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2课时)(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2课时)(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16 09:08:10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按要求完成下列两个实验探究方案(表中实验结论分析处填“=”“>”或“<”)。
图5-1-1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反应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前总质量
M1
N1
反应后总质量
M2
N2
实验结论分析
M1________M2
N1________N2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不到天平平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装置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蜡烛燃烧逐渐变短
B.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红磷的大
D.纸燃烧变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 g酒精溶解在55 g水中形成60 g溶液,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大,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 L氢气和1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3 L水
D.完全电解10 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0 g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出下列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
(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反应生成的________的质量+反应生成的____________的质量。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3 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5.据图5-1-2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图5-1-2
A.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没变
6.2016?邵阳改编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
图5-1-3
7.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空气)中燃烧,如图5-1-4所示,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图5-1-4
8.图5-1-5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5-1-5
A.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反应后质量减少
C.该反应产物是两种物质  
D.反应后分子总数不变
9.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10.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
C.酒精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D.不能确定燃料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11.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 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 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2,生成的气体为NH3 ;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问题解决] 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________元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________。
[相关结论] 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__,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7·昆明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5-1-6所示,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5-1-6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13.2017·扬州某实验过程如下:取a g锡粉置于密闭容器中,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煅烧使锡粉与O2充分反应;冷却后打开容器时发现有空气冲入,待容器内气体组成恢复到反应前,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c g;取出所有固体,称得固体为d g,则c等于(  )
A.d+b+a B.d-b-a C.d-b+a D.d+b-a
14.2017·眉山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
A.1∶1 B.2∶1
C.4∶1 D.5∶1

详解详析
1.白色粉末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 > 
反应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未被称量 密闭
2.B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B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所以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3.D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
4.(1)铜 硫酸亚铁
(2)参加反应的蜡烛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3)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5.C
6.D [解析] A、B、C项的反应中因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均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7.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8.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该反应产物是一种物质;图片中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了。
9.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均不会发生变化,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变。
10.A [解析] 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11.[问题解决] 氮 质量守恒定律 Mg3N2
[相关结论] 4∶1 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12.A
13.D [解析] 由题意知:锡粉为a g,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所以,容器的质量为(b-a) g。反应后固体为d g,所以反应后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d g+(b-a) g。
14.D [解析] 根据题意,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 g+4 g-10 g=2 g,所以A和B的质量比为10 g∶2 g=5∶1。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 1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和读法
1.化学方程式:S+O2SO2所表示的意义是(  )
①硫黄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②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③每32份质量的硫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2.下列关于CuO+H2Cu+H2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B.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与氢气的质量比为1∶2
C.反应前后铜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氢气与生成的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图5-1-7中四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图5-1-7
A.C+O2C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H4+2O2CO2+2H2O
4.按照要求用文字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1)Fe+CuSO4===Cu+FeSO4 各物质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CO+O22CO2 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数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KClO32KCl+3O2↑ 反应物、条件、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先将8 g A和10 g B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6 g C和一定质量的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和D的质量比是8∶6
B.D的质量是12 g
C.4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3 g C
D.每8份质量的A和10份质量的B完全反应后生成6份质量的C
6.地质人员考察时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4X+11O22Fe2O3+8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化学式是FeS2
B.该物质由铁、硫、氧三种元素组成
C.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D.SO2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7.如图5-1-8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图5-1-8
A.反应后分子的个数、种类均不改变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与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8.硝酸铜[Cu(NO3)2]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N2 B.NO2 C.NH3 D.SO2
9.2016·南宁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读法,错误的是(  )
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每4体积的磷和5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10.2017·怀化如图5-1-9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图5-1-9
A.2H2+O22H2O B.C+CO22CO
C.H2+Cl22HCl D.2CO+O22CO2
11.2016·怀化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g
6.4
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
的质量/ g
10.0
7.2
x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
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d一定是催化剂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5-1-10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5-1-10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3.2017·泰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5-1-11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5-1-11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4.如图5-1-12是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回答:
图5-1-12
(1)反应前后图中涉及的化合物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
(2)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由图中你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15.2017·上海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反应所需条件
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质量比
D.氧气可助燃
16.2017·昆明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5-1-1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1-13
A.x=3.1
B.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比为14∶85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详解详析
1.B [解析] ①从质的方面描述了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②从微观方面描述了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③从量的方面描述了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B [解析] 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与氢气的质量比是80∶(1×2)=40∶1。
3.B
4.(1)m(Fe)∶m(CuSO4)∶m(Cu)∶m(FeSO4) =56∶160∶64∶152
(2)n(CO)∶n(O2)∶n(CO2)=2∶1∶2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5.A
6.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根据提供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前还少4个Fe、8个S,而X前的化学计量数是4,故X的化学式是FeS2;根据X的化学式可以看出,该物质由铁、硫两种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不能用原子直接描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SO2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32∶(16×2)=1∶1。 
7.C [解析] 反应后分子的种类、个数都改变了;反应物是两种单质;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是1∶3。
8.B [解析] 硝酸铜中含有铜、氧、氮三种元素,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硝酸铜可能会分解生成氮气和二氧化氮,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污染物,NO2 是空气污染物。
9.B [解析]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代表物质的体积。
10.D 11.C
12.D [解析] 由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丁→乙,属于化合反应;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8 g∶20 g=7∶5;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 g∶28 g=2∶7。
13.C [解析] 针对图片逐一判断各物质是反应物还是产物,并分析其参加反应的具体质量比。甲反应后质量增加2%,是生成物;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丙反应后质量增加16%,是生成物;丁反应后质量减少18%,是反应物。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8。
14.(1)3 (2)1∶1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或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合理即可)
15.D
16.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10+3.5+10+6-(8.6+3.5+14.5)=2.9;分析图可知,甲、丙为反应物,丁为生成物,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比为:(10 g-8.6 g)∶(14.5 g-6 g)=14∶85;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
知识聚焦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化学方程式表示质、量和微观三个方面的意义。
(1)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意义: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3)微观意义: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根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化学方程式有三种读法。以2H2+O22H2O为例说明:
(1)质的读法: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2)量的读法: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微观读法: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