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常见的碱 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 常见的碱 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7-18 09:58:20

文档简介

1.4 常见的碱(1)
1.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与氢氧化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CsOH溶液能与CO2反应
B. 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D. 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2.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A)
3.向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再恢复至原温度,溶液的pH不受影响的是(B)
A. NH3 B. CaO
C. FeCl2 D. HCl
4.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B)
A. 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 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 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D. 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第5题)
5.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1)写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SO2易溶于水且能与NaOH反应不够严谨,还应补做的实验是:向图中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重做实验。
6.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某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红色__。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所以氢氧化钠必须__密封__保存。
(3)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__酸__(填“酸”“碱”或“盐”)。
(4)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OH-__(填化学符号)。
7.【发现问题】 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屹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 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石灰水变__浑浊__,气球__膨胀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乙装置中的液体仍为无色,但气球鼓得比甲装置更大。
【实验结论】
(1)检验CO2时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因为石灰水与CO2反应时能产生__白__色沉淀,现象更明显。
(2)吸收CO2时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能吸收更多的CO2。
(第8题)
8.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y表示的是(D)
A. 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B.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D.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因此开始时溶液中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不为0,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当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由0开始逐渐增大,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因此坐标表示的是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9.烧杯中盛有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加入过量10%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图像不正确的是(D)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一开始不产生沉淀,但溶液质量增加,pH变大;待盐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溶液质量增加速度变慢。由于氢氧化镁不溶于水,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一直为7,直至氢氧化钠过量,pH变大。整个过程中烧杯总质量一直增加。
(第10题)
10.把盛有5克16%的NaOH溶液的短试管放入盛有10克16%的CuSO4溶液的锥形瓶里,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直到使两溶液充分混合,混合后不可能的是(D)
A. 产生蓝色沉淀0.98克
B. 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C. 所得溶液的Na2SO4质量分数大于9.5%
D. 所得的Na2SO4溶液质量与原CuSO4溶液质量相等导学号:49734000
【解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A选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得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是0.98克;B选项,反应后没有气体生成,所以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C选项,反应后的溶液质量是10克+5克-0.98克=14.02克,硫酸钠为1.42克,所得溶液的Na2SO4质量分数为×100%≈10.1%;D选项,硫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4.02克,原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为10克,不相等。
(第11题)
1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B是气球)。
(1)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气球变瘪,B气球膨胀变大,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CO2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压变小。
(2)氯气(Cl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氯气可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若将锥形瓶中的CO2气体换成氯气,也可产生上述现象,试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3)若想使装置中产生的现象与(1)中的现象相反,则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应分别装入的药品是H2O2和MnO2(或CaO和H2O,合理均可)(写出一组即可)。导学号:49734001
【解析】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B气球逐渐变大,A气球逐渐变小。(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HCl===NaCl+H2O),次氯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水(NaOH+HClO===NaClO+H2O),将这三个化学方程式左右分别相加,则会得到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O+NaCl+H2O。(3)要使装置中产生的现象与(1)中的现象相反,则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应加入能产生气体或溶解放热或反应放热的物质,故可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也可以是氧化钙和水,还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水。
课件10张PPT。1.4 常见的碱(1)1.4 常见的碱(2)
1.人胃酸过多,会使胃液pH降到正常水平以下,造成胃痛等症状,下列不适宜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A)
A. NaOH B. Al(OH)3
C. 鱼骨粉(含CaCO3) D. NaHCO3
2.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D)
①都是白色固体 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 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 ② B. ⑤⑥ C. ①② D. ②⑤⑥
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C)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4.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已部分变质,某同学先取2毫升试样于试管中,然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A)
A.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B. 加入足量的水,观察现象
C. 加入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D. 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5.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 氢氧化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B. 用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 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第6题)
6.如图所示的反应完毕后,接着向该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1)开始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是蓝色沉淀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2)实验完成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铜离子、钠离子、氢离子。
7.在制作叶脉书签活动中,将洗干净的叶片放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6~10分钟,当叶片呈黄色后取出,用水将叶片上的碱液冲洗干净,再轻轻刷去叶肉,漂洗干净,最后晾干压平即可。
(1)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利用此性质来制作叶脉书签。
(2)用一瓶久置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未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2NaOH+CO2===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重新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克,则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5__克。
8.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第8题))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钠离子。
(第9题)
9.向一含有盐酸的氯化铁溶液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Cl、FeCl3。
(2)图中部分线段有误,请用虚线在图中重新画出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要求标出折点)。导学号:49734002
【解析】 (1)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出现折点,说明此时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铁。(2)开始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总质量增加;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溶液质量仍增加,只是增加得没有之前明显;当氯化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总质量增加又变得明显。
10.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退去了。
(1)溶液红色退去说明溶液的碱性__减弱__。
(2)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②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解析】 (1)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这种碱可能是氢氧化镁。(2)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其他的盐,且氢氧化镁微溶于水,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11.某科学探究小组欲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把饱和石灰水加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经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2)小组同学对得到的样品溶液是否为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怀疑,决定对其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氢氧化钠。
猜想二: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发现,只要用反应物(饱和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就可以验证猜想。他们取少量样品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X是Na2CO3溶液
无现象
猜想二不正确
②Y是饱和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二不正确,也可往样品溶液中通入CO2;受该同学的启发,小组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三正确,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滴加盐酸。
【实验评价】 乙同学往样品溶液中滴入盐酸,刚开始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试分析原因:稀盐酸先与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导学号:49734003
【解析】 【实验探究】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OH,因此检验溶液中是否含Ca(OH)2,只需滴加Na2CO3溶液或通入CO2气体,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反之,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a2CO3,可滴加Ca(OH)2溶液。【实验评价】因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所以滴入的HCl会先与NaOH发生酸碱反应,待NaOH反应完全后,再与Na2CO3反应,产生气泡。

课件8张PPT。1.4 常见的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