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北京的春节
传统佳节诗词
元日(宋)王安石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清明(唐)杜牧
寒食(唐)韩翃
端午(唐)文秀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秋夕(唐)杜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安石笔下的“年”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老舍笔下的“年”
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预备 彩排
鞭炮 截然 寺院 彩绘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麦芽糖 逛庙会 走马灯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老舍笔下的“年”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北京的春节》一文,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阅读提示
课文描写了北京春节的哪些习俗?重点描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斯妤笔下的“年”
今天是腊月廿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除夕》
田中禾笔下的“年”
“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买灶蜡;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神儿;初一儿,供鸡儿。”在我的故乡,将近过年的时候,小孩子都会跳着脚大声唱这首儿歌。时光流逝,年复一年,唱歌的孩子变成了老人,儿子和孙子又唱着这歌谣长大。父亲说,它是从爷爷的爷爷那里听来的,爷爷说,它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没人推问它的来历,它已经成为家乡过年的风俗。直到今天,当孩子唱这歌谣时,大人们还在按照歌谣里的路数来过年。
——主题学习丛书《童谣中的年》
肖复兴笔下的“年”
在我来看,年的味道,是从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祭灶开始,到年三十写春联包饺子做年夜饭,以松柏枝插入瓶中,枝下堆放枣栗龙眼荔枝柿饼等年果,枝头缀上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年花,到破五时候播撒,让众人一抢而空,称之为种下“摇钱树”;到大年初一接神拜年,卖大小金鱼的,沿街串巷到处吆喝,让大人小孩儿都买一条两条抱回家,称之为“吉庆有余”;一直到正月十五煮元宵放花灯,如竹枝词云: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丰富而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
——主题学习丛书《年的味道和声音》迁移运用 指导习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呈现在作家笔下的年味也是各具特色,联系实际想一想,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赶紧动手写下来吧!
本次小练笔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述。
2.抓住民俗特点,有详有略。
3.选取典型事物或人们的活动进行具体描写。
4.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
5.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拓展延伸
1.课后继续阅读描写“年味”的文章:梁实秋的《过年》,语文主题丛书《藏在你我心底的中国年》《年糕》,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年的味道”。
2.调查搜集我国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完成本单元主题实践探究表。
3.推荐阅读:老舍《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