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中牟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7-17 10:01:34

文档简介

大洲和大洋
课 题
大洲和大洋
课时安排
共( )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学习目标
1. 在地图上识别海洋与陆地,根据所给资料,描述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所占的比例及分布特点。 
2. 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和大洋,主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海、海峡等。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教学难点
识别主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海、海峡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节 一
导入新课
材料: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当有人问起他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时 ?他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
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那么到底是地球还是水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大洲和大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部分内容。
回答导入问题, 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
后来从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看到的地球是蔚蓝色的星球,觉得地球更象水球。这说明人们的认识的不断的发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卫星照片,识别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课中作业



任务1 通过动手拼图,比较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所占的比例。
在事先准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将全球陆地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全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课前准备纸质地图,剪刀等工具,预留5分钟)
根据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教师: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说一说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
学生:很不均匀!
那么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课中作业



任务2 读图,比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学生活动:讨论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
结论: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2.无论南北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观察南、北极附近海陆分布状况。
结论:虽然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虽然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学生活动:讨论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
结论:1.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无论东西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教师总结: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不信,在地球仪上试一试。
简单练习,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
教师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引出下一个学习内容)
课后作业设计:
1.下图中正确表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D.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陆地面积都大于海洋面积
读图,完成以下2题。
3.图中表示半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表示海峡的是( )
A.a B.b C.C D.D
5.图4中Ⅰ、Ⅱ、Ⅲ、Ⅳ四个半球分别是(  )
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D.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
课 题
大洲和大洋
课时安排
共( )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学习目标
1. 通过看图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形状,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2. 地图上找到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节 一
任务1 读图,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形状,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七大洲的位置。
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和形状。
(讲解): 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
设置小组活动,预计5分钟,活动要求: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1)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东的地方称“亚细亚”,是“东方日出之地” 。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东起白令海峡,西到地中海滨,横跨经度160多度。
(2)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是“西方日落之地”。
(3)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大陆”。非洲有高原大陆、炎热干燥大陆、富饶大陆之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4)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它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又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人们将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叫北美洲。
(5)巴拿马运河以南的美洲叫南美洲。
(6)大洋洲是“大洋中的陆地”的意思。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一洲。
(7)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读图分析,熟悉七大洲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1)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洲和_____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洲;
(3)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洲和_____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___洲。



任务2 读图,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四大洲的位置。
了解四大洲的面积和形状。
(讲解):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大印北”。
教师讲解四大洋概况——
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略象“S”形。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
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洋面上终年覆盖着冰,所以叫做“冰洋”。北冰洋上空是联系亚、欧、北美三洲之间的最短航空线所在,地理位置重要。
读图分析,熟悉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1)被五个大洲环绕的大洋是 、 。
(2)被三个大洋环绕的大洲是 。
课中作业



任务3 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分界线是大洲与大洲之间人为划定的分界线。主要是以下几种:
(讲解):亚洲、欧洲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南极洲分界:德雷克海峡
课中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
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读 航程示意, 完成以下2题。
1.“青岛号”帆船环球航海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2.赤道穿过的大洲N是( )
A.非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3.图中乙为(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4.图中甲大洲和丙大洲的分界线为(  )
A.白令海峡 B.乌拉尔河
C.直布罗陀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陵兰岛属于(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二、综合题
1.读图6“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
(1)A线是东西半球界线之一,其经度是[__]。
(2)东西半球中陆地面积较大的是[__]半球;南北半球中海洋面积较大的是[__]半球。
(3)图中甲是[__]洋,位于其东岸的是[__]洲和[__]洲。
(4)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有[__]洲和[__]洲,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
(5)跨经度最广的洋是[__]洋。世界面积最小的洲是[__]洲。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
课 题
海陆的变迁
课时安排
共( )课时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节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
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任务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曾经是海洋。)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这里曾经是陆地。)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沙土)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知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你还能举出那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①日本的填海造陆
②南京雨花台
③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转承: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



任务2 观看视频,说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记录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证据1:大西洋两岸古植物、动物的一致性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证据2: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
证据3:热带植物只能在温暖的地区生长,这个事实说明北极地区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完成海陆分布变化的排序。
提问,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大西洋是由亚欧大陆、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分离而形成的。
太平洋慢慢缩小了。
课中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荷兰的填海造陆
B.红海的不断扩大
C.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D.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读图,完成以下2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确的是(  )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判断,乙大洋的面积将( )
A.不断扩大 B.不断缩小
C.保持不变 D.时大时小
5.科学考察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类活动 D.植被迁移
二、综合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 000万年,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为海峡了……
(1)材料中提到“台湾地区与大陆时分时连”,请解释:
“时连”是因为[__];
“时分”是因为[__]。
(2)煤是由陆地上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__]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
课 题
海陆的变迁
课时安排
共( )课时
课程标准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2.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重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节 一
导入新课
材料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马宗晋先生表示,台湾岛在以每年七十至八十毫米的速度向大陆方向移动。
材料二:台湾山脉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至今还在不断长高。
你能解释材料中所说的现象吗?
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回答导入问题。



任务1 观察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明确其位置。
观察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2.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3. 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通过反复观察板块示意图,让学生掌握六大板块的分布及特征。)
教师再次设问:图中:“→←”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提示: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
“→←”表示碰撞挤压; “←→”表示板块张裂。



任务2 模拟板块碰撞挤压、板块张裂运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归纳: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
完成教材活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课中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
1.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A.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
D.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2.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一系列连环地震,如此频繁的地震与日本所处下列哪个位置有关( )

3.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在楼房里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避震( )
A.高楼跳楼逃生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下、桌下
读图,完成以下2题。

9.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下列板块中的(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
10.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个板块是(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二、综合题
1.2016年8月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城市佩鲁贾附近发生的6.4级地震,首都罗马震感强烈。图4是全球板块分布和意大利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中心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这两大板块分别是:[__]和[__]。此次地震位于[__]火山、地震地带。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__]。
(4)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板块与板块间发生[__]形成的。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由于受到板块和板块间的[__],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