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地球形态的塑造
【真题汇编】
(新课标I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北京卷)图2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A B. B C. C D. D
6.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海南卷)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岩层褶皱
C. 风沙侵蚀 D. 岩层断裂
15. 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差异 B. 冷凝环境差异
C. 外力侵蚀差异 D. 地壳运动差异
【新题模拟】
(黑龙江省2018年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
A. 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 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 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 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
A. 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 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 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 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3.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 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 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 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得分训练)水闸是用来控制河流流量和调节河流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不同水闸承担的功能不同,通过对闸门的开关可发挥拦洪、泄洪、排涝、供水等不同作用,图为我国某区域的河流水系分布图及区域内不同功能的水闸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图示区域河道迂回曲折,其形成原因是
A. 河流落差大,侧蚀作用强
B. 平坦开阔地区长期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C. 地表崎岖,地形对河流流向限制
D. 低洼地区长期右岸侵蚀、左岸淤积
7.形成A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地壳局部断裂下陷 B. 河流的侵蚀改道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河流的堆积分隔
8.图中水闸的作用与利用方法是
A. 关闭甲水闸可大大减轻河流和洪水压力
B. 开启乙水闸引水前,先开启拦河闸效果较佳
C. 开启丙水闸排涝前,先关闭拦河闸效果较佳
D. 河流洪水压力大时,宜开启丙水闸排涝
(广东省广州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湖泊沉积物与树轮均是研究古气候的良好载体,湖泊沉积物粒度为较成熟的古环境指标。据伍登-温特华斯方法沉积物粒度分为黏土(<4 m),细粉砂(4-16 m),中粉砂(16-32 m),粗粉砂(32--63 m)和砂(>63 m)。某考察队采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内陆湖乌伦古湖(47°N,87°N)完整的沉积岩芯,按沉积物粒度从小到大分为C1--C4四个组分进行分析。下图示意该湖1810年--1970年沉积物粒度组分变化与区域树轮记录变化对比图。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9.乌伦古湖的湖泊沉积物以黏土和粉砂为主,可以推断形成其沉积物的原因是
A. 流水沉积 B. 冰川沉积 C. 风力沉积 D. 风化壳沉积
10.造成组分C2(7--25 m)含量增多原因相同的年份是
A. 1830年和1910年 B. 1910年和1944年
C. 1830年和1944年 D. 1910年和1970年
11.根据1944年组分C2含量特征,可以推测其形成原因是
A. 冬季降雪量偏多 B. 夏季融雪入湖水量偏多
C. 冬季降雨量偏多 D. 夏季降雨量偏多
12.(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1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得分训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图甲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图乙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河底沉积物,请你指出河底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4)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地球形态的塑造
【真题汇编】
(新课标I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2.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3.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北京卷)图2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5.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6.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5. D 6.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
5. 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6. 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A B. B C. C D. D
8.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答案】7. A 8. A
【解析】
7. 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 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地质构造的判断
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海南卷)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岩层褶皱
C. 风沙侵蚀 D. 岩层断裂
10. 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差异 B. 冷凝环境差异
C. 外力侵蚀差异 D. 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9. D 10. C
【解析】
9. 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
10. 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 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较小
【新题模拟】
(黑龙江省2018年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
A. 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 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 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 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
A. 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 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 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 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3.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 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 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 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根据图示,a 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形陡峭,流速快,侵蚀作用强,该段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 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作用为主,选B。
2.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据此选 C。该地降水多,土壤水分多,A错;修梯田不能降低山地坡度,B错;梯田是为发展种植业而建,必然破坏原始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D错。
3.根据材料,古印加文明分布区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地处低纬,为热带气候。低地闷热,而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山体海拔高,山上有积雪使得山区有冰川融水,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古代文明的发展,需要有较好的防御条件,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山区为河流源头,但河源水量小,地势起伏大,水运不便利,据此选A。
【点睛】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
4.B
5.B
【解析】
4.据图分析可知,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且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集且弯曲大,该地冲沟最发育,A错误,B正确。故选B。
5.据图可知,图中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对比图示曲线可知B曲线最吻合。故选B。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得分训练)水闸是用来控制河流流量和调节河流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不同水闸承担的功能不同,通过对闸门的开关可发挥拦洪、泄洪、排涝、供水等不同作用,图为我国某区域的河流水系分布图及区域内不同功能的水闸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图示区域河道迂回曲折,其形成原因是
A. 河流落差大,侧蚀作用强
B. 平坦开阔地区长期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C. 地表崎岖,地形对河流流向限制
D. 低洼地区长期右岸侵蚀、左岸淤积
7.形成A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地壳局部断裂下陷 B. 河流的侵蚀改道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河流的堆积分隔
8.图中水闸的作用与利用方法是
A. 关闭甲水闸可大大减轻河流和洪水压力
B. 开启乙水闸引水前,先开启拦河闸效果较佳
C. 开启丙水闸排涝前,先关闭拦河闸效果较佳
D. 河流洪水压力大时,宜开启丙水闸排涝
【答案】
6.B
7.B
8.C
【解析】
6.由图中信息可知,本区为长江下游地区,流经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故A、C错误。图中河道弯曲,在曲流发育处,受惯性影响,河岸的侵蚀与堆积主要考虑河岸的凹凸状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B正确。
7.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得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A湖附近河道弯曲,因此应为河流侵蚀改道后留下,故B正确。
8.开启乙、丙水闸前,先关闭拦河闸,利于抬高拦河闸上游水位,江水易进入引水渠。利于降低拦河闸下游水位,使浸水区水易排出。故C正确,B错误。甲水闸主要是分洪、滞洪,河流洪水压力大时,宜开启甲水闸分洪,从而减轻河流和洪水压力;开启丙水闸会导致渍水区的水大量流入河道,加剧洪涝灾害,因此应关闭,故A、D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组题目信息量大,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答时需注重对图文材料的解读。
(广东省广州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湖泊沉积物与树轮均是研究古气候的良好载体,湖泊沉积物粒度为较成熟的古环境指标。据伍登-温特华斯方法沉积物粒度分为黏土(<4 m),细粉砂(4-16 m),中粉砂(16-32 m),粗粉砂(32--63 m)和砂(>63 m)。某考察队采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内陆湖乌伦古湖(47°N,87°N)完整的沉积岩芯,按沉积物粒度从小到大分为C1--C4四个组分进行分析。下图示意该湖1810年--1970年沉积物粒度组分变化与区域树轮记录变化对比图。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9.乌伦古湖的湖泊沉积物以黏土和粉砂为主,可以推断形成其沉积物的原因是
A. 流水沉积 B. 冰川沉积 C. 风力沉积 D. 风化壳沉积
10.造成组分C2(7--25 m)含量增多原因相同的年份是
A. 1830年和1910年 B. 1910年和1944年
C. 1830年和1944年 D. 1910年和1970年
11.根据1944年组分C2含量特征,可以推测其形成原因是
A. 冬季降雪量偏多 B. 夏季融雪入湖水量偏多
C. 冬季降雨量偏多 D. 夏季降雨量偏多
【答案】
9.A
10.A
11.D
【解析】
9.黏土和粉砂为河流沉积物,据此可以推断乌伦古湖的沉积物源于流水沉积,选A。
10.由图可知,成因相同则曲线变化接近,据此可知,1830年和1910年曲线变化步调一致,选A,选项中的其他时间变化都不一致。
11.表格显示,1944年组分C2含量较平均值高,但冬季1-2月降雪量低于均值,排除冬季降雪量大的选项;据图可知,该地6-7月均温不高,此时为夏季,夏季内陆地区气温低于均值最可能的原因是此时降雨量较多,选D。
12.(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答案】(1)山地广布,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量大;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利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 (2)颗粒细:落基山的冰雪融水,携带泥沙进入贝拉库勒河,河口处水流速度慢,搬运沉积的冰川泥颗粒较细;在河口遇地热温泉,掀动翻滚,再次分选沉积为颗粒更细的冰川|泥,矿物质丰富:来源于落基山冰雪融水中的冰川泥富含矿物质;在入海口与温泉中矿物质融合 (3)夏季 气温相对较高,水温较高,冰层较薄,利于开采作业 (4)冰层覆盖且埋藏深,冰川泥受外界影响小(或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对冰川泥污染少);人工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全封闭,污染少;加工技术先进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地质作用、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材料该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落基山脉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逐渐累积形成冰川。
(2)该题设问有二个,一是冰川泥颗粒较细,二是矿物质丰富;根据材料冰川泥是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在入海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水流缓慢,所以颗粒较细;同时地热温泉使其翻滚,对冰川泥进一步分选,颗粒稍大的先沉积在海底,细小的颗粒分布在海底表层;矿物质一方面来自落基山岩石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沉积到冰川泥中,另一方面来自地热温泉中的矿物质。
(3)根据材料冰川泥的开采过程中,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夏季气温稍高,所以冰层较薄,利于开凿,便于开采。
(4)根据材料该冰川泥位于厚厚的冰层下面,受外界影响较小;同时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减少了运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技术先进也减少了污染。
【点睛】
本题所给图文材料丰富,能够提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地形可以判断其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第(2)要认真审题该题有2个设问,要分别答出颗粒较细、矿物丰富的原因,颗粒较细要结合冰川泥的位置分析,主要位于河口地区,所以可以得出其为流水沉积形成;第(3)题要注意材料中给的开采条件需要凿冰,所以可以得出夏季是最佳开采季节;第(4)题注意运输和生产过程都是密封状态下的,减少了采出后被污染的可能。
1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得分训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图甲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图乙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河底沉积物,请你指出河底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4)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有“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的河流的下蚀作用明显,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3)河谷海拔较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地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便于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 (4)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解析】(1)读图,根据左上图河谷形态分析,该河谷先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
(2)河床沉积物特点是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下面的沉积物颗粒较大,上面的沉积物颗粒小。
(3)河谷地带的资源环境特点,可以结合食物来源分析。河谷地区的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底中的河流,可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种植业,提供粮食。
(4)读图,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从地形角度分析,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影响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晴天少气温低,蒸发弱。该河谷的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分析河谷形态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河相沉积物颗粒变化特点,具有分选性是河相沉积的特征。古人类文明发祥地,资源条件中,首先是食物来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域潮湿环境,主要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