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2课时)(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2课时)(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16 09:12:59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知识点 1 燃烧的条件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B.可燃物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
C.火箭升空是利用燃烧放出的巨大能量
D.不具有可燃性的物质不能燃烧
2.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图7-1-1所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图7-1-1
(1)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水下的白磷________。对比这两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对比这两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4.用下列灭火器给图书馆灭火,不会对图书资料造成损坏的是(  )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水基型灭火器 D.高压水枪
5.如图7-1-2所示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图7-1-2
6.应用灭火的原理解释下列现象或措施。
(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的蜡烛在倒扣的烧杯中熄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燃着的蜡烛倾倒二氧化碳使之熄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 s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物,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8.2016·盐城如图7-1-3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7-1-3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9.依据如图7-1-4所示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图7-1-4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校研究性小组用手持技术分别测量蜡烛、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的氧气含量的变化,得到如图7-1-5所示数据(横坐标为反应的时间,纵坐标为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7-1-5
请结合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白磷在该密闭容器中熄灭后,容器内没有氧气了
B.只要氧气浓度大于15.46%,蜡烛就能继续燃烧
C.当氧气浓度小于3%,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3)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数据,设计实验证明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蜡烛熄灭后容器中还有氧气。(写出设计的思路和能证明结论的现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7-1-6为改进后的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时,先在试管和导管中装满水,测得水的体积为V1,然后将水倒出,加足量白磷,如图,水浴加热,待白磷充分燃烧后、冷却,打开弹簧夹,测得量筒内水的体积减小了V2,则的值最有可能为________。
 图7-1-6
A.21% B.20% 
C.18% D.15% E.13%
11.2017·昆明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用水灭火是为了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12.2017·广州改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都放出热量
B.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不加热就能燃烧
C.遭遇火灾要及时拨打“119”报警
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的着火点
13.2017·贵阳节选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图7-1-7
如图7-1-7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B [解析] 很多可燃物不含碳元素,比如镁条、硫黄等。
2.(1)燃烧 不燃烧 燃烧需要氧气
(2)不燃烧 燃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通入氧气(或空气)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D 4.A 
5.B [解析] A、C、D中的蜡烛熄灭都与隔绝氧气有关;B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
6.(1)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隔绝空气(或氧气) 
(4)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5)隔绝空气(或氧气)
7.B [解析] “火立熄”炸开释放的粉末及不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8.A
9.(1)4P+5O22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中b通入N2,红磷不燃烧;②中b通入O2,红磷燃烧
10.(1)4P+5O22P2O5
(2)A
(3)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而不仅仅是需要氧气
(4)将白磷放入蜡烛熄灭后的容器中,水浴加热,观察到白磷能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不要求学生考虑到“密闭容器中无法在事后放置白磷,必须在蜡烛燃烧之前先将白磷放进容器中”这个问题,只要体现用白磷检测剩余空气中的氧气即可)
(5)C
11.C [解析]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档案失火,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12.B [解析] 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在常温下不能燃烧。
13.需要氧气  4P+5O22P2O5 化合反应
[解析] 热水中的白磷具有可燃性,温度也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是没有燃烧,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通入氧气后白磷在水下燃烧,进一步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知识总结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反应条件
反应程度
反应现象
联系
燃烧
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剧烈
发光、放热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实质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化学性)
爆炸
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
非常剧烈
发光、放热、
爆炸
缓慢
氧化
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缓慢
放热不明显,
不易觉察 
自燃
跟氧气接触,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使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由缓慢转
成剧烈 
由不明显到
发光、放热 
第2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图7-1-8
2.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 B.氢气 C.氧气 D.煤粉粉尘
3.下列做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A.向正在燃烧的酒精炉里面添加酒精
B.煤气泄漏时,点燃打火机检查泄漏点
C.可燃物的急剧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D.面粉厂、纺织厂中要严禁烟火
4.如图7-1-9是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7-1-9
A.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B.只有可燃性气体可能引发爆炸,可燃性粉尘不会发生爆炸
C.爆炸的条件之一是急剧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
D.实验中蜡烛的作用是点燃粉尘
5.2016·兰州改编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6.如图7-1-10,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7-1-10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7.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1)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
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0%~74.2%
CH4
5%~15%
CO
12.5%~74.2%
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___。
(3)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7·云南用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C.在加油站可以接打电话
D.开灯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详解详析
1.B 2.C 3.D 4.B
5.D [解析] 矿井通风能降低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使其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从而防止发生爆炸。
6.B
7.(1)遇明火(或有火星产生或温度达到甲烷气体的着火点)
(2)H2
(3)资源综合利用(或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类似皆可,从节能、环保、安全等角度回答均正确)
8.A
学以致用
高层楼房着火逃生九诀
第一诀:熟悉环境,临危不乱。
第二诀: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第三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第四诀:简易防护,掩鼻匍匐。
第五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第六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第七诀:传送信号,寻求援助。
第八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第九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