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14 07: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课型
新授课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 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 入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什么是 化学
化学在我 们身边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活动 探究
小结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出示课后探究题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新授课




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难点
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学法指导
观察记录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1、描述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演示[实验1—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1—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归?? 形纳?? 成
总?? 概
结?? 念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演示[实验1-5]
举例说明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鼓励学生要对物质的性质以及探究方法的学习,会对身边的世界有更新的。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型
新授课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重点
难点
教 法
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一、




  ①知识储备: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等组成。
  ②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验,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③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探究蜡烛的
物理性质
?
点燃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 图1-11实验
?
熄灭时进行图1-12 实验
?
???④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探究报告
探究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现象
分析
?
?
?
?
?
?
?
?
?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品(可自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二、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A、空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4、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5、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还可以使燃着的小木条?????????。
6、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
方法
现象
?
?
?
?




教学反思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