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60分)
1.(2018?山西)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2.(2018?钦州)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
A.1.6m B.7.5dm C.18cm D.70um
3.(2018?怀化)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3cm B.5.25cm C.3.25cm D.3.3cm
4.(2018?广州)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5.(2018?乐山)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6.(2018?无锡)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
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在原地不动
7.(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8.(2018?眉山)2018年4月30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时间s﹣t图象是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a B.乙的s﹣t图象一定为c
C.甲的s﹣t图象可能为b D.乙的s﹣t图象可能为a
9.(2018?杭州)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A.1.2 米/秒 B.24 米/秒 C.36 千米/秒 D.48 分米/秒
10.(2018?青岛)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 B.108m C.18km D.0.3km
11.(2018?恩施州)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12.(2018?成都)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30min行驶20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
A.40km/h B.1.5km/min C.15m/s D.40m/s
13.(2018?临沂)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m/s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14.(2018?娄底)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15.(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二.填空题(共9小题,共18分)
16.(2018?广东模拟)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
17.(2018?恩施州)如图,圆锥体的高h为_________cm
18.(2018?锦江区模拟)如图所示,用 A、B 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_ (选填“A”或“B”)刻度尺;A、B 两把刻度尺_________ (选填“A”或“B”)精确度更小。
19.(2018?怀化)小明五一期向跟爸爸一起乘火车去张家界游玩,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_________
的:以车窗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是_________的。
20.(2018?株洲)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_________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__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21.(2018?淮安)如图所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距离是________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m/s。
22.(2018?桂林)周末,小关和小超分别与家人驾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前往桂林市乐满地主题乐园游玩,如图所示是两小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图象,由图可知,两小车都在做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小超家车的速度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23.(2018?泰州)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_。
(2)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就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快/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_________比。
24.(2018?荆门)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16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___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___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___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6分)
25.(2018?江西)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________
________
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26.(2018?临沂模拟)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_________,这个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_________同学,这个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_________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_________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_________。
(5)用这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_________cm。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6分)
27.(2018?丹江口市模拟)晓军从家中出发到车站,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晓军从家到车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第一章 《机械运动》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60分)
1.(2018?山西)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答案】C
【解析】A、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20次;故A错误;B、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40次;故B错误;C、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达不到140次;故D错误;故选C。
2.(2018?钦州)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
A.1.6m B.7.5dm C.18cm D.70um
【答案】C
【解析】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为18cm。故选C。
3.(2018?怀化)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3cm B.5.25cm C.3.25cm D.3.3cm
【答案】C
【解析】(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由图知,在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右侧示数为5.25cm,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物体的长度为5.25cm﹣2.00cm=3.25cm。故选C。
4.(2018?广州)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以广州塔为参照物,小芳是向西运动的,所以车是向西行驶的,杯子中是水原来随车一起向西运动,当车突然减速时,杯内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会向西溢出,故C正确。故选C。
5.(2018?乐山)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答案】B
【解析】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选B。
6.(2018?无锡)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
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在原地不动
【答案】B
【解析】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接棒人在传棒人接近接力区时应及时起跑,当两人都奔跑,速度接近一致,基本保持相对静止时开始交接,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7.(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C、图中的s﹣t图象是曲线,说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也就是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C不符合题意;B、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D、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说明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2018?眉山)2018年4月30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时间s﹣t图象是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a B.乙的s﹣t图象一定为c
C.甲的s﹣t图象可能为b D.乙的s﹣t图象可能为a
【答案】A
【解析】(1)由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sa>sb>sc,由速度公式v=可知,va>vb>vc;(2)由图象可知,t=5s时,sa﹣sb>2m,sa﹣sc≈4m>2m,sb﹣sc<2m;
(3)由题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结合前面解答可知,甲的s﹣t图象一定是图线a;乙的s﹣t图象可能是图线b,也可能是图线c;故选A。
9.(2018?杭州)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A.1.2 米/秒 B.24 米/秒 C.36 千米/秒 D.48 分米/秒
【答案】A
【解析】一个成年人,如果有意迈大步行走的话,一步的距离大约有1m多一点,而迈一步的时间也接近1s,因此选项中1.2m/s与此最接近。1.2m/s=4.32km/h=0.0012km/s=43.2dm/s,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2018?青岛)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 B.108m C.18km D.0.3km
【答案】A
【解析】由v=得他上学要走的路程:s=vt=1.2m/s×900s=1080m。故选A。
11.(2018?恩施州)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答案】D
【解析】由题和图a可知,甲乙两车最初的位置不同,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甲、乙两车相距s;由图b可知,两车同时出发,在0~t0时间内,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是甲车的速度快,由s﹣t图象可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快,图b中,图线Ⅰ的倾斜程度越大,所以图线Ⅰ表示甲车的运动情况,则图线Ⅱ表示乙车的运动情况,故A错误;B、图b中的t0时刻,说明两车的位置相同,表示甲乙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并不相等,故B错误;CD、由A项解答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两车距离变为s1(s1<s),有两种情况:
一是甲车尚未追上乙车,二是甲车超过乙车;所以,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也可能在t0时刻之后,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12.(2018?成都)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30min行驶20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
A.40km/h B.1.5km/min C.15m/s D.40m/s
【答案】A
【解析】共享汽车行驶的路程s=20km,时间t=30min=h;共享汽车的平均速度:v===40km/h=40×=0.67km/min=40×=11.1m/s,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2018?临沂)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m/s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答案】D
【解析】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1cm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A错误;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这说明看台与小明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选取的参照物是小明自己,故B错误;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v==≈7.14m/s,故C错误;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则小明所用的时间为:t===200s,而小亮的成绩是240s;因通过的路程相同,小明用时更短,则小明跑得更快,故D正确。故选D。
14.(2018?娄底)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汽车的平均速度:v===20m/s=72km/h,约为70km/h,故B正确。故选B。
15.(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答案】C
【解析】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20s=200s。故选C。
二.填空题(共9小题,共18分)
16.(2018?广东模拟)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
【答案】32s。
【解析】由图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分为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5”上,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5min=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30s+2s=32s。
17.(2018?恩施州)如图,圆锥体的高h为_________cm
【答案】3.22。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由图知,圆锥体顶端三角板对应的刻度为1.78cm,圆锥体底部对应的刻度为5.00cm,所以圆锥体的高为h=5.00cm﹣1.78cm=3.22cm。
18.(2018?锦江区模拟)如图所示,用 A、B 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_ (选填“A”或“B”)刻度尺;A、B 两把刻度尺_________ (选填“A”或“B”)精确度更小。
【答案】A;B。
【解析】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刻度尺放置正确;A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10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B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5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2mm;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的分度值小,B的分度值大,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因此A的测量精度高。
19.(2018?怀化)小明五一期向跟爸爸一起乘火车去张家界游玩,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_________
的:以车窗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是_________的。
【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在路上行驶的火车与路边的房屋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运动的;车窗相对于火车上的坐椅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以车窗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是静止的。
20.(2018?株洲)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_________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__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其他运动员是静止的。
21.(2018?淮安)如图所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距离是________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m/s。
【答案】3.60;0.9。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则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时距离为:6.20cm﹣2.60cm=3.60cm;(3)由图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4位置时,频闪3次,所用时间为t=0.02s×3=0.06s,木块运动的距离:s=8.00cm﹣2.60cm=5.40cm=0.054m,则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v===0.9m/s。
22.(2018?桂林)周末,小关和小超分别与家人驾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前往桂林市乐满地主题乐园游玩,如图所示是两小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图象,由图可知,两小车都在做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小超家车的速度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答案】匀速直线运动;大于。
【解析】由图象知两车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小超家车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关家车,所以小超家车的速度大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23.(2018?泰州)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_。
(2)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就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快/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_________比。
【答案】(1)秒表;(2)慢; 正。
【解析】(1)根据v=,实验中要测量气泡通过的路程及运动的时间,因此需要用到刻度尺及秒表;(2)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这样可以延长气泡运动的时间;小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则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24.(2018?荆门)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16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___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___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_________m。
【答案】南;北;800。
【解析】(1)由题知,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且高铁的速度大于普通列车的速度,所以,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南运动;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北行驶。(2)高铁和普通列车的相对速度:v=300km/h﹣120km/h=180km/h=50m/s,根据v=可得,普通列车的长度为:s=vt=50m/s×16s=800m。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6分)
25.(2018?江西)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________
________
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
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5
20
17.4
【实验分析】:(1)变速;(2)减小。
【解析】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测量路程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
实验数据:小车在AB段的速度为:vAB===15cm/s;
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BC=56cm,tBC=2.8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20cm/s;
(1)由上面实验知AB段的速度小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运动;
(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6.(2018?临沂模拟)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_________,这个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_________同学,这个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_________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_________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_________。
(5)用这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_________cm。
【答案】(1)误差;不可以;(2)丁;可以;(3)最小分度值;(4)丙;没有估计值(或没有估测分度值下一位);(5)12.82。
【解析】(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测量时存在的,是不可以消除的;(2)观察五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可知,丁同学的测量结果是14.82cm,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都在12.80cm左右,所以丁同学的测量明显出现错误;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3)读出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因此丙同学读出12.8cm,是选用的最小刻度为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不同;(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应估读到0.1mm,则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是错误的;(5)若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只有甲、乙、戊同学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则钢笔的长度为:
L=≈12.82cm;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6分)
27.(2018?丹江口市模拟)晓军从家中出发到车站,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晓军从家到车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AB段;(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6m/s;(3)晓军从家到车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速度:v1===1.2m/s,v2===6m/s。
因为平步行的速度小于骑车的速度,因此晓军在AB段骑自行车;
(2)晓军在AB段骑车的速度为6m/s。
(3)晓军全程的平均速度:v===2m/s;
答:(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AB段;(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6m/s;(3)晓军从家到车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长度的测量
★★★★
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估测及单位换算.
2. 了解测量有误差,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了解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6.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为2-3道题,分值为2-6分,多以选择、计算、实验形式出现,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速度计算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2.时间的测量
★★★
3. 运动的描述
★★★★
4. 运动的快慢
★★★★★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的换算关系:1 km= 1 000 m,1 m= 10 dm= 100 cm= 1 000 mm= 106μm= 109n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3.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
(1)认: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误差: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的差别,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3. 停表的使用方法:
(1)认识秒表:
一般的秒表(停表)有两根针,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 min。使用之前要上好发条,它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第一次按压,秒表开始记时;第二次按压,指针停止走动,指示出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第三次按压两指针均返回零刻度处。
(2)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停表要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大表盘一个小表盘。那么就需要分别明确两个表盘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图,小表盘的量程是15分,分度值是30秒。前半格(白色部分)表示0-30秒,后半格(红色部分)表示31-60秒。大表盘是对小表盘所述30秒的细化。所以量程是30秒,分度值是0.1秒。
(3)读数:先读小表盘。如图所示,指针指到15-1之间,那么可以读数0分。指针处于前半量(白色分)度部分,所以大表盘的读数范围在0-30秒。再读大表盘,小表盘已经确定是0-30秒,观察到指针处于2-4区间,读出2.6秒。大小表盘综合读数:0分+2.6秒=2.6秒。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v=,变形式:s=vt;。
2.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m),时间单位是秒(s),速度单位是m/s(米/秒),常用单位是km/h,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运动.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1.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3)装置设置: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2. 两种描述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
(1) 路程—时间图象,简称路程图象(图a).
(2) 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图b).
注意:①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如何从图象中,读出速度和路程有多大.
易错点1 求测量的平均值
典例1:(2016秋?沙坪坝区校级期中)通过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5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9cm B.12.373cm C.12.37cm D.12.42cm
【错解】选D,理由:.
【析错】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有偏差较大的数据(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一样的)是错误的,要去掉,然后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原测量数据相同位数,这就是测量的结果.
【正解】选C,理由:由题可知,12.54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24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则书的宽度为.故选C.
易错点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2:(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
A.菲菲正确 B.翔翔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
【错解】选B,理由:窗外的站台是静止的,翔翔是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
【析错】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正解】选C,理由: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得方法: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所以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如果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则火车是运动的,故菲菲的判断正确;如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故翔翔的判断正确.故选C.
易错点3 速度的单位换算
典例3:(2017秋?磴口县校级期中)火车的速度为72km/h,汽车的速度为21m/s,则( )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错解】选A,理由:km/h、1m/s两个单位中,km/h大。
【析错】要判断速度的大小,首先要单位统一,然后进行比较,否则无法比较。
【正解】选B,理由:火车的速度为:;汽车的速度为21m/s,比较得汽车的速度大.
易错点4 路程的确定
典例4:(2016秋?乐昌市期中)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1)本实验的原理是: ;(写公式便可)(2)在此过程中,滑块运动的路程为: cm;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cm/s;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错解】滑块的平均速度是8cm/s,理由: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0.4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题目中路程应为45 cm,不是40 cm.
【正解】(1);(2)45;9;快.理由:(1)该实验需借助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为:;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5cm=45c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1);(2)45;9;快.
易错点5 求平均速度
典例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米/秒 B.5米/秒 C.4.2米/秒 D.4.5米/秒
【错解】选A,理由: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与所取的时间段和路段有关,不能取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正解】选C,物体前2秒内的路程s1=v1t1=3m/s×2s=6m,物体后3秒内的路程s2=v2t2=5m/s×3s=15m,5秒内的总路程s=s1+s2=6m+15m=21m,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点6 机械运动的图象的区分
典例6:(2016?惠安县模拟)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错解】选B,理由:由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图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由B图像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
【析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正解】选D,理由: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典例1:(2018?怀化)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3cm B.5.25cm C.3.25cm D.3.3cm
【考查方向】长度的测量
【名师点睛】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典例2:(2017?东城区一模)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考查方向】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名师点睛】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典例3:(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考查方向】时间的测量
【名师点睛】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典例4:(2018?金牛区校级模拟)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1?s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s
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3?min
D.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0?s
【考查方向】时间的估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时间过程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时间过程及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正确的选项。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典例5:(2018?福建)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考查方向】参照物及其选择.
【名师点睛】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典例6:(2018?扬州)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
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
C.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
D.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
【考查方向】速度与物体运动
【名师点睛】根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判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象的性质判定运动状态。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8(2018?江西)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7.4
【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考查方向】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实验数据:AB段、BC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1)根据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2)为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倾角应小一些。
典例9:(2018?内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mm。(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考查方向】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长度的测量
★★★★
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估测及单位换算.
2. 了解测量有误差,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了解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6.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为2-3道题,分值为2-6分,多以选择、计算、实验形式出现,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速度计算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2.时间的测量
★★★
3. 运动的描述
★★★★
4. 运动的快慢
★★★★★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的换算关系:1 km= 1 000 m,1 m= 10 dm= 100 cm= 1 000 mm= 106μm= 109n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3.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
(1)认: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误差: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的差别,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3. 停表的使用方法:
(1)认识秒表:
一般的秒表(停表)有两根针,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 min。使用之前要上好发条,它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第一次按压,秒表开始记时;第二次按压,指针停止走动,指示出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第三次按压两指针均返回零刻度处。
(2)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停表要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大表盘一个小表盘。那么就需要分别明确两个表盘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图,小表盘的量程是15分,分度值是30秒。前半格(白色部分)表示0-30秒,后半格(红色部分)表示31-60秒。大表盘是对小表盘所述30秒的细化。所以量程是30秒,分度值是0.1秒。
(3)读数:先读小表盘。如图所示,指针指到15-1之间,那么可以读数0分。指针处于前半量(白色分)度部分,所以大表盘的读数范围在0-30秒。再读大表盘,小表盘已经确定是0-30秒,观察到指针处于2-4区间,读出2.6秒。大小表盘综合读数:0分+2.6秒=2.6秒。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v=,变形式:s=vt;。
2.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m),时间单位是秒(s),速度单位是m/s(米/秒),常用单位是km/h,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运动.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1.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3)装置设置: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2. 两种描述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
(1) 路程—时间图象,简称路程图象(图a).
(2) 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图b).
注意:①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如何从图象中,读出速度和路程有多大.
易错点1 测量的平均值
典例1:(2018?霍邱县一模)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5cm、2.46cm、2.4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5cm B.2.457cm C.2.45cm D.2.46cm
【错解】选B,理由:2.457cm保留位数多更准确.
【析错】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有偏差较大的数据(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一样的)是错误的,要去掉,然后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原测量数据相同位数,这就是测量的结果.
【正解】选D,理由: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则物体的长度应为:,故D正确。故选:D。
易错点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2:(2018?徐州)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的 B.静止的 C.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
【错解】选A,理由:自动扶梯是上升的,所以人是运动的.
【析错】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正解】选C,理由: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相对于自动扶梯,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人是静止的;相对于商场地面,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人是运动的。故只有C说法正确。故选:C。
易错点3 速度的单位换算
典例3:(2017秋?磴口县校级期中)火车的速度为72km/h,汽车的速度为21m/s,则( )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错解】选A,理由:km/h、1m/s两个单位中,km/h大。
【析错】要判断速度的大小,首先要单位统一,然后进行比较,否则无法比较。
【正解】选B,理由:火车的速度为:;汽车的速度为21m/s,比较得汽车的速度大.
易错点4 路程的确定
典例4: (2018?衡阳)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错解】A,理由:图中AB段的路程sAB=90.0cm-40.0cm=50.0cm.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题目中路程应为40.0 cm,不是50.0 cm.
【正解】B.理由: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A错误;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C错误;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故选:B。
易错点5 求平均速度
典例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米/秒 B.5米/秒 C.4.2米/秒 D.4.5米/秒
【错解】选A,理由: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与所取的时间段和路段有关,不能取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正解】选C,物体前2秒内的路程s1=v1t1=3m/s×2s=6m,物体后3秒内的路程s2=v2t2=5m/s×3s=15m,5秒内的总路程s=s1+s2=6m+15m=21m,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点6 机械运动的图象的区分
典例6:(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错解】选D,理由: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析错】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方向为直线的运动,通过图象判断时,要先明确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明确其变化规律。
【正解】选B,理由:AC、图中的s-t图象是曲线,说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也就是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C不符合题意;B、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D、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说明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典例1:(2018?怀化)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3cm B.5.25cm C.3.25cm D.3.3cm
【考查方向】长度的测量
【名师点睛】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
【解析】(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由图知,在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右侧示数为5.25cm,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物体的长度为5.25cm-2.00cm=3.25cm。
故
典例2:(2017?东城区一模)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考查方向】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名师点睛】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答案】D
【解析】A、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典例3:(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考查方向】时间的测量
【名师点睛】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答案】C
【解析】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20s=200s。故选:C。典例4:(2018?金牛区校级模拟)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1?s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s
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3?min
D.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0?s
【考查方向】时间的估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时间过程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时间过程及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正确的选项。
【答案】A
【解析】A、正常情况下,认真书写一个数字的时间约1s。故A正确;B、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1s。故B错误;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50?s,故C错误;D、男子百米世界记录略小于10s,中学生跑100m的时间在16s左右。故D错误。故选:A。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典例5:(2018?福建)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考查方向】参照物及其选择.
【名师点睛】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答案】B
【解析】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机器人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故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以托盘为参照物,机器人与托盘的位置没有变化故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典例6:(2018?扬州)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
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
C.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
D.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
【考查方向】速度与物体运动
【名师点睛】根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判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象的性质判定运动状态。
D
【解析】A、0~t1时间段内的s-t图象为直线,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t1~t2时间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故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C、由纵坐标可知,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短,故C错误;D、由图可知,0~t1比t2~t3图象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故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8(2018?江西)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7.4
【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考查方向】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实验数据:AB段、BC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1)根据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2)为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倾角应小一些。
【答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5
20
17.4
【实验分析】:(1)变速;(2)减小。
【解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测量路程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实验数据:小车在AB段的速度为:;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BC=56cm,tBC=2.8s,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1)由上面实验知AB段的速度大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运动;(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故答案为: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5
20
17.4
【实验分析】:(1)变速;(2)减小。
典例9:(2018?内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mm。(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速度的定义代入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答案】(1)2;(2);(3)小;(4)0.03。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里面由有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2mm;(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4)由图知:AC段的距离是sAB=9.00cm,AB所用时间为tAB=3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故答案为:(1)2;(2);(3)小;(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