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律·长征》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10 20: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七律·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25 七律·长征 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七律的特点,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难点)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重点)要求会写的字wán
丸【读音提醒】不读“yuán”。
【生字释义】①球形的小东西。②量词,用于丸药。本课“泥丸”的“丸”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丸(丸子)(丸剂)(泥丸)九(jiǔ)(九岁)(九死一生)
【巧记有方】一个字,共九点,猜不着,吃汤圆。
【例句展示】这种药丸吃起来很苦。
【成语在线】弹丸之地、阪上走丸
【歇后语】吃了定心丸——做事踏实
【书写指导】撇要舒展,横折弯钩要有力。yá
崖【生字释义】高地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辨字组词】崖(山崖)(石崖)(峭崖)涯(yá)(涯际)(生涯)
【巧记有方】山下建厂,堆泥叠土。
【例句展示】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跳下山崖。
【成语在线】悬崖勒马、悬崖峭壁
【谚语链接】从悬崖上能采到奇花异草,从劳动中能学到精湛的手艺。
【歇后语】舍身崖上摘牡丹——生死不顾还贪花
【书写指导】“山”要写得扁些,“厓”各横笔的间距要均匀。mín
岷【读音提醒】不读“míng”。
【生字释义】①岷山,山名。②岷江,水名。本课“岷山”的“岷”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岷(岷山)(岷江)(岷县)泯(mǐn)(泯灭)(童心未泯)
【巧记有方】山边有人。
【例句展示】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书写指导】左部稍小靠上,“”要扁且略向右上倾斜,“”要直。读写错混提示 1.逶迤:读“wēi yí”,不要读“wěi yí”。
2.易错字形:“云崖”的“崖”字里面的“圭”是两个“土”,不是四横一竖。(注:“丸、岷”见“要求会写的字”)要求会认的字一字多音同音字词新词解释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界。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铁索:指大渡河口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泛指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之多、艰险之多。近义词:
逶迤——蜿蜒 磅礴——雄伟 等闲——平常
泥丸——泥球
反义词:
难——易 寒——暖 开颜——愁眉
细浪——惊涛近反义词词义辨析等闲——平常课文解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磅礴(bó)走泥丸(wán)。②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
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句解:诗里的五岭、乌蒙是“千山”的代表。“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云崖暖,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句解:这句诗承接第一句中的“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这两种感觉相互对比,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以及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一“拍”一“横”,动静结合,极具气势。]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④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句解:“更喜”承上文而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长征的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知识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长征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是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①你从“不怕”“等闲”中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释疑解惑②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婆娑,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③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诗人选择了哪两个重大战役?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诗人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金沙江地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人,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渡河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泸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④红军长征途中不只是遇到这些困难,为何只写了这五幅“征难图”?
英勇的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这几幅图包含了红军所有的艰难困苦,这是选取了典型的画面做艺术的概括。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想象丰富。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象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象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象那里的云崖变“暖”,强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象,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2.两两相对的句式。这首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十分整齐。“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对“磅礴”,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后边跟一个表事物名称的词。“金沙”对“大渡”,都是水名;“水拍”对“桥横”,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跟一个表示动态的词;“云崖暖”对“铁索寒”,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跟一个表示状态的词。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式,不但结构整齐、朗朗上口,还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过程中的艰险、曲折与悲壮,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诗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工农红军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更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用“长征”精神去征服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课内:
泥丸云崖岷山
课外:
毛泽东诗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