩。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注意要从积极的、体现核心主旨的方面来谈启示,不能纠结于细小方面,如以下答案均不给分:为人要精明,不要沾染赌博恶习,看问题要长远等)
7.D
【解析】“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错,原文只是说“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
8.C
【解析】A项,“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呈上涨趋势”错,从材料二的图一可知,同比增速有升有降;B项,“在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错,材料三反映了居家养老的不足,材料四反映了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但材料三、四都没有反映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D项,“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错,材料三说“人们顾虑较多”,材料四说“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
9.①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②采取切实措施,建立融多种养老方式为一体的保障体系。③加强培训力度,培养稳定性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养老行业人员。④提高地方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地方政府应在资金等方面对养老企业进行帮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有其他答案只要源于文本且言之成理的均可给分)
10.D
【解析】“公议”是“始归责焉”的主语,因而“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断句有误,排除A项;原文意思是说吕祖俭因为冒犯了韩侂胄而被贬官到南方,因此“南迁”的主语是吕祖俭,因而“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断句有误,排除B项;C项兼有这两项错误。综合上述,选D项。
11.B
【解析】“适用范围是君对臣”错,长辈对晚辈、朋友之间、夫妇之间都可尊称对方为“卿”。
12. C
【解析】“余端礼让赵汝愚上书皇上”错,原文说:“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可见,并不是余端礼让赵汝愚这样做的。
13.(1)余端礼把这件事禀告官府,这件事得以逐级上报,又亲自到中书省陈述便利的方法,每年减免六万缗税钱。(“闻”“便宜”“蠲”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韩侂胄窃取朝政,赵汝愚想上书皇上斥退他,谋划泄露而赵汝愚被迫离开。(“比”“浸” “逐”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余端礼,字处恭,是衢州龙游人。考中进士,担任湖州乌程县知县。国家向民间征收丁税钱,都是三个男丁交一匹绢,不交绢而折价的话,一匹绢高达千钱,后来增至五千,百姓不胜其苦。余端礼把这件事禀告官府,这件事得以逐级上报,又亲自到中书省陈述便利的方法,每年减免六万缗税钱。被征召回答皇帝问题,当时孝宗皇帝志在恢复中原。余端礼说:“越国谋划吴国,对外讲求订立盟约示好,在内做好武力征伐的准备,假装派文种、范蠡讲和,暗中和齐、晋结援,同时,敬赠吴王的礼物越来越多。这是希望能够一战而建立霸业,等待时机图谋。如今我国的形势和越国相似。希望能够暗中做好准备,秘密谋划,观察时局变化,那么就有机可乘了。时机没有到来,不能够先举事;时机已经到了,不可以贻误时机。以此来防备边疆,安若泰山;以此来应对敌人,势如破竹。”皇上高兴地说:“爱卿可谓是通晓事理啊。”余端礼升迁为大理少卿。光宗皇帝登基,授予余端礼吏部尚书的官职。蜀州将帅吴挺死了,余端礼对枢密使赵汝愚说:“吴氏世世代代掌管蜀地兵权,现在如果又让他的儿子承袭帅位,将成为国家后患。”赵汝愚认为他的话正确,把他的话全部上奏。光宗皇帝心意未决,余端礼说:“赵汝愚的请求是为蜀地考虑,为东南地区考虑。如果委派的将帅不合适,就会失去蜀地;失去蜀地,就会失去东南地区。如今军中请求委派将帅而迟迟不回复,人们将生有异心。”光宗皇帝没有听从。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最终占据蜀地叛乱,正如余端礼所言。提拔余端礼掌管枢密院事,兼任参知政事。赵汝愚被撤右丞相职位,余端礼代替他。当初,余端礼和赵汝愚一心一意共同执政,赵汝愚曾说:“人们的议论未统一,非余处恭不能胜任。”等到韩侂胄窃取朝政,赵汝愚想上书皇上斥退他,谋划泄露而赵汝愚被迫离开。余端礼不能阻止这件事,只能长长叹气罢了。掌管浙西常平仓的黄灏因为放宽对百姓征收租税而被流放,婺州知州黄度因为庇护蜀地官吏而被革除官职,这两人都是韩侂胄怨恨的人。余端礼坚持上奏,但最终没有免去两人的处罚。太府丞吕祖俭因为忤逆韩侂胄而被贬官到南方任职,余端礼解救他没有成功,舆论于是开始责备余端礼。有一天朝见皇上,说朝纲已被扰乱,祸根已经滋生,请求离职,皇上没有答应。余端礼担任丞相一整年,知道保护良善之辈,然而受到韩侂胄的牵制,心情抑郁,不能称心如意,多次称病求退。去世之后,追赠为太傅,谥号为忠肃。
14.D
【解析】D项,“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错,全诗都没有对杏花的形象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对杏花在水中的倒影的描写,对杏花进行间接的描写。
15.原因:水面微波荡漾。(2分)表达的感情:①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惆怅、惋惜之情。(2分)
②借杏花美丽的倒影被破坏寄寓变法失败的感伤、失落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一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17.B
【解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18.C
【解析】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
19.A
【解析】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
20.①“你校”改为“贵校” ②“显著”改为“优秀” ③“荣任”改为“担任” ④“大作”改为“作品” ⑤“垂爱”改为“垂青” (每处1分)
21.图甲描述的是传统消费链路,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加工、仓储、销售,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处于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末端;(3分)图乙描述的是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产品的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对各个环节都产生作用(或“影响”)。(3分)
22.【写作指导】从立意上来看,要站在劝慰已经远离了18岁的人们这个角度来写:18岁虽然已经远离,但更重要的是心态;如果心态年轻,当别人都已老去,你却依旧18岁。在如今这个火热的新时代,要永葆工作热情,融入新时代,这样才会永远18岁。如果一味地大谈特谈18岁的美好,则有自说自话、偏离题意之嫌。从语体要求上看,题目要求“作为18岁左右的你们,有什么所感所想要对他们说?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那么,语言表达要亲切、得体,符合自己“18岁左右”和他们“远离18岁”的身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