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挑战的同时,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和主流。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学蔚然大宗。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应运而生。导行:创设情境,引入思考假如你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你可以选择的身份是政府官员、读书人、商人、或妇女等),面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你有怎样的不满情绪要表达?明朝有名的宦官与皇帝朱厚照徐光启利玛窦西学东渐一、明清活跃思想家出现的背景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①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②“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思想:
自行:自学自悟,完成导学案。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②反对存天理,灭人欲③肯定人的正当私欲④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具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战斗精神和时代特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反专制斗争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 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工商皆本。①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①唯物论 ②认识论③辩证法; ④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想方法,划时代意义。 李贽(1527-1602年),号卓
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
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泉州是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
区之一,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从
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他26
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
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
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
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
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
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
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
身亡,时年76岁。“离经叛道”——李贽 天下为主——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反对宦官专权而死于诏狱。赴京讼冤途中,以铁锤伤仇人。参加过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著述。 经世致用——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因屡次落第而绝意科举。清军南下后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游历各地,著书立说。唯物辩证——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自小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抗清失败后,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著书立说,人称船山先生。 同行: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探究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的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探究二:怎样认识明清思想家与旧儒学的关系?
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探究四:如何评价明清思想家?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思想品质。材料二: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强调个性发展★ 否定孔子的权威李贽主张材料四: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 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材料五: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材料三: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李贽离经叛道的表现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思想体现的时代精神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亡国” ﹑“亡天下”各指什么? 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体现了顾炎武何种精神境界?顾炎武主张何谓“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意义:①实事求是,强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博学考据开考证学术之风。
②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也,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及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主张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 顾炎武批判理学空谈之风,主张发挥孔子的经世之学,提倡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对理学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批判。
与儒学的关系:继承、批判、发展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
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经济)(思想)(政治)三、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进步性: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不畏强权、担当历史重任、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探索真理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 思想: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①挑战正统思想;②批判道学家的虚假③人的正当私欲是人伦物理。 《焚书》
《藏书》①唯物论 ②辩证法; ③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①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 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工商皆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世致用。自行:自学自悟,完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