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知识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下列对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体积的磷和5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五氧化二磷
C.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Fe3O4,从这个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化铁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铁和氧气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
知识点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用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存在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O+O2CO2
②Ca(OH)2+CO2===CaCO3↓+H2O
③NH4HCO3===NH3+CO2+H2O
④2Al+3O2↑===Al2O3
⑤Mg+O2MgO2
4.某学生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概括为“一写、二配、三注”。下面是他书写“镁带燃烧”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你认为各步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原因。
书写步骤
你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写:Mg+O2―→MgO
(2)配:Mg+O2===MgO2
(3)注:Mg+O2↑===MgO2↓
5.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6.配平化学方程式,主要是使( )
A.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
B.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体积相等
C.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7.已知化学方程式4A+2B2===2AxBy,可推知x、y的值为( )
A.4 6 B.2 2
C.2 3 D.3 2
8.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__Fe+______Cl2______FeCl3
(2)______NH3+______O2______NO+______H2O
(3)______Mg+______CO2______MgO+______C
(4)________Cu2(OH)2CO3________CuO+________H2O+________CO2↑
9.[2016·桂林改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Cl2NaCl B.H2O2H2↑+O2↑
C.4P+5O2===2P2O5 D.3Fe+2O2Fe3O4
10.[2017·玉林]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2Y+3Z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2∶3
C.该反应可能有单质生成
D.若反应生成了a g Y和b g Z,则消耗X的质量一定大于(a+b) g
1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
A.27∶32∶102 B.27∶24∶43
C.108∶96∶204 D.4∶3∶2
12.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3-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4-3-1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2A+B===A2B
13.如图4-3-2是某一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4-3-2
(1)水分子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请写出上述变化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出反应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填“原子”或“分子”),上述过程中的MnO2用作________剂。
(3)上述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可以和Fe(OH)2发生化合反应,尝试书写该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017·桂林]关于化学反应C+O2CO2 ,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变
B.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
C. 该反应放出热量
D.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15.[2017·呼和浩特]图4-3-3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3-3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6.[2017·苏州]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尘埃的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Cu(NO3)2溶液和A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稀溶液中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B
2.B [解析]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
3.化学式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①③④⑤
4.(1)正确
(2)不正确,不能改变氧化镁的化学式,配平时应该改变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3)不正确,“↑”和“↓”的使用不正确,且没有注明反应条件
5.(1)2H2O2H2↑+O2↑
(2)CaCO3+2HCl===CaCl2+H2O+CO2↑
(3)2Mg+O22MgO
(4)2H2O22H2O+O2↑
(3) (1)(4)
6.D [解析] 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为了使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不变。
7.B
8.(1)2 3 2
(2)4 5 4 6
(3)2 1 2 1
(4)1 2 1 1
9.D [解析]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时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A选项应为2Na+Cl22NaCl;B选项应为2H2O22H2O+O2↑;C选项应为4P+5O22P2O5。
10.D 11.C
12.D [解析]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A2+B2===2A2B。
13.(1)8∶1
(2)2H2O2 2H2O+O2↑
H22 原子 催化
(3)H2O2+2Fe(OH)2===2Fe(OH)3
14.A
15.C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16.(1)2H2O22H2O+O2↑
(2)2SO2+O22SO3
(3)Cu+2AgNO3===Cu(NO3)2+2Ag
(4)2NaOH+CuSO4===Cu(OH)2↓+Na2SO4
(5)Fe3O4+4CO3Fe+4CO2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 1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由于(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过程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什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又是什么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比
2. 碳在氧气中燃烧,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2 g C和9 g O2生成11 g CO2
B.3 g C和8 g O2生成11 g CO2
C.4 g C和7 g O2生成11 g CO2
D.5 g C和6 g O2生成11 g CO2
知识点 2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3 g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 )
A.12 g B.10 g C.8 g D.5 g
4.现有化学反应:xC2H6+yO2zCO2+wH2O,其中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
A.2z=x B.3x=w C.2x=z D.2y=2z+w
5.以下是小陈同学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运算的过程,请审视他每一步骤的正误,并帮他找出错误之处。
练习题:实验室用15.8 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得氧气的质量最多为多少?
解:设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mnO4KMnO4+MnO2+O2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得x=3.2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制得氧气的质量最多为3.2克。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中,会发现第________和________步的错误会导致列出不正确的比例式,最终严重影响求算结果。
6.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2.8 t氧化钙,计算需要碳酸钙的质量。
7. 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已知2.8 g A与一定质量的B完全反应,生成3.6 g 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 g
B.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D的质量
C.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11
D.A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9
8.相同质量的下列单质分别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消耗氧气最少的是( )
A.镁 B.碳
C.氢气 D.铁
9.将15 g A物质、24 g B物质、8 g C物质混合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得知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8 g A,30 g C,还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8、32、44、18,则它们之间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A+B===C+D
B.A+2B===2C+D
C.A+3B===C+2D
D.A+3B===2C+2D
10.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一定量的某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 g
32.7 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 g
C.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11.金属单质M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2M+S M2S。甲、乙两组学生在实验室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M的质量/g
S的质量/g
M2S的质量/g
甲
6.0
2.5
7.5
乙
7.0
1.5
7.5
A.64 B.56 C.39 D.23
12.[2017·安徽]实验室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0 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8.4 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13.[2017·天津]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 g A跟4.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14.[2016·海南]现有 6.4 g未知物和氧气充分反应,经测定生成 4.4 g二氧化碳、2.8 g一氧化碳和7.2 g水,求出该未知物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最简个数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7·海南]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转变成燃料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若生产64 t甲醇,则可回收二氧化碳多少吨?
详解详析
1.C [解析] 由于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出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所以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B [解析] 由化学方程式C+O2CO2可知: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即参加反应的碳、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之比为3∶8∶11,即3 g碳与8 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11 g二氧化碳。
3.D [解析] 依据金属镁与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4.A
5.①正确
②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氧气的化学式后面没有标上气体符号;高锰酸钾中锰的元素符号书写错误;锰酸钾的化学式错误
③关于氧气的量没有对齐写在氧气化学式的正下方
④化学方程式没配平,导致错误地列出比例式,最后影响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没有带单位“g”
⑤表达不规范,建议“克”改为“g”
② ③
6.解:设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2.8 t
=
x=5 t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5 t。
7. C [解析] 根据反应A+3B===2C+2D中,A、B两物质的质量比为7∶24,则2.8 g A完全反应消耗物质B的质量==9.6 g;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C和D的质量之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8 g A与9.6 g B完全反应生成3.6 g D,则生成物质C的质量为2.8 g+9.6 g-3.6 g=8.8 g;所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9.6 g∶8.8 g=12∶11;根据2.8 g A与9.6 g B完全反应生成3.6 g D和8.8 g C,则反应中A与D物质的质量比为2.8 g∶3.6 g=7∶9,可计算物质A、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4∶9。
8.D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难找到如下关系:
2Mg~C~2H2~Fe~O2
48 12 4 84 32
即消耗相同质量的氧气时,需要氢气的质量最少,铁的质量最多。因此相同质量的四种物质与氧气反应时,消耗氧气最少的是铁。
9.D [解析] 由题意知,A和B反应后质量减小,是反应物,C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并且生成了新物质D。A减少了15 g-8 g=7 g,B减少了24 g,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分别为 7 g和 24 g,C增加了30 g-8 g=22 g,则生成了22 g C,生成D的质量为7 g+24 g-22 g=9 g,从而可以求出A、B、C、D四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7∶24∶22∶9;再根据四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得四种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从而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10. A [解析]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反应一段时间后双氧水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会越来越慢;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就是得到氧气的质量:34.3 g-32.7 g=1.6 g;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生成氧气1.6 g,可以算出生成水的质量为1.8 g,所以生成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11.A [解析] 根据甲的数据可知有一种物质过量,由乙的数据可知,硫的质量为1.5 g,参加反应能生成7.5 g M2S,所以甲中硫过量,即6.0 g M完全参加了反应。
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2M + SM2S
2x 32
6.0 g 1.5 g
=
x=64
12.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28.0 g-18.4 g=9.6 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 g
= x=24.5 g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 g;(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 g。
13.B [解析] 解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时,不同的字母,代表了不同的物质。提及不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一定要考虑字母前面的数字,再根据反应时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14.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4∶1
[解析] 第一,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因为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反应物中也应该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因为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而氧气只含有氧元素,所以该未知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第二,可以计算出生成物中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进而比较碳、氢元素的质量总和与未知物的质量,如果两者相等,则该未知物不含有氧元素;如果碳、氢元素的质量总和小于未知物的质量,则该未知物中还含有氧元素。计算过程如下:
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100%+2.8 g××100%=2.4 g;
7.2 g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7.2 g××100%=0.8 g;
碳、氢元素的质量总和为:2.4 g+0.8 g=3.2 g<6.4 g,
所以,该未知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为:6.4 g-3.2 g=3.2 g。
该未知物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1。
15.解:设可回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64 t
=
x=88 t
答:可回收二氧化碳88 t。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用x,y等字母表示);(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的位置;(4)列出比例式;(5)求未知数并简答。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类型
知识点 1 利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计算
1.已知:某密闭容器中,12 g A加热完全分解产生B和C,其中B的质量为2 g,同时C又能部分分解产生0.1 g D和7.9 g E,则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1∶1 B.1∶2 C.1∶4 D.1∶5
2.某反应A+2B===C+D,若有30 g A和15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 g C,那么要得到7 g D,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应为( )
A.20 g B.15 g C.12 g D.6 g
图4-3-4
3.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 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4-3-4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
A.9 g B.11 g
C.12 g D.14 g
知识点 2 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
4.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5.6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只含碳元素
5.某金属单质X与非金属单质Y可发生反应:2X+Y===X2Y。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提示:两种反应物不会同时过量)
实验序号
X的用量/g
Y的用量/g
生成X2Y的质量/g
1
7.4
1.6
8.0
2
9.6
3.2
12.0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 )
A.4∶1 B.3∶1 C.2∶1 D.37∶8
知识点 3 有关混合物参与的计算
6.某同学要用含CaCO380%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备1000 mL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知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1.98 g/L。假设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计算该同学最少需要准备多少克大理石?
7.一定质量的镁条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4-3-5 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4-3-5
A.生成MgO的质量:m2 g
B.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m1 g
C.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m2-m1) g
D.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
8.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 新物质D。若增加10 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4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9.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的值是________。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 t,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10.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 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同时测定试管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请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反应时间/min
1
1.5
2
2.5
3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2.04
(1)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1.[2016·怀化]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0.0
7.2
x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
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d一定是催化剂
12.[2017·淮安]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工业上常采用次氯酸钠(NaClO)氧化法生产,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NaClO+2Fe(NO3)3+10NaOH===2Na2FeO4↓+3NaCl+6NaNO3+5H2O
(1)在Fe(NO3)3中,铁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现称取44.7 g次氯酸钠,最多能制得高铁酸钠的质量是多少?(列式计算)
详解详析
1.A
2.D
3.C [解析] 由两者反应时的质量关系可知,两者反应的质量比是1∶1,则可判断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时 B2会剩余2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AB是12 g。
4.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此可求出a的值为5.6。由反应前碳、氢、氧元素的质量与反应后碳、氢、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确定X的组成元素,从而正确解题。
5.A [解析] 第一次实验数据:加入的X、Y的质量之和为7.4 g+1.6 g=9 g,比生成物的质量多,说明两种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1 g,如果X过量,则反应中X、Y的质量比为6.4 g∶1.6 g=4∶1,如果Y过量,则反应中X、Y的质量比为7.4 g∶0.6 g=37∶3。还可进一步用第二组实验数据验证:第二组实验中,加入的X、Y的质量之和为9.6 g+3.2 g=12.8 g,比生成物的质量多0.8 g。如果X过量,则反应中X、Y的质量比为8.8 g∶3.2 g=11∶4,如果Y过量,则反应中X、Y的质量比为9.6 g∶2.4 g=4∶1。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中X、Y的质量比为4∶1,第一次实验中X过量,第二次实验中Y过量。
6.解:需要制备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8 g/L×1 L=1.98 g。
设该同学需要准备大理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80%x 1.98 g
= x=5.625 g
答:该同学最少需要准备大理石5.625 g。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个注意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将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5)设未知数时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7.D
8.D [解析] 这是一道有关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设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x,同时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y;第一次反应后,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z。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
A + B + C === D
15 g z 30 g
25 g 15 g y x
列出比例式可求出:x=50 g;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25 g∶15 g=5∶3;y=10 g,则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25 g∶10 g=5∶2;列比例式可得z=9 g,则第一次反应后剩余B的质量为15 g-9 g=6 g。
9.(1)2
(2)解: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 t中,氧化钙的质量为70 t×80%=56 t。
设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2CaO+2SO2+O22CaSO4
112 128
56 t x
= x=64 t
答:理论上最多可吸收64 t二氧化硫。
10. (1)0.96
(2)解: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0.96 g
= x=2.45 g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100%≈81.7%。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
11.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a的质量增加了10.0 g-6.4 g=3.6 g,是生成物;b的质量减少了14.0 g-7.2 g=6.8 g,是反应物;d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是杂质;生成物还少3.2 g,所以c是生成物,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 g+3.2 g=6.4 g。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12.(1)4∶3
(2)解:设最多能制得高铁酸钠的质量为x。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到如下的关系式:
3NaClO~2Na2FeO4
223.5 332
44.7 g x
=
x=66.4 g
答:最多能制得高铁酸钠的质量是66.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