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简单机械(1)
1.如图,这款图钉来自一位初中生的创意,翘起部分为我们预留出施力空间,图钉作为杠杆,其支点是(C)
A.A点 B.B点 C.C点 D.O点
,(第1题)) ,(第2题))
2.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将油桶推上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这不能看做杠杆,因为油桶是圆的
B. 这不能看做杠杆,因为没有支点
C. 这可以看做杠杆,因为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
D. 这可以看做杠杆,支点就是横截面的圆心
3.如图是一个瓶盖起子,请标出支点O和阻力F2。
4.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OA⊥AB。线段__OA__(填“OA”“AB”或“OB”)表示力F的力臂。
5.地震发生后,救援队员利用各种器材展开抢险救灾。
(1)利用如图甲所示的钢丝钳,救援队员把钢筋剪断,钢丝钳__是__(填“是”或“不是”)杠杆。
(第5题)
(2)使用撬棒,救援队员把滚落在公路上的石块撬起,如图乙所示,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M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则撬棒的支点是__A__点;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N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则撬棒的支点是__C__点。
6.如图所示为小阳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A点为重心,请画出以O点为支点时重力G的力臂L和水平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的示意图。
,(第6题))
(第7题)
7.如图所示,人体前臂可以看做杠杆,当屈肘将手中的重物举起时,阻力臂大小将__减小__(填“增大”或“减小”)。
【解析】 屈肘将手中的重物举起时,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减小,阻力臂将减小。
(第8题)
8.如图所示,O为支点,L1为动力F1的力臂,请作出此杠杆的动力F1和阻力F2的示意图。
【解析】 过动力臂端点斜向上作垂线,与杠杆的交点为动力F1的作用点,再过物体的重心竖直向下作F2,即为阻力,如解图。
9.图甲是一台某种型号吊车的示意图,吊车自身的重力为G。为防止吊起过重的货物时向后翻倒,在吊起货物前,采取了如下措施:把位于吊车四周略比车身宽一点的前后两组支撑柱放下,如图乙所示。则放下支撑柱后,吊车对地面的压强变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如果把整个吊车视为一个杠杆,那么在图示吊起重物的情形下,支撑柱放下前后相比较,吊车的重力G的力臂变大。
【解析】 由图甲到图乙,整个设备的重力没有变化,即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由于支撑柱的放下增大了,由此可知吊车对地面的压强减小了。如果把整个吊车视为一个杠杆,那么在图示吊起重物的情形下,支撑柱放下前,支点是汽车的最后面的车轮;支撑柱放下后,支点是汽车后面的支撑柱,由于支点后移,所以吊车重力的力臂变大。
课件7张PPT。3.4 简单机械(1)反思3.4 简单机械(2)
1.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B处应挂与A处同样的钩码的个数为(A)
A. 6个 B. 4个 D. 3个 D. 2个
,(第1题))
(第2题)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小明在均匀木板中间挖孔,孔中插一金属杆,固定在铁架台上,木板可以围绕中间点O自由转动。每个钩码的质量为200克,A、B、C、D、E、F为挂钩,已知AB=BO=OC=CD,ABOCD的连线与EDF的连线垂直。现在B处挂2个钩码,D处挂1个钩码,木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使木板重新平衡的是(A)
A. 在B、D两处各加挂1个钩码
B. 在B处加挂2个钩码,D处加挂1个钩码
C. B处挂2个钩码不变,把D处的1个钩码挂在E处
D. B处挂2个钩码不变,把D处的1个钩码挂在F处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需记录动力、动力臂、__阻力__和阻力臂,为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__水平__位置保持平衡。
(第4题)
4.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悬挂4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牛),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上的B点,使杠杆再次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1__牛;将弹簧测力计转向图中虚线方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杠杆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变大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明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5题))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后,小明又进一步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保持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在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多组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数据,并绘制了F1与l1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推算,当l1为0.1米时,F1为__6__牛。
6.小张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小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次数
动力/牛
动力臂/厘米
阻力/牛
阻力臂/厘米
1
1
10
2
5
2
1.5
5
0.5
15
3
2
15
1.5
▲
表格中▲处的实验数据是__20__。
(2)小张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__④__(填序号)。
①减小摩擦
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③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④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7.小梅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利用重物、细线、若干钩码及杠杆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第7题)
(1)实验时,小梅决定先保持阻力F2和阻力臂l2不变,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臂和动力之间的关系。于是,她用细线将重物固定到杠杆左侧某一位置处,然后在杠杆右侧用细线悬挂一个钩码,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将动力F1和动力臂l1记录下来。接下来,她要改变钩码数量并移动其悬挂的位置,多次重复实验,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下来。
(2)小梅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动力F1/牛
动力臂l1/米
1
0.5
0.20
2
1.0
0.10
3
1.5
0.07
4
2.0
0.05
5
2.5
0.04
分析表中的数据,小梅得出的结论是:保持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杠杆平衡时,动力臂l1跟动力F1成反比例关系。
(第8题)
8.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不计的长木板,左端可绕O点转动,在它的右端放一重为G的物块,并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着,当物块向左匀速滑动时,木板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拉力F(A)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导学号:64174004
【解析】 设长木板长为l,则动力臂为l,杠杆受到物体的压力(阻力)F′=G,阻力臂为l2,因为杠杆平衡,所以F×l=F′×l2=G×l2,故F=。由此可知,当物块向左匀速滑动时,l2变小,F变小。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的重力均相等,杠杆刻度均匀。
,(第9题))
(1)平衡时,应该让杠杆静止在__水平__位置。
(2)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甲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牛,动力臂l1=0.1米,阻力F2=1牛,则阻力臂l2=__0.15__米。
(3)下列四个因素中,不会带来实验误差的是__A__(填字母)。
A. 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
B. 单个钩码的重力不完全相等
C. 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
D. 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
(4)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在完成规定实验后,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如果杠杆受到F2、F3两个阻力,结果会怎样?通过实验,他们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3l3+F2l2(F1、F2、F3的力臂分别用l1、l2、l3表示)。
【解析】 (1)为了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1.5 牛×0.1 米=1 牛×l2,l2=0.15 米。(3)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的目的是使杠杆稳定,但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单个钩码的重力不完全相等,则多个钩码总重力无法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会对力的真实值有影响;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会影响杠杆的灵敏度,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4)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小格的长度为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右侧有两个力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分别为F3l3=2G×2l=4Gl,F2l2=2G×4l=8Gl,杠杆左侧F1l1=4G×3l=12Gl,则有F3l3+F2l2=F1l1。
(第10题)
10.如图所示,用作用在A端的力F将均匀木棒从图示位置慢慢拉到接近水平位置,判断拉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
(1)拉力F始终沿水平方向。
(2)拉力F始终沿竖直方向。
【解】 (1)拉力F始终沿水平方向时,F的力臂减小;而木棒G的力臂增大,所以F逐渐增大。(2)拉力F始终沿竖直方向时,F与G的力臂同时增大,且它们力臂的比值始终等于2∶1,所以F不变。
(第11题)
11.如图所示,高0.8米、重1100牛、均匀的圆柱形木柱M,截面半径为0.3米,将它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时,木柱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__平衡__力;若要使木柱的A点离开地面,至少需要用多大的力?
【解析】 圆柱在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由F·l=G·r可得F=G,
已知G和r是定值,则l越大所需动力越小,
l最大==1米,
F最小=G=×1100牛=330牛。
课件7张PPT。3.4 简单机械(2)3.4 简单机械(3)
1.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
,A. 剪头发的剪刀) , B. 自行车的脚踏板)
,C. 剪铁丝的手钳) ,D. 自行车的刹车闸 )
2.如图所示,OA=25厘米,OB=20厘米,OC=20厘米,AC=15厘米,B点所挂物体重为45牛,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B)
A. 36牛 B. 45牛
C. 50牛 D. 60牛
,(第2题)) ,(第3题))
3.踮脚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如图所示),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的限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踮脚运动的基本模型是杠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A. 脚后跟是支点,是省力杠杆
B. 脚后跟是支点,是费力杠杆
C. 脚掌与地面接触的地方是支点,是省力杠杆
D. 脚掌与地面接触的地方是支点,是费力杠杆
4.如图所示的杠杆正处于水平平衡,若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再加一个钩码(钩码的质量都相同),杠杆将(C)
A. 还继续处于水平平衡
B. 右端上升,左端下降
C. 右端下降,左端上升
D. 无法确定杠杆的运动状态
,(第4题)) ,(第5题))
5.在对汽车的发动机做检修时需要将引擎盖抬起,抬起过程应用了杠杆原理,如图为引擎盖的受力分析模型图,引擎盖可绕O点自由转动,A为引擎盖重心位置。由图可知,该杠杆属于__省力__杠杆,在引擎盖抬起过程中,重力G的力臂逐渐__变小__。
6.如图所示是自行车手刹示意图,手刹是一个简单机械,这种简单机械的名称是__杠杆__,当图中手对车刹的作用力F=10牛时,刹车拉线受到力的大小为__40__牛。
,(第6题)) ,(第7题))
7.列车上出售的食品常常放在如图所示的小推车上,货物均匀地摆在车内。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小推车可视为杠杆,支点是__C__点;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__B__点,这种情况下小推车可视为__省__力杠杆。
(第8题)
8.如图所示,小王用一根自重可以忽略不计的撬棒撬动石块,若撬棒C点受到石块的压力是1500牛,且AB=1.5米,BC=0.3米,CD=0.2米,则要撬动该石块所用的最小力为多少牛?
【解】 当以B点为支点时,
1500牛×BC=F1×AB,
F1==300牛;
当以D点为支点时,
1500牛×CD=F2×AD,
F2==150牛。
故要撬动石块所用的最小力为150牛。
(第9题)
9.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小格长度为2厘米,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动力臂为0.08米
B. 此杠杆为省力杠杆
C.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牛
D. 钩码总重为2牛
【解析】 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此时动力臂l1=×2厘米×4=4厘米,故A错误;阻力臂l2=3×2厘米=6厘米,l1(第10题)
10.如图所示,体积之比为1∶2的甲、乙两个实心物块,分别挂在杠杆两端,此时杠杆恰好水平平衡,则甲、乙两个物块的密度之比为(D)
A. 1∶1 B. 1∶2
C. 2∶1 D. 4∶1
导学号:64174005
【解析】 设杠杆上每一小格长度为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G甲×4l=G乙×8l,因为G=mg=ρVg,可得ρ甲V甲g×4l=ρ乙V乙g×8l,则甲、乙两个物块的密度之比为4∶1。
11.如图所示,有一足够长的刚性轻板(不易弯曲,且不计本身重量),A端用绳系住,并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M=1000牛,用一支架将轻板支撑在O处,板刚好水平。设OA=0.5米,有一个重为200牛的小孩,从O点开始出发,以v=0.25米/秒的速度向另一端缓慢行走。求:
(1)行走1.5秒后绳的拉力。
(2)行走多长时间,刚好绳被拉断?
导学号:64174006
【解】 (1)s=vt=0.25米/秒×1.5秒=0.375米,
F人·s=Fx·OA,
Fx=F人·=200牛×=150牛。
(2)F人·lx=FM·OA,
lx=·OA=×0.5米=2.5米,
tx===10秒。
(第12题)
12.如图所示,重力不计的杠杆O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重力为100牛的物体挂在OA的中点处。已知OA=40厘米,AB=30厘米,OA垂直于AB,杠杆与转动轴间的摩擦忽略不计。要使杠杆平衡,且OA段处于水平位置,那么作用于B端最小的力的力臂等于多少?最小的力为多少牛?请在图中画出该力臂以及最小力。
【解】 要求动力最小,则所需动力臂最大,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连线为最大力臂,则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B与OB垂直,如图。根据勾股定理,l1=OB==厘米=50厘米,l2===20厘米,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F1===40牛。
课件8张PPT。3.4 简单机械(3)3.4 简单机械(4)
1.如图所示为工人提升重物的情景,若不计滑轮所受重力及摩擦力,其中最省力的是(D)
,A) ,B) ,C) ,D)
2.如图所示,用重为0.2牛的动滑轮将重2牛的物体匀速提升,不计摩擦和绳重,则所用的拉力为(B)
A. 1牛 B. 1.1牛 C. 1.2牛 D. 2.2牛
,(第2题)) ,(第3题))
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工人用力F把重为100 牛的物体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提升6 米。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这一过程中(C)
A. 拉力F的大小为50牛
B. 绳子自由端的速度为0.4米/秒
C. 拉力F所做的功为600焦
D. 拉力F的功率为10瓦
4.如图所示的几种简单机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D)
A. 图甲所示的装置中AB为动力臂
B. 使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可省一半的力
C. 图丙所示的装置是一种等臂杠杆
D. 图丁所示的汽车方向盘也是一种杠杆
(第5题)
5.如图甲、乙所示,分别用力F1、F2匀速提升重为10牛的物体,图__乙__中的滑轮可以看做省力杠杆;图甲中,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力F1的大小为__10__牛。
6.小可在A端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匀速提起200牛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则人对绳子A端的拉力为__100__牛;实际测量A端的拉力为110牛,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滑轮重为__20__牛。
,(第6题)) ,(第7题))
7.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200牛的重物匀速向上提升到2米高的平台上,则他所用的拉力为__100__牛,绳子自由端向下移动的距离为__4__米。(不计绳重、动滑轮重及摩擦)
8.如图所示的动滑轮,在用它把重15牛的物体匀速提升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牛,则拉力F=__10__牛,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重为__5__牛。若重物上升的速度为1米/秒,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__2__米/秒。
,(第8题)) ,(第9题))
9.一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重,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0牛,则拉力F=__5__牛。
(第10题)
10.如图所示,用同一个动滑轮先后提升同一物体,使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匀速上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力分别是F甲和F乙,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甲和P乙。若不计摩擦、动滑轮重和绳重,则F甲与F乙、P甲与P乙之间的大小关系是(C)
A. F甲<F乙、P甲=P乙 B. F甲>F乙、P甲>P乙
C. F甲>F乙、P甲=P乙 D. F甲<F乙、P甲<P乙
【解析】 图甲中,F甲=2G, v甲=v物,P甲=F甲v甲=2G×v物=Gv物,图乙中,F乙=G,v乙=2v物,P乙=F乙v乙=G×2v物=Gv物。故F甲>F乙,P甲=P乙。
(第11题)
11.如图所示为工人在平台上通过滑轮组向上拉起重物的情景。已知重物所受的重力为700牛,当他沿水平方向用400牛的力拉重物时,重物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该滑轮组的动滑轮所受重力为100牛
B. 若工人拉动绳子的速度为0.5 米/秒,则4秒后,绳子的拉力所做的功为1400焦
C. 当工人用等大的力使绳子以不同速度匀速运动,且绳子自由端运动相同的距离时,工人所做的功大小不同
D. 若将重物换为质量更大的物体,则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工人将更省力
【解析】 不计绳重及摩擦,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F=(G物+G动),则动滑轮所受的重力G动=2F-G物=2×400牛-700牛=100牛,故A正确;绳子移动的距离s=vt=0.5米/秒×4秒=2秒,绳子的拉力所做的功W=Fs=400牛×2米=800焦,故B错误;根据拉力做功公式W=Fs可知,当工人用等大的力拉动绳子运动相同距离时,所做的功相同,与绳子的速度无关,故C错误;不计绳重及摩擦,工人所用拉力F=(G物+G动),当重物换为质量更大的物体时,F将变大,即工人拉绳更费力,故D错误。
(第12题)
12.如图所示,物重为20牛,当滑轮在力F的作用下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物体的速度是__2__米/秒,滑轮和绳的重力以及摩擦不计,拉力F为__40__牛。若滑轮重2牛,则此时拉力F为__42__牛。
【解析】 若滑轮上升1米,物体将上升2米,所以物体的速度是滑轮速度的2倍,即v=2米/秒。根据受力平衡可知F=2G=40牛,若滑轮重2牛,F′=2G+G滑=42牛。
(第13题)
13.如图所示,有一底面积S=1000厘米2,高2.1米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水,水面高度H=1.8米。在水中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物块,该物块的密度为ρ=2.5×103千克/米3。开始时,物块在滑轮组(不计摩擦及绳子和滑轮重力)的作用下静止在水中,且下表面与容器底面间并未接触,现拉着物块以v=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10秒。如果图中各绳子都不会被拉断,则物块匀速上升过程中,拉力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g取10牛/千克,ρ水=1.0×103千克/米3)导学号:64174007
【解】 物体体积V=(10×10-2米)3=10-3米3,所受重力G=mg=ρVg=2.5×103千克/米3×10-3米3×10牛/千克=25牛。物体匀速上升10秒通过的路程s=vt=0.2米/秒×10秒=2米>1.8米(容器内水面高度H),所以物体最终会离开水面。物体浸没在水中匀速上升,还未露出水面时,物体受力平衡,2F+F浮=G物,F浮不变且最大,F=(G物-F浮),此过程中拉力最小。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0-3米3=10牛,通过动滑轮绳子的股数n=2,拉力F的最小值Fmin=(G物-F浮)=(25牛-10牛)=7.5牛。当物体离开水面后,拉力F最大,Fmax=G物=×25牛=12.5牛。
(第14题)
14.小明和小杰握住两根较光滑的木棍,小华将绳子的一端系在其中一根木棍上,然后如图所示依次将绳子绕过两根木棍,小明和小杰相距一定的距离握紧木棍站稳后,小华拉绳子的另一端,用很小的力便能拉动他们。
(1)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机械相当于滑轮组。
(2)若小华所用的拉力为20牛,则小明和小杰受到的拉力分别为多大?(摩擦忽略不计)
【解】 (2)绳子自由端拉力F=20牛,表示每股绳子承受的拉力是20牛。小明所握木棍拉着6股绳子,F小明=6F=120牛;小杰所握木棍拉着7股绳子,F小杰=7F=140牛。
课件7张PPT。3.4 简单机械(4)3.4 简单机械(5)
(第1题)
1.小聪为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将钩码分别匀速竖直提升h1和h2的高度(h1>h2)。对两次实验中一些物理量进行比较,正确的是(其中s为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H为动滑轮上升的高度)(C)
A. s1=s2
B. H1=H2
C. η1=η2
D. W有用1=W有用2
2.如图所示,用完全相同的四个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细绳组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在各自的自由端施加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拉力,将相同的重物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一切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拉力F1小于拉力F2
B. 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C. 甲、乙两滑轮组中的动滑轮都是费力机械
D. 甲、乙两滑轮组中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等
,(第2题)) ,(第3题))
3.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中,动滑轮重1牛,小强用6牛的拉力F通过该滑轮组匀速拉起重10牛的物体,物体沿竖直方向上升0.4米。此过程中,额外功和机械效率分别是(C)
A. 0.4焦、83.3% B. 0.8焦、91.7%
C. 0.8焦、83.3% D. 0.4焦、91.7%
4.如图所示,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7.5牛的拉力F将一个重10牛的物体匀速拉到斜面的顶端,物体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为5米,上升的高度h为3米,则人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__30__焦,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80%__。在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__省力__(填“省力”或“费力”)。
,(第4题))
(第5题)
5.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安装成甲、乙两种装置,分别用FA、FB匀速提升重力为GA、GB的A、B两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若GA>GB,则η甲__>__(填“>”“<”或“=”,下同)η乙;若FA=FB,则GA__<__GB。
6.小明站在地面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
(1)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滑轮组绕线方式。
,(第6题)) ,(第6题解))
(2)绳重及摩擦不计,小明将重为800牛的货物提至高处,人对绳子的拉力F为500牛,货物在1分钟内匀速上升了5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80%__。如果货物重600牛,把货物提升5米,此时拉力做的功为4000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75%__。
7.如图甲所示,用滑轮组提升矿井内重为7840牛的物体M,汽车匀速前进了20米。此过程中,汽车拉力F所做的功W随汽车运动的距离s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重力不可忽略。
(1)由图可知,拉力F总共做的功W=8×104焦。
(2)物体M上升的高度是__10__米。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
【解】 W有用=GMh=7840牛×10米=7.84×104焦,
η===98%。
8.图甲中力F1水平拉动重为G的物体A在水平路面匀速移动了s,改用滑轮组拉动A在同一路面匀速移动了s,拉力为F2(如图乙),此过程中滑轮组(D)
,(第8题))
A. 总功为 B. 额外功为F1s
C. 机械效率为 D. 额外功为3F2s-F1s
导学号:64174008
【解析】 图甲中,因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拉力和摩擦力平衡,所以F1=f;图乙中,同一物体在同一路面上匀速运动,因为压力大小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仍为f=F1,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使用滑轮组时其通过的距离为3s,滑轮组的总功W总=F2×3s=3F2s,此滑轮组的有用功W有用=fs=F1s,则额外功W额=W总-W有用=3F2s-F1s,机械效率η===。
9.质量为8吨的某载重汽车,额定功率为240千瓦,车上装有12吨的砂石。汽车先以36千米/时的速度、220千瓦的功率在平直的路面上匀速行驶了5分钟,然后又以额定功率用了2分钟的时间,把砂石从山坡脚下送到了60米高的坡顶施工场地。求:
(1)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所做的功和汽车受到的阻力。
(2)汽车从坡底向坡顶运送砂石的机械效率。
【解】 (1)W1=Pt1=220×103瓦×5×60秒=6.6×107焦,
v=36千米/时=10米/秒,
f=F===2.2×104牛。
(2)W总=P额t2=240×103瓦×2×60秒=
2.88×107焦,
G砂=m砂g=12×103千克×10牛/千克=
1.2×105牛,
W有用=G砂h=1.2×105牛×60米=7.2×106焦,
η=×100%=×100%=25%。
(第10题)
10.下面是小明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按如图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的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⑤改变钩码上升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并计算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牛
物体上升的高度h/厘米
有用功W有/焦
拉力F/牛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厘米
总功W总/焦
机械效率η
1
6
3.00
18.00
2.38
9.00
21.42
84.0%
2
6
5.00
30.00
2.40
15.00
36.00
83.3%
3
6
8.00
48.00
2.36
24.00
56.64
84.7%
4
6
10.00
60.00
2.35
30.00
70.50
85.1%
实验结论:在忽略绳子的重力和摩擦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无关。
(1)指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2)从理论上分析说明小明实验结论的局限性。
【解析】 (1)①表中有用功W有用=Gh和总功W总=Fs的计算值都是错误的,其计算时,距离均以厘米为单位,没有换算成国际单位米。②在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时,应改变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由表中数据可知,没有改变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故无法得出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重力的关系。(2)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高度的关系时,要控制物体的重力相同,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而原实验只使用了同一个滑轮组做实验;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重力的关系时,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大小,并换用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而原实验没有改变物体的重力且只使用了同一滑轮组做实验。
课件8张PPT。3.4 简单机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