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山不老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青山不老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14 22:44:26

文档简介

《青山不老》同步练习
一、给多音字按不同读音组词。
cān( ) è( ) gān( )
参 恶 干
shēn( ) wù( ) gà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2、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三、用带点词语造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四、填标点。?
??爸爸忽然在书房里惊叫起来??快来看??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大理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不仅在全州有名,而且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名气。?
??大理的物产十分丰富。苍山上有数不清的树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洱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坝子里良田千顷,盛产粮食、蔬菜和各类瓜果。家乡的特产大理石更是驰名中外。大理石用途很广,在建筑方面,可以做基石、铺地面、贴墙壁;在工艺方面,可以制成花瓶、屏风和各种精美的观赏品;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可以做笔架、砚台、杯盘、桌凳等。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白如玉,洁净无瑕;彩如霞,色泽斑斓,墨绿的、赭黄的、水纹的,无不晶莹光洁,令人赏心悦目。?
??大理的风景十分优美。苍山十九峰,白雪罩顶,彩云缠腰,山泉清冽,山花争艳,森林郁郁葱葱,岩崖千姿百态,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去攀登,去观赏。三百里洱海波光浩荡,蔚蓝的水衬着洁白的帆,如诗如画。夜晚,明月东升,光照洱海,海面上白波闪闪烁烁,仿
佛游龙的银鳞;近岸处渔火点点,笑语声声。真让人辨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如此富饶美丽,我怎能不热爱我的家乡。
1、文章题目里的重点词是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写了家乡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白然段写了大理____________,具体内容一是写____________,二是写____________。4、说一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略
二、1、劲挺??2、荡漾

四、?: “?!”??,??:???;??,??、??、??,??。??
课后能力提升
五、1、答案:可爱?
2、答案:物产丰富??景色秀丽?
3、答案:风景优美??苍山??洱海?
4、答案:略
《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2、课件。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人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人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课堂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奇迹
略。
课件18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
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
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
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
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
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
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作者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字词积累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肆虐

奇迹 沙尘暴 晋西北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绿风荡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
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文讲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
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
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1、山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2、老人年老瘦小。
3、生活条件艰苦。
4、同伴、老伴相继去世。大环境小环境小环境小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3、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下了更为保护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不屈的顽强
精神,绿化环境保护家园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
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
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与山川河流一同存在,与日月的光芒相交辉映。老人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
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
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
者感受的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堂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
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
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
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
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
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