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武牧羊》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A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1 19:5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苏武牧羊班固《汉书》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刚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当匈奴王诬陷苏武参与内乱要治罪时,苏武宁死不屈抽刀自尽;当匈奴王让卫律来劝降时,苏武怒目圆睁,痛斥叛臣;当匈奴王让苏武到北海牧羊时,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苏武(前140年-前60年),中国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受到朝廷的嘉奖,人民的爱戴,于80多岁去世。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班固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前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2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3~8段)
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胜利。分析苏武形象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苏武形象: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环境:苏武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
细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都表现了苏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环境及细节描写。
2.精于剪裁、善于布局。(详略的当)
班固只截取苏武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经受一次次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阅读第二部分,体会每个人物的语言及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①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②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3.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探究艺术手法三、对比映衬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3)李陵
苏武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
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探讨交流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
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材料一:李陵在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他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因为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而苏武却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材料二:课后练习三
有人赞叹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也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义是一种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
提示:可以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子的刻薄寡恩。思维拓展2、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附:聂绀弩题《瘦石画苏武牧羊图》画诗:
神游忽到贝加湖,湖上轻呼汉使苏。 北海今朝飞雪矣,先生当年有裘乎? 一身胡汉资何力,万古人羊仅此图。 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
“神游忽到贝加湖,湖上轻呼汉使苏。”??? 既然是题画诗,自然得从画作下笔破题:作者看着苏武牧羊图,仿佛自己一下子就进入了那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风雪弥漫中,那仰慕已久的汉使苏武在哪里呢?首联“忽”字领笔,两个湖字紧紧相连,节奏紧迫,气氛渲染得当,从而把作者急切的心情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这“轻”字是诗眼,下得精当,一字可抵千金:呼啸的风雪里却“轻呼”,为何?既想见到心仪已久的先生,又怕大声呼喊有所不敬,惊扰了先生的英灵也——细微处拿捏之精准,让人叹服!
?
??? “北海今朝飞雪矣,先生当年有裘乎?”?? ?轻呼汉使苏,设若真能见面,所问者何?作者在亲身经历北大荒的严寒后,知道那恶劣的环境里,温饱是生存的第一要义:现在北海又下大雪了,先生当年天寒地冻的有皮衣御寒吗?这嘘寒问暖的一句设问,读得人心里软软的、颤颤的。
?? “一身胡汉资何力,万古人羊仅此图。”????? 诗的前四句句句坐实,笔不离图,但题画诗若一直这样写下去,终非上品。按旧体诗一般的写法,从这一联开始也应该“转”了,所以作者从这一联开始宕开一笔,走形而上的路子,大发起感慨了:先生您一个人肩负和解胡汉两家的重任,凭借的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来支撑自己呢?值得吗?但古往今来,把人和羊画在一起的,仅仅是先生的牧羊图——而这,正是历史对先生您的最大肯定啊!
?
?? “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 尾联点睛,把作者的感慨推向最高潮,尤为精彩!“十九年长天下小”正话反说:对于历史,十九年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十九年的茹毛饮雪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极为漫长难熬的;天下本来很大很大,但是对于精神境界极高的人来说,它又显得那么小,小到可以装在心里。我们今天在这里欣赏先生的牧羊图,但是,这么多年来,谁又描画过当时显贵无比的五位“单于”呢?历史终有正论,公道自在人心!这里的“写”就是写生、写真、写意的写,也就是画。由此,诗的结尾再一次回到“瘦石画苏武牧羊图”上,首联尾联相互呼应,如常山之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