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3.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3、 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
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大清洁上,某同学从级室上提了一桶水过来,他说他做了功,但我从物理学角度来讲,他却没有做功!那么,物理学上怎样才叫做了功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怎样才叫做功
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
1 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⑵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
【板书】:功的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 和物体在 的方向上通过的 。
【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B、 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2、怎样测算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运用公式计算时,物理量一律用国际单位,1J=1N﹒m。
【思考1】手托两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大约做 的功
【思考2】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拾到课桌上大约做 的功
【例题教学】让学生阅读“活动3”部分的内容后,讲解例题。
例题1:某人用F=100N的力把木箱从斜面底端沿斜面推到2米高处。斜面长4米,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例题2:如图,小华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撬棒把重为50N的
物体抬高了1米,而小明直接用手也把该物体提高了1米,试分别
求出小华和小明所做的功。
3、机械功原理
让学生阅读“机械功原理”部分的内容。思考机械功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 和物体在 的方向上通过的 。
2、在以下过程中,重力做了功的是:
(1) 人扛着重物在水平公路上行走 (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走
(3)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 (4)起重机吊着货物水平移动
3、下列各个过程中要做功的是 ( )
A.人提水桶提高了10m B.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
C.沿斜面将物体匀速移动5m D.冰块在冰面上自由滑行
4、某同学把一本初中物理课本从课桌旁的地面上拿到桌面上,则该同学对物理课本所做功的大小最接近于 A.0.2J B.2J C.200J D.2000J
5、起重机吊着9000N的货物,升高移动了1米,起重机做了 J的功,若再水平移动了3米,做了 J 的功。
6、举重运动员在3S内把1176N的杠铃举高2M,然后在空中停留3S,则运动员在第一阶段做了 的功,第二阶段做了 的功。
7、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重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8.春季运动会上,李时同学在中学男子5kg级铅球项目中打破了我市14.8m的纪录,创造了15.0的新纪录,若他破纪录的一掷,用的力是500N,则他对铅球做的功是 ( )
A 750 J B 7400 J C 7500 J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一名排球运动员,质量60Kg,跳离地面0.9m,则他克服重力做了 功
10.150N重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经人用50N的力拉动后,继续向前滑行10米的范围内,人做功 J
11、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 用大小完全相同的力,将甲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拉了5m, 将乙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也拉了5m,则对甲乙做功大小比较为 。
1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
为3×103 N,图12—1—5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
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总结
五、作业:P48第1、2、3、4题。
附板书设计:
功的含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
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3、功的规定
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4、计算公式:W=FS
5、功的单位:焦耳(J)。
6、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课题: 13.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功率的概念。
⑵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功率单位的含义,会计算有关功率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
3、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计算功的大小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让学生观察活动1]讨论:在建筑工地上,有一堆砖需要运到修建的楼房上,有几种方法?它们所做的功相等吗?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做功谁快谁慢?
二、新课教学
板书: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针对学生对活动1的理解,提问:如何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类比: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物体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板书: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 = P =
单位:瓦(W) 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
请学生口答下面两道比较简单的问题,熟悉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后,再列式解答课本“想一想”中的问题。
①人在3s内做功150J,求人的功率?
②挖掘机在1min内做了7.2×106J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
根据口答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应用公式进行功率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让学生观察活动2]讨论:要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让学生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法:
(1)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2)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
(3)测量顺序是怎样的?
(4)怎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叫做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是 ,单位是 。
2.要测量一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的器材除刻度尺、体重测量仪外,还需要 。根据测量的物理量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
3.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为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约 J。这些功可把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 m。(g取10N/kg)
4.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重为100N的箱子,在10s内前进了10m。如图1所示,推箱子的小朋友做功的功率为 W。
5.下列关于“功”和“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功越多
B.功率不同的机器,做的功可能相等
C.机器做功的时间越少,功率就越大
D.甲做功比乙做功慢,则甲做的功比乙做的功少
6. 4月23日,南宁市某商场举行首届跑楼梯比赛,共有500多名选手参加。若要比较参赛者的功率大小,需测出的物理量是 ( )
A.登楼所用的时间
B.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
C.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以及登楼所用的时间
D.参赛者的体重,所登楼层的高度,登楼所用的时间以及参赛者通过的路程
7.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同时开始登山,甲同学先到山顶,乙同学后到山顶,则
A.甲同学比乙同学做的功多,甲同学比乙同学的功率大
B.甲同学比乙同学做的功少,甲同学比乙同学的功率大
C.甲同学与乙同学做的功相等,他们的功率也相等
D.甲同学与乙同学做的功相等,甲同学比乙同学的功率大
8.小华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小华和车所受的阻力为20N,则通常情况下,小华骑车所消耗的功率最接近( )
A .1W B.10W C.100W D.1000W
9.李刚同学用水平拉力使重为100N的物体以0.5米/秒的速度沿直线匀速前进,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20N,求:
(1)在1分钟内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2)拉力的功率多大?
10.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我省新建成的清——镇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2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在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①从标志牌处开到镇宁需要多少时间?(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②设这段路程为平直公路,在这段路程中,该车受到的阻力
为N,它的功率是多大?
五、布置作业
P52-532、4
课题: 13.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⑶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测算简单机械效率的方法。
2、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3、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直接引入: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节约型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究提高效率。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让学生观察“活动1”,并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这两个情景中,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⑵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⑶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教师给出提升物体时,“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的含义:
板书:
有用功(W有用):
额外功(W额外):
总功(W总):
然后向学生指出:在实际用机械做功时,总功也等于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让学生分析下列情况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⑴用桶从井中提水。 ⑵桶掉到井里,把桶从井中捞起 ⑶用水桶把水提到楼上去。
2、 机械效率
在使用机械做功时,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总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因此,我们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η= W有用 / W总×100%
为了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例题:如图1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如果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了6m,则泥桶上升了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 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因而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可引导学生通过下列问题的讨论,逐步设计实验方案:
(1)滑轮组工作中的有用功怎样计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滑轮组的额外功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便于测量?
(3)因为滑轮组的额外功不便直接测量,所以,用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求总功不方便。那么,还有其他简便的方法测算总功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为了求出滑轮组的有用功和总功,进而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滑轮组外,实验中还需要哪些器材?
教师演示后,让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完毕,汇报实验结果,他们会发现:同一个滑轮组,在提升不同的重物时,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提升重物时,物体越重,所做的有用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最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些设备的效率,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一些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三、小结
四、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 小刚用力将一桶水从井里提上来,他对 做的功是有用功,他对 做的功是额外功。
2. 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用功越大,机械的效率就越高 B.额外功越大,机械的效率就越低
C.总功越大,机械的效率就越低 D.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的械效率就越高
3. 将重物从长4m、高1m的斜面底部匀速推上斜面顶端.已知沿斜面所用的推力是300N,斜面的机械效率是75%,则推力做的总功是 J,推力做的有用功是 J,物体的重是 N。
4. 某人用图2所示的两种方法分别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摩擦和绳重,他所做的有用功W甲 W乙,两种装置的机械效率η甲 η乙。(选填“>”、“=”或“<”)
5. 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钩码重G/N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3 1.2 0.1 0.3
(l)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帮小明完成图 3中滑轮组的装置图。
(2)在表中空白处写出机械效率的值。
(3)你认为同一滑轮组机的械效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6. 工人利用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0.5m,工人对绳的拉力为600N,求:⑴滑轮组对重物所做的有用功,⑵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课题: 13.4认识动能和势能(2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决定动能、势能的大小的因素。
3、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什么是能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3-19,讨论分析:
(1)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板书:
说明: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 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3-20和13-21并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例如:流水推动水磨,风推动帆船,子弹击穿木块,汽车撞击木块等
引导学生针对上述实例,分析思考下列问题,得出动能的初步概念。
(1)以上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答: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板书: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活动1 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注意方面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两次实验中,分别控制哪些因素不变?哪些因素改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答:第一次实验中,小球的质量没变,在斜面上的高度变了;第二次实验中,在斜面上的高度没变,小球的质量变了;因为有两个因素(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动能的大小,所以当研究动能和其中一个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
(2)两次实验中,分别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或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什么?(答:使小球滚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速度。)
(3)为什么让小球推动纸盒?纸盒被推动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答:通过小球对纸盒做功的多少比较它所具有动能的大小;纸盒被推得越远,小球能做的功越多,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补充以下练习,供学生判断、分析:
(1)一辆汽车突然加速行使,它的动能______。 (2)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不停地洒水,它的动能______。(3)为什么?车辆下坡时越来越快,动能
4、 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教材图13-25,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1)被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2)变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定义,然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理解。
活动2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论: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对于弹性势能,可以射箭为例,让学生自己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弹性越强,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第2课时]
练习让学生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答:动能。)
②吊在天花板上的吊灯。(答:重力势能。)
③被拉长的橡皮条。(答:弹性势能。)
④在空中飞行的子弹。(答:动能和重力势能。)
活动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让学生通过“活动3A”讨论得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教材图13-28活动B列举了三个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6、小结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 下列情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
A.海面上航行的轮船 B.空中飞行的子弹
C.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D.拉长的橡皮筋
2. 质量较大的鸽子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
A.燕子比鸽子飞得快 B.燕子比鸽子飞得慢
C.燕子与鸽子飞得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时,其重力势能 ,动能 。4.当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的过程中,飞机的( )
A.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减小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5. 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钟表里的发条带动指针转动 B.自行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得越来越快
C.被拉开的弹簧门自动关上 D.跳高运动员向上跃起
6. 让钢球从斜面的一定高度处自由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可将木块推出一段距离;木块被推得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让质量不同的钢球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该实验的目的是想研究 。
⑵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是为了 。
⑶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 鲁HT8888
日期 05—08—20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
里程 6.0 km
金额 16.00元
图12—1—5
图2
图1
F甲
G
F乙
G
甲
乙
图2
图4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