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教学设计+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教学设计+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7-11 21:57:5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狩猎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出土文物图片等,讲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通过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异同对比,归纳原始农业产生、发展的状况及标志。从中感受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的悠久历史。小组分工第一组:半坡居民
第二组:河姆渡居民自主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分布图
原始建筑业——房屋 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
原始农业——作物原始农业——工具根据上述图片,说明原始居民种植作物和打猎捕鱼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原始居民粮食丰收后,用什么工具盛放?又用什么工具做饭、盛饭呢?原始手工业——陶器陶器的广泛使用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异同?◆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两者房屋的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普遍使用弓箭。异:●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过着定居生活。
●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
●都会烧制陶器,手工业得到发展。
●都组成原始聚落生活。
●都生活在大河流域。同:原始农业发展1、找出能够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证据?
2、根据前面半坡、河姆渡居民学习和异同对比,归纳概括原始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标志小结历史小歌谣原始农耕中华早,
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
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
生活水平日日高。练一练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3、“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材料分析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而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径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1、请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2、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到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3、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2016人教版
教材地位: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出现原始农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取得巨大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完全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我国农耕文化基础。
教材内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分三子目展开叙述。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南北方原始农耕的特点也截然不同。第一目是“半坡居民生活”,半坡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生活”,河姆渡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第三目是“原始农业发展”。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让学生认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历史悠久。通过南北共同努力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初中历史,兴趣浓厚,好动、好奇、好问,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互动,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但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课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片、情境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使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提什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出土文物图片等,讲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通过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异同对比,归纳原始农业产生、发展的状况及标志。从中感受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的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讲授新课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
导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⑴通过观看视频和出土文物图片等,讲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⑵通过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异同对比,归纳原始农业产生、发展的状况及标志。从中感受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的悠久历史。
展开新课:
出示《原是农耕遗址分布地图》,读图,找分布特点
(2)小组分工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内容
第一组:半坡居民组
第二组:河姆渡居民组
(3)小组讨论:半坡、河姆渡居民异同对比
(4)小组讨论后总结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状况,从中总结规律性。
教学小结
历史歌谣
原始农耕中华早,
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
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
生活水平日日高。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3、“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4、⑵创设材料情境,分析问题,得出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历史重要依据。
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而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径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①请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②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到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③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六、教学反思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3、“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4、⑵创设材料情境,分析问题,得出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历史重要依据。
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而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径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①请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②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到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③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