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神奇的“眼睛”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教材分析:本节是以光的折射、透镜成像和眼睛为基础的一节课,首先介绍的是常见而熟悉的单镜头光学仪器,然后介绍复杂一点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并从科技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和射电望远镜等非光学的、但比光学仪器功能更强的仪器。 教学中,对放大镜和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可与凸透镜成像原理作简单应用性联系,只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功能,不需要进行其原理方面的教学。本节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学习规律,本节课在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本节知识在学生的生物课或其他方面也已经接触过,现在只是学习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这些仪器上的应用,感觉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
教学方法与媒体 本节是学生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而理解它的应用。在教学时,提倡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阅读课本,学生发言交流,不提倡由教师自始自终地讲述。因此,本节课釆用的教法是实验、讨论、探索法。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1、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