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什么

文档属性

名称 电是什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9-18 21: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民族中学 谢祥兴 2009.9.14
§13.1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信息科技,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正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高科技时代,这些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电。
一、两种电荷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梳子,吸引轻碎屑,将毛皮摩擦过的尺靠近自来水流附近,水流变弯曲。
学生:将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在头发上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讲述:看书本实验探究P5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电视机用了一段时间后,屏幕上往往容易带有许多灰尘,其原因是电视机屏幕带了电,能够吸引轻小的灰尘。干燥的天气用梳子梳头头发变得膨松也是因为头发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缘故。
1、摩擦起电
定义: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讲述:那么摩擦起电产生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第十章中学过,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看书本P51实验探究2,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从实验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
2、两种电荷
(1)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为什么摩擦后会出现带电现象呢?看书本信息窗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讲述: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制作制作了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看书本53页,验电器。
二、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够着如图书本p53,13-5图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4、使用方法,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讲述:金属箔的张角大小可以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表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但是验电器不能判断物体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我们把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三、静电感应
看书本P53页加油站,一带电的物体与一不带点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的异种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件,同种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四、小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以及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现在我们看几个例子。
有关电荷相互作用规律例题
例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甲靠近,相互排斥,说明甲带正电;与乙靠近,相互吸引,则乙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有关验电器的原理与使用问题
例题2、用带电的橡胶棒去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原先张开的金属箔片恰好闭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等
B、橡胶棒带正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等
C、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多
D、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少
解析:原先张开的金属箔片恰好闭合,说明验电器已不再带电,发生了中和现象,即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由此判定,橡胶棒带的是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荷。
五、作业布置
万向思维 13.1
六、板书设计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两种电荷
(1)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4)使用方法
4、静电感应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