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第6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宋太祖)
都城:
开封(汴梁)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方镇太重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二、中央集权的强化二、中央集权的强化杯酒释兵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削弱宰相权力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二、中央集权的强化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中书门下
(政事堂)二、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极低,地方财政困难。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二、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2.政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1、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提升文臣的地位,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的政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性质。内重外轻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军费开支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2.政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1、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提升文臣的地位,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的政策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科举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武举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三、重文轻武的政策誊录、糊名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像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有一定局限性。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2.政策:
3.影响: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1、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提升文臣的地位,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的政策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1、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社会文化素养,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总之,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北宋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课堂小结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