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 乘加、乘减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8页情境图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5题。
“乘加、乘减”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学习的,这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另外,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可以为今后依据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情境,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3×3+2”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核心能力
“乘加、乘减”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运算”部分的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旋转木马的情境图,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能说出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经历例题的解决过程,发现不同的思路,会用乘加或乘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学习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五)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乘加、乘减》教学课件、《乘加、乘减》巩固练习、《乘加、乘减》课后作业、小棒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预习教材第58页。
(2)计算下面各题。
4×3+4= 2×3-3= 3×3-6= 5×4-8=
思考:这些题目和之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算式该怎样计算?
(二)课堂设计
1.“抱团”游戏导入
(请8个学生上台)
师:请根据提示抱团。(2个抱团、4个抱团)这是几个几?
师:(3个3个抱团)出现了什么情况?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游戏的设置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是为接下来学习的知识做铺垫,从游戏中引出2个3和1个2,以及灌输再补一个就是3个3的思路。】
2.问题探究
(1)探究方法
(课件展示教材主题图)
师: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谁能用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都坐满了,还有一个木马上只坐了2人,几个旋转木马上共坐了多少人?
师: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预设一:3+3+3+2=11
预设二:3×3+2=11
预设三:3×4-1=11
师:每个算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像3×3+2这样有乘法还有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3×4-1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师:第一种算法和后两种算法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揭示计算顺序
师:在计算这道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结合图和算式来说说。
总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后再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5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你是怎么想的?
②课本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4×3+4= 2×3-3= 5×5+5=
4×4-4= 5×3+3= 4×5-4=
师:“5×5+5=30”,这个算式表达了什么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③课本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5×3-5= 5×3+5= 5×4+5=
5×2= 5×4= 5×5=
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5×3-5和5×2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④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吗?你是怎么想的?
⑤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哪个图形中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通过逐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
3.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计算乘加、乘减的算式时,要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在忘记口诀时,也可以通过联想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
(三)课时作业
1.先写出得数,再改写算式。
4+4+4+3=( )=( )×( )+( )
3+3+3-4=( )=( )×( )-( )
5+5+5+2=( )=( )×( )+( )
【答案】15、4、3、3;5、3、3、4;17、5、3、2。
【解析】考查目标1。在考查学生计算的同时考查学生对于加法改写的掌握情况,由几个相同加数改写为乘法算式时乘数的先后顺序不强制。
2.列式计算下面这首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 ?
【答案】4×5+3=23(个)或5×5-2=23(个)
答:这首诗中一共有23个字。
【解析】考查目标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白棋子有多少颗?(至少写出2种算法)
【答案】3×3+2=11(颗)或3×4-1=11(颗)或2×4+3=11(颗)或2×5+1=11(颗)答:白棋子有11颗。
【解析】考查目标3。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观察,都可以找到几个相同加数的情况,所以本题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了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
4.请联系生活,编一道用乘加或乘减解决的数学问题。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3。通过编写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