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7-14 10:34:25

文档简介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选项不属于光源的是(  )
  A.闪电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
2.晚上,当人沿着直线靠近一盏路灯再远离它的过程中,人的影子长度变化是(  )
A.一直变短 B.一直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3.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4.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5.2010年1月15日,我国迎来了大范围的日环食天象。这是本世纪我国首次出现日环食,也是未来千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环食天象。美丽的日环食像一个金环挂在空中,这是光____形成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时,____(选填“太阳”“地球”或“月球”)位于中间位置。
6.运动会的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测得第一名的成绩是11秒。这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相比,是偏好还是偏坏?比较客观的成绩应该是多少?(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7.某人身高1.7 m,为了测试路灯的高度。他从路灯正下方沿平直公路以1 m/s的速度匀速走开。某时刻他的影子长为1.3 m,再经过2 s,他的影子长为1.8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灯距离地面8.5 m
B.路灯距离地面约为4.8 m
C.头顶的影的移动速度越来越小
D.头顶的影的移动速度越来越大
8.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B__(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变大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图中MN是一块大的挡光板,板上有一可透过光的小孔S,挡光板后面有一光屏PQ,挡光板前有一物体AB,请画出物体在光屏PQ上所成的像A′B′。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沿直线传播 月球
6.解: 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的时间肯定偏少,偏少的时间为t==≈0.294 s,所以,比较客观的成绩应该是11 s+0.294 s=11.294 s。
7.A  【解析】 据题意,可得到以下示意图:
如图,人的身高CG=EH=1.7 m,路灯高为AB,第一次影子长为CD=1.3 m,第二次影子长为EF=1.8 m,2 s内人前进的距离CE=1 m/s×2 s=2 m,根据题意得(1)因为△GCD∽△ABD,所以=,代入数据得=;(2)因为△HEF∽△ABF,所以=,代入数据得=;联立(1)(2)中两式解得BC=5.2 m,AB=8.5 m,故A正确,B错误;设人从图中B点开始向右以v1速度匀速右移,移动时间为t,则人头影子也从B点开始,移动速度为v2,BD=v2t,BC=v1t,因为△GCD∽△ABD,所以 =;所以=,变形后得,v2=v1,因AB为路灯高,CG为人高,v1为人运动速度,在本题中均为定值,故v2为定值,即人头影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D错误。
8.B 变大
9.【答案】 如图所示: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
1.下列哪个情景中的“影”是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  )
A.立竿见影 B.形单影只
C.湖光倒影 D.树影婆娑
2.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
A.40°    B.50°    C.80°    D.100°
3.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
A.反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12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4.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5.小艺同学和小懿同学都在亮处,他们之间有屏风隔着,互相看不见,但小艺能通过镜子看到小懿的眼睛,那么小懿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镜子看到小艺的眼睛,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反射时光路是____。
6.小明能看到小刚向他招手,这是为什么?(可以画图说明)
7.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相交成60°角,一束光线AO射到平面镜MP上,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是( A )
A.30° B.45° C.60° D.90°
8.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
(2)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的。
(4)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是为了____。
9.如图所示,小明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参考答案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
1.C 2.B 3.C 4.80° 向右
5.能 可逆的
6.【解析】 小明能看到小刚向他招手,是因为小刚的手反射的光进入了小明的眼睛;根据光路可逆,小明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便可看到小刚的手。光路如图:
7.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PN垂直。
由图知,反射光线与MP的夹角为90°-60°=30°。故选A。
8.(1)垂直 (2)不合理 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3)OA 可逆 (4)不能 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9.【解析】 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竖直向下做出反射光线OB;然后作∠AO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ON)。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AOB=30°+90°=120°;则反射角∠BON=∠AOB=×120°=60°。
光的反射
第2课时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打过油的皮鞋用软布反复擦,越擦越亮,这是因为(  )
A.反复擦可以增加漫反射的效果
B.反复擦可以使皮革更光滑,加强镜面反射的效果
C.鞋油的颜色比皮革好,可以增加镜面反射的效果
D.以上说法均不对
2.下面哪一种现象是由漫反射引起的(  )
A.黑板反光,看不清粉笔字
B.通过平静的水面看到岸边树的倒影
C.能从不同的方向看清电影银幕上的像
D.在烈日下看到玻璃上发出的刺眼的光
3.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下列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4.坐在教室内某个位置的同学因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某些粉笔字,但能看清自己书本上的字。这是因为前者发生了____,后者发生了____。一般情况下,光传播时的路径是看不到的,你在实验中显示光路的方法是____(答出一种即可)。
5.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向正西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应为α=____;午后,随着太阳西斜,α应适当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6.如图所示,作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7.如图所示的AB、CD是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用作图方法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8.一天下午,小明向远处的一座大楼望去,他发现有的窗户明亮刺眼,而有的却黑洞洞的。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那座大楼有的窗户是开着的,有的窗户是关着的。小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请你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9.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象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写在下面;
(2)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或危害的实例。
(3)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4)小明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正面的台灯使得写字台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小明看书。请你帮小明解决这一问题,让他在写字的时候不再受到强光的干扰。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B 2.C 3.A
4.镜面反射 漫反射 让光线从烟雾中通过;或用白纸做背景,让光线从纸面上通过
5.45° 减小
6. 如图所示:
7.如图所示:
8.当太阳光射到关着的窗户上时,光在玻璃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小明恰好处于反射光线的方向上,有很强的光进入眼睛,因此看起来明亮刺眼,而当太阳光从开着的窗口射入室内,很少有光反射进入小明的眼睛,因此看起来黑洞洞的。
9.(1)平面镜反射;(2)平面镜干扰人们的生活、房间光线太强;(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象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3)改用能发生漫反射的建材。(4)改变台灯的位置或者在玻璃上铺上台布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B),C),D)
3.如图所示为检测视力的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镜中的“视力表”与身后的视力表大小相同
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C.检查时,该同学眼睛到镜中“视力表”的距离是5.4 m
D.为了让学生看清视力表,应用灯光照亮身后的视力表
手指尖与玻璃接触,指尖与它的像之间相距 6 mm,玻璃的厚度是____。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____。
5.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丹丹同学身高1.5 m,站在平面镜前3 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m,像高是____m;若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1 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7.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 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放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____(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关键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经过观察、思考,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探究。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____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____(选填“某一位置看上去”或“任一位置看上去都”)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____;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棋子A侧观察,仍能看到棋子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____形成的;拿走棋子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棋子A像的位置时,从棋子____(选填“A”或“B”)侧观察白板,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4)拿走白板,他将棋子A向玻璃板靠近2 cm,再将棋子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比较,他发现棋子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____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将对实验观察带来不便。请说出不垂直会带来怎样的不便:____。
(6)如图乙所示是从墙壁上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时钟图,则当时的时间是____。
A.2:35 B.2:25
C.9:35 D.9:25
参考答案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C 2.A 3.C 4.3 mm 10∶51 5.A
6.3 1.5 能
7.(1)P (2)不能 (3)像距v (4)薄 (5)不 转向自己
8.(1)确定像的位置 (2)相同 任一位置看上去都 相等 (3)反射 B 虚 (4)4 不变 (5)棋子A的像无法与B重合 (6)D
平面镜成像
第2课时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小红站在向阳的窗户边,手拿平面镜,要从镜中看清自己的面部情况,小红应(  )
A.面对窗户
B.背对窗户
C.把镜子伸出窗外,然后通过镜子观看
D.把镜子和头均伸出窗外,然后通过镜子观看
2.一舞蹈演员在平面玻璃幕墙前翩翩起舞,欣赏她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身影始终和她一样大
B.她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远离幕墙
C.她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逐渐变小
D.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她到幕墙的距离
3.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5.自行车的尾灯是由____组成,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它会将光沿____,以便引起司机的注意。
6.按题目要求作图。如图中A′O′是AO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大致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7.如图所示,O′是 O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线段 AB 在该平面中的像。
8.如图所示,竖直方向悬挂一平面镜,P、Q为平面镜两端点,平面镜前站立一人,假设人眼处于S位置,试在右侧光屏上标出人通过平面镜所能观察的范围Q1Q2,并画出光路图。
9.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10.如图,在平面镜上方有一发光体AB,人眼在P处,那么至少在平面镜上遮住哪一部分,人眼就看不见发光体AB的像了。
11.如图是从平面镜内看到的机械手表指针的位置。此时实际时间是(  )
A.1点20分 B.4点35分
C.7点50分 D.10点05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曲线 保持不变
5.平面镜 原路反射回去
6.【答案】 如图所示:
7.【答案】 如图所示。
8.【答案】 如图所示:
9.【答案】 如图所示:
10.【答案】 如图所示:
11.B
第4节 光的折射
1.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能正确表示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2.如右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仍在原来位置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向左移动后静止
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如图为一液位感应装置原理图,光束经液面反射后照射到光电屏的S点。如入射光方位、光电屏方位、容器的方位保持不变,且容器没有发生歪斜,则当液面降低时,反射光将(  )
A.照射到S点左侧 B.照射到S点右侧
C.仍然照射到S点 D.无法确定
4.炎热的夏天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常觉得公路远处似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车行驶至该处时,水却消失了。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光的(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折射 D.直线传播
如图所示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与液面的夹角为30°,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____,折射角是____。
6.柳宗元名篇《小石潭记》中描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作者看到的“潭中鱼”是“鱼”__(选填“实像”或“虚像”),而“影布石上”所看到的“鱼的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引起的。
7.两块完全相同的平行玻璃砖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相互垂直,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侧玻璃砖,从右侧玻璃砖的右侧射出,则经过两块玻璃砖的出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  )
A.平行 B.不平行,向上偏折
C.不平行,向下偏折 D.都有可能
8.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折射__而成的__虚__像。太阳实际在图(a)中__乙__(选填 “甲”或“乙”)位置。如图(b)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__折射__形成的。若在A处用激光手电对准虚像B′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__能__(选填“能”或“不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
    
  (a)           (b)
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下表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和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且折射角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大小等于____度。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若用激光沿CO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光路是____(选填“OA”或“OB”);激光经过水面反射时的反射角大小等于____(选填“α”“β”或“γ”)。
10.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11.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
(1)请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入射光线;
(2)作出该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路灯S通过水面所成的像A。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60° 30°
6.虚像 光的折射 7.A
8.折射 虚 乙 折射 能
9.(1)①反射 折射 ②增大 小于 零 (2)OA γ
10.【答案】 如图所示:
11.【答案】 如图所示。
第5节 光的色散
1.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玻璃三棱镜可以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C.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D.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 B.
C. D.
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哪些仪器在工作时应用到紫外线(  )
A.雅安地震中用到的生命探测仪
B.电视机的遥控器
C.超市前台的验钞机
D.步枪的夜视仪
4.在地震救援当中,常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有红外探测仪和音频探测仪两种,红外探测仪能探测到红外线,音频探测仪能探测到微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关于这两种探测仪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外探测仪是通过感知温差来进行生命探测的
B.红外线和声波都可以发生反射
C.音频探测仪进行探测在晚上较安静的时候使用比较合适
D.被救的人感受到红外探测仪发出的红外线之后通过呼救让音频探测仪探测到声音
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光线小岛”,这个展品可以让参观者体验光射向平面镜、透镜、棱镜后的情况。如图所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选填“分解”或“色散”)现象,它说明白光是由____色光组成的。
6.每年5月份,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农民都有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为了对秸秆焚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今年成都市气象局利用了高科技帮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以及时发现焚烧源。卫星监测焚烧源的主要依据是(  )
A.对焚烧源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焚烧源
B.监测焚烧源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焚烧源
C.监测焚烧源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焚烧源
D.监测焚烧源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焚烧源
7.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传播方向。如图丙所示为一束射向棱镜的红色光线,画出这束光进入棱镜和离开棱镜后的光路(注意标出法线)。
8.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____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____。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
参考答案
第5节 光的色散
1.C 2.A 3.C 4.D 5.色散 七种 6.D
7.【答案】
8.(1)荧光物质 (2)反射 (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