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七 城市(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七 城市(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7-23 14:38:41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8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七 城市
【真题部分】
(新课标III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如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 从事商业活动 B. 留守子女上学
C. 兼顾务工务农 D. 扩大种田规模
2.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该城市
A. 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 II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 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 IV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11. 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建设民俗博物馆 B. 划定耕地保护区 C. 增加种植业投入 D. 扩大卫星城规模
(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文字所示)
(1)如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
(3)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
(江苏卷)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2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1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5分)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3分)
【新题模拟】
(衡水金卷 信息卷)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准确获取城市扩张模式、扩张形态以及建成区重心转移态势等信息对于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武汉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区重心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武汉建成区扩展的理解合理的是
A. 建成区呈现斑块状扩张
B. 建成区主要向东部扩张
C. 建成区在2003-2008年间扩张最快
D. 建成区南北向扩张可能因交通改善
2.关于武汉市城市重心迁移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重心持续向南移 B. 有整体向东移动的态势
C. 2010年后移动速度最快 D. 移动速度整体趋缓
3.为了解决武汉市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武汉市建成区的扩张应
A. 加快发展速度 B. 不断压缩城区规模
C. 无限扩大城市规模 D. 加快新城组团发展
(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编”(下图为部分城市)。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编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单②开发时间较晚③较高的城镇化率④经济面临转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
A. 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B. 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
C. 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
D. 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929年,纽约市政府将原本穿越曼哈顿西区105条街道的地面铁轨改造力高架铁路,火车在褛房间穿行,完成原材杆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段街区的高架铁路运输日益衰弱。如今,纽约人将这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线型中花园(如下图),沿线原有的很多仓库和工厂被转化为艺术画廊,零售商店、餐厅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小题1)当时,纽约市政府将地面铁轨改造为高架铁路的主要目的是
A. 丰富城市景观 B. 提高交通安全
C. 促进港区发展 D. 节约城市用地
7.(小题2)早期,高架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用地类型主要属于
A. 交通用地 B. 商业用地 C. 工业用地 D. 住宅用地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广州市国规委发布《广州市城市总体規划(2017-2035)》,优化提升天河等主城区,未来将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其中,天河等主城区,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控制人口密集度,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广州空间扩展模式的变化可以
A. 集聚过度分散的中心商务区 B. 突破单极发展的瓶颈
C. 削弱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 D. 促进城市各区的竞争
9.推测天河区在目前发展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A. 中心区房价较低 B. 就业比较困难
C.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D. 人口密度过低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中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进行了定位。读图 ,回答下面小题。
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限制了中心城区的
A. 服务种类 B. 服务等级 C. 服务范围 D. 服务质量
11.北京建立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快北京市逆城市化进程 B. 降低北京市城市人口比重
C. 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D. 提高东部城镇的土地价格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荆州,历史名城。紧邻长江干流,东达吴越、西抵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荆州一直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在此之后其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让位给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明朝后期,黄汴撰写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的道路:“自荆州府渡大江,六十里,方至对岸公安县;由汉口渡江,仅七里,即至对岸武昌府。”
材料二 江陵、荆州、沙市及武汉位置图。
材料三 武汉别称“江城”,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
(1)分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成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之后衰落的原因。
(2)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自然原因。
(3)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8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七 城市
【真题部分】
(新课标III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如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 从事商业活动 B. 留守子女上学
C. 兼顾务工务农 D. 扩大种田规模
2.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C 2.B
1.“村一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2.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答案】3. A 4. D
【解析】
3. 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 故B、C、D项错误。
4. 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故A、B、C错误。
【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 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该城市
A. 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 II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 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 IV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6. 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建设民俗博物馆 B. 划定耕地保护区 C. 增加种植业投入 D. 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5. A 6. D
【解析】
5. 据图可知,I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错误;II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IV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故选A。
6. 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正确,其它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C均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一般情况考虑地价,从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昼夜差别较大,交通流量大。
(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文字所示)
(1)如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
(3)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
【答案】(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
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
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
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3)山区:大林业比例(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湿地;减少衣药、化肥的使用)。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港的建设、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京津冀的发展定位应立足各自优势制定:北京为首都,突出优势是高校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天津为直辖市,靠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工业基础好;河北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传统工业基础好。
(2)天津港转出一些与发展方向不符的产业可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减轻污染;这对于周边其他港口而言,因产业增加,可以增加吞吐量,规模扩大,便于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3)山区主要是生态屏障、水源地,因此要保护其生态环境,扩大林业比例。平原地区则要立足于华北缺水的现状,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点睛】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依据各自优势发展,其中,天津的港口功能要加强,北京的科技优势要发挥,河北作为产能转移地和京津的生态屏障,既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也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20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2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1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5分)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解决的主要问题。 (4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3分)
【答案】
(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以成渝城市群为载体,考查我国的主要开发策略、城市建设区位条件、城市经济特点对比、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1)我国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结合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来判断,如该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2)目前成渝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图20来判断,据图可知该地区城市数量多,有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城市体系基础。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结合表2,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一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21,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城市群的不足之处。(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问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城市、城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
【新题模拟】
(衡水金卷 信息卷)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准确获取城市扩张模式、扩张形态以及建成区重心转移态势等信息对于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武汉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区重心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武汉建成区扩展的理解合理的是
A. 建成区呈现斑块状扩张
B. 建成区主要向东部扩张
C. 建成区在2003~2008年间扩张最快
D. 建成区南北向扩张可能因交通改善
2.关于武汉市城市重心迁移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重心持续向南移 B. 有整体向东移动的态势
C. 2010年后移动速度最快 D. 移动速度整体趋缓
3.为了解决武汉市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武汉市建成区的扩张应
A. 加快发展速度 B. 不断压缩城区规模
C. 无限扩大城市规模 D. 加快新城组团发展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衡水金卷 信息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全国卷I 高三文综地理试题(四)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图中显示,武汉主要向外围扩张,其中今年向南北方向扩展明显,这可能与南北向交通改善有关,选D。
2.图中显示,武汉市城市重心波动移动,但有整体向东移动的态势,其中,2009-2010年移动速度最快,据此选B。
3.武汉市城市化问题主要是城市规模大导致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建成区的扩张应适度扩展规模,加快新城组团发展,以减轻污染,合理布局产业。合理规划不是限制城市发展,不能无限压缩或扩大城市规模。据此选D。
(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编”(下图为部分城市)。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编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单②开发时间较晚③较高的城镇化率④经济面临转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
A. 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B. 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
C. 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
D. 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三)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
4.C
5.D
【解析】
4.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多为重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面临经济转型过程,就业出现问题,人口流向外地;东北地区本身城市化率较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慢,没有更多农村户籍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出现萎缩;城市收缩与开发的时间无关。选C正确。
5.城市本身在收缩,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不合时宜,A错;东北地区城市多为重工业城市,本身以制造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单一,并不能增加劳动就业岗位,B错;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特征,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并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有效措施,C错;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可能留住人口,D正确。
【点晴】
国际上对“收缩城市”的认同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连续两年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中国的这84座城市大都符合这个标准,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已经连成了带状,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收缩城市也成片出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929年,纽约市政府将原本穿越曼哈顿西区105条街道的地面铁轨改造力高架铁路,火车在褛房间穿行,完成原材杆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段街区的高架铁路运输日益衰弱。如今,纽约人将这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线型中花园(如下图),沿线原有的很多仓库和工厂被转化为艺术画廊,零售商店、餐厅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小题1)当时,纽约市政府将地面铁轨改造为高架铁路的主要目的是
A. 丰富城市景观 B. 提高交通安全
C. 促进港区发展 D. 节约城市用地
7.(小题2)早期,高架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用地类型主要属于
A. 交通用地 B. 商业用地 C. 工业用地 D. 住宅用地
【来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
6.7.B
【小题2】【小题2】C
【解析】
6.7.由材料分析可知,原来的铁轨原本穿越曼哈顿西区105条街道,因此,当时,纽约市政府将地而铁轨改为高架铁路的主要目的的是避免与公路交叉通行,提高交通安全,B对。当时承担运输任务,丰富城市景观不是主要目的,A错。火车在市区楼房间穿行,促进港区发展、节约城市用地不是主要目的,C、D错。故答案选B项。
【小题2】【小题2】早期,火车在楼房间穿行,完成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说明高架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用地类到主要属于工业用地,C对。交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没有原材料、制成品的装缷任务,A、B、D错。故答案选C项。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广州市国规委发布《广州市城市总体規划(2017-2035)》,优化提升天河等主城区,未来将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其中,天河等主城区,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控制人口密集度,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广州空间扩展模式的变化可以
A. 集聚过度分散的中心商务区 B. 突破单极发展的瓶颈
C. 削弱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 D. 促进城市各区的竞争
9.推测天河区在目前发展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A. 中心区房价较低 B. 就业比较困难
C.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D. 人口密度过低
【来源】【全国百强校】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
8.B
9.C
【解析】
8.据材料并结合图可知,广州“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可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发展,突破单极发展的瓶颈,凸显广州自身的特色,人文、宜居、全配置,又体现对外经济发展、国际交往等全球化愿景。故选B。
9.据材料可知,天河等主城区,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控制人口密集度,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因此可能会导致中心区房价猛增,人口过度集中,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ABD均错误,C正确。故选C。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中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进行了定位。读图 ,回答下面小题。
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限制了中心城区的
A. 服务种类 B. 服务等级 C. 服务范围 D. 服务质量
11.北京建立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快北京市逆城市化进程 B. 降低北京市城市人口比重
C. 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D. 提高东部城镇的土地价格
【来源】【全国县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
10.A
11.C
【解析】考查城市等级体系,城市化。
10.读图可知,中心城区的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北京市总体规划限制了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并非影响北京市的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北京市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对城市人口比重没有影响,不会降低北京市城市人口比重,B错误;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C正确;中心城区的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会导致出现东部城镇的土地价格提高的现象,但不是北京建立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2分),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解析】(1)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 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
(3)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荆州,历史名城。紧邻长江干流,东达吴越、西抵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荆州一直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在此之后其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让位给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明朝后期,黄汴撰写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的道路:“自荆州府渡大江,六十里,方至对岸公安县;由汉口渡江,仅七里,即至对岸武昌府。”
材料二 江陵、荆州、沙市及武汉位置图。
材料三 武汉别称“江城”,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
(1)分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成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之后衰落的原因。
(2)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自然原因。
(3)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高三1月调研统一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1)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并且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成为农业发展中心;紧邻长江干流,交通便利。衰落原因: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改变 (2)①洪涝:(梅雨)雨季时间长,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道淤积,水流不畅。②高温酷暑:夏季7~8月由于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散热困难,形成高温酷暑伏旱天气 (3)汉江、长江从武汉市区交汇,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气象灾害成因,河湖湿地的作用。
(1)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从影响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提供水源与水运等方面分析作答。衰落原因与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有关。
(2)读图可知,荆州城区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原因是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影响码头的位置随之向南移动,导致城区中心随之向南移动。
(3)洪涝成因与梅雨天气及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有关;高温酷暑成因是伏旱天气导致的。
(4)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有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