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3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3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7-20 20:46:02

文档简介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分组实验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01  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
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
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
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
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
                
02  实验突破
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读图,据此回答1~2题。
1.4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平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峭壁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3.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厦门中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5.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表示山顶的是甲地 B.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5米
C.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 D.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6~8题。
6.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脊、山顶、峭壁、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峭壁、山谷、山脊、山顶
7.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8.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丘陵 C.高原 D.山地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地的地形状况。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正确的是(  )
A.甲为山脊 B.丙为山顶
C.乙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丁处有可能欣赏到瀑布景观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地形类型为山地、高原 B.该区域内的峭壁位于山顶的东南方向
C.①、②两个山坡比较,①的坡度较陡 D.P、M两地相比,P地更易形成村落
(宿迁中考)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1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3)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
(4)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________(填“①”或“②”)线。
参考答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分组实验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实验报告
【问题与讨论】1.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2.山脊处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处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3.山谷。 4.重合。 5.相等。 6.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不可能像实验中一样,将山体切开描线绘制。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地貌的特征点(山顶点、鞍部点、山脊点、山谷线的坡度变换点、山坡的坡脚变换点、山脚与平地相交点等),然后连接地形线(山脊线、山谷线),便得到地貌整个骨干的基本轮廓,再在同一坡度的两相邻点之间确定相等高程的等高线通过点,按等高线的性质,把相等高程的点连接起来,再对照实地情况就能描绘出等高线。
实验突破
1.C 2.B 3.D 4.B 5.B 6.B 7.C 8.A 9.D 10.D 11.B 12.B 13.(1)山地 (2)山脊 (3)自西向东 (4)6 (5)②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第1课时 地形的类型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01  知识管理
1.五种地形类型的区别
类型
海拔
地形
山地
500米以上
有耸立的山峰、陡峻的山坡
丘陵
200~500米
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
高原
500米以上
外围较陡、顶面平坦宽广
平原
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2.等高线
特  点:等高线密集,坡度较________;等高线稀疏,坡度较________。
3.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等高线图
名称
等高线特征
山脊
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向海拔________凸出的地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山谷
中部低,两边高,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海拔________凸出的地方
鞍部
两个________之间的部分
峭壁
多条等高线________在一起
02  基础题
1.某地地势坦荡,起伏小,海拔在200米以下,由此判断此地地形为(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2.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平的地形
3.浙江省的地形,以哪两种为主体(  )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4.我们通常把“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地区称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齐齐哈尔中考)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是(  )
A.150米 B.200米 C.250米 D.300米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③图中的等高距为20米 ④图中最高山顶的海拔在130米至140米之间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图中a、b、c、d四地表示山谷的是(  )
A.a B.B C.c D.d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点的海拔为________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山顶D的海拔约为________米。
(2)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E________,F________,虚线AC________。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________。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________方向,山顶C与山顶D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米。
03  中档题
10.计划从M处修一条公路到c地,p、q线路比较(  )
A.p线较优,线路坡度缓 B.p线较优,线路距离近
C.q线较优,线路坡度缓 D.q线较优,线路距离近
11.(广安中考)如图,读“等高线地形”图,不能在图中找到的地形部位是(  )
A.山峰 B.山谷 C.山脊 D.鞍部
12.(连云港中考)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最有可能发育河流的地形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该山峰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2)小马河的流向是________。
(3)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实际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4)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04  拓展题
14.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明住张村,每天从学校骑车回家,有A、B两条线路,小明选择________(填字母)线路更省力。张村到学校的图上距离约为6厘米,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
(2)图中张村在学校的________方向。学校所在地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3)若小明选择B线路回家,途经n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第1课时 地形的类型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知识管理
1.山地 高原 盆地 2.陡 缓 3.低处 高处 山峰 重叠
基础题
1.B 2.D 3.C 4.B 5.B 6.B 7.B 8.D 9.(1)100 50 300~349的任一数值 (2)鞍部 陡崖(峭壁) 山脊 (3)AC (4)东北 1 400
中档题
10.A 11.D 12.C 13.(1)丁 878 (2)西南→东北 (3)4.5 (4)峭壁(陡崖) 山谷 (5)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最省力 (6)平原、丘陵 西高东低
拓展题
14.(1)A 6 (2)东北 盆地 (3)鞍部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第2课时 地形的变化
01  知识管理
1.地形的变化
原  因:是地球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外力作用
来  源:风力、________、冰川、波浪、生物等。
影  响:________而持久的。
作  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________,填平________,使地表趋于________。
表  现:(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_______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________的吹蚀和________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
     (3)在高寒地区,在________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3.知识拓展
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对地形形成起主导作用。
02  基础题
1.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是(  )
A.流水、风、海浪和冰川    B.火山和地震
C.大陆漂移    D.板块构造运动
2.(宁波中考)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3.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4.(温州中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5.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6.小明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沙漠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缓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移动的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7.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8.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9.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0.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它的山顶广泛分布着角峰和冰斗谷。试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山顶的角峰和冰斗谷主要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是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力作用。
(4)请列举你的家乡由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
03  中档题
11.外力作用中,强大而普遍的侵蚀作用是(  )
A.风力的侵蚀 B.流水的侵蚀 C.冰川的侵蚀 D.海浪的侵蚀
12.《读者》杂志社倡议的“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目的是减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生物
13.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任何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_______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2)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积会形成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3)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
16.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右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04  拓展题
17.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________(填“A”“B”或“C”)。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第2课时 地形的变化
知识管理
1.内力 外力 2.流水 缓慢 高山 深谷 平坦 流水 风 沙 冰川
基础题
1.A 2.B 3.B 4.C 5.D 6.C 7.B 8.风沙 流水 9.起伏 平坦 10.(1)冰川 (2)内 外 (3)内 (4)略
中档题
11.B 12.A 13.C 14.D 15.(1)流水 沟壑纵横 A 溶洞 C 平原 三角洲 B (2)风蚀城堡 F 沙丘 D (3)角峰 冰斗谷 E 16.(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拓展题
17.(1)B (2)A (3)等高线分布较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