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五 环境保护
【真题汇编】
(新课标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11)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解析】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应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该岛纬度位置较高,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拥有永久冻土地带,有利于种子保存;且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可远离各种外在威胁,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全球变暖致使永久冻土融化,这意味着就有部分水从隧道入口流入,则会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新课标I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芦苇为载体,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质净化、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题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方面作答。
【点睛】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新课标II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解析】在湖滩建筑蝶形湖,有利于越冬鸟类捕食,而且蝶形湖建在湖滩,扩大了候鸟的捕食范围;但是“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乌陆续迁离“这近2个月候乌食物不足,对候鸟是不利的。改进建议应结合具体原因一 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来进行,如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同时,可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点睛】本题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为背景,结合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来考察环境保护的内容。解题时,应着重从图文信息获取解题的关键点——“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即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改进措施。
(江苏卷) [环境保护]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图25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2分)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3分)
(3)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3分)
【答案】(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 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对珊瑚白化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珊瑚白化的原因、各圈层碳交换的过程、碳含量的变化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1)珊瑚礁白化的原因,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海水酸度、盐度、温度和透光度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再分析全球变暖对海水温度和酸度的影响即可作答。(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过程,大气圈到植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由植物到大气圈主要是呼吸作用,而大气圈与土壤和海洋之间为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主要是用图25中进入大气圈的碳数量减去从大气圈出去的碳数量。读图可知,大气圈二氧化碳数量增加的人类活动为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4)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主要结合前面所述珊瑚白化的原因分析,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点睛】生态保护的措施一般从包括三个主体层面,国家、企业和社会,再从宣传、行政、法律、工程、生物等方面去论述具体的措施。同时,有些环境问题由于材料论述了具体的问题所在,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理答题模板,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方面答全。
(海南卷) [选修6:环境保护]
“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
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传统建筑施工与“装配式”建筑方式的制作、施工差异,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主要应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扬尘、建筑材料堆积对土地的占用以及废弃物的产生等方面考虑。
【新题模拟】
1.(地理:选修5——环境保护)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戈壁红驼(当地人对其俗称)生活在内蒙古狠山与中蒙边境间的荒漠草原,属游走性动物,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近十多年的保护性发展,2016年红驼数量已达5万余峰。观察发现,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欢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牧民们说,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分析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的原因。
【来源】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戈壁红驼游走性地啃食梭梭、骆驼刺等植物嫩枝,同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红驼啃食梭梭植物嫩枝时,可能踩塌鼠窝,减轻鼠害,使梭梭和肉从蓉生长更好。梭梭、骆驼刺等沙生植物得到恢复,红驼食物充足,又促进其数量增多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戈壁红驼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梭梭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红驼啃食梭梭植物嫩枝时,可能踩塌鼠窝,减轻鼠害,使梭梭和肉从蓉生长更好,从而是的使得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喷播是边坡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传純喷播是将基质喷至裸露的基岩坡面上,形成一层可供植物生长的腐殖质层。新型喷播选用可完全降解的基质,并在腐殖质层的下方增设多孔隙的淋溶层,其底部采用柔性加筋锚固材料。
江苏省某废弃采石场大量边坡裸露,其坡度角达70°-90°。当地采用新型喷播进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说明该采石场选用新型喷播进行边坡生态修复的理由。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矿坑坡度陡,表土水蚀强烈。腐殖质层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淋溶层多孔隙,利于土壤吸水、保水,且通气性好利于植物生长;底部基质增强边坡稳定性,适于陡坡生态修复:基质可降解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该采石场选用新型喷播进行边坡生态修复的理由,可以从该地降水量大、表土水蚀强烈,为了土壤吸水、保水、通气等方面回答。
3.【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据美国一份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这份调查报告的作者之一埃尔维奇说:“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们的灯火使夜空失色”。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其常见的污染源是夜晚不合理灯光及玻璃幕墙。夜间灯光影响天文观测、人的视力及免疫糸统、干扰趋光性动物的活动、抗乱植物生理节奏。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干就候鸟迁徙方向,其强烈的反射光也是交通事故的凶手之一。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光污染地图,精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项目(VIIRS)最新数据)
请为缓解城市光污染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限制城市夜晚灯光照明时间;限定夜晚灯光的亮度;城市建筑设计中减少使用玻璃墙;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对光污染危害的认识;加强光污染的监测和监管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缓解城市光污染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缓解城市光污染问题的措施,可以从限制城市夜晚灯光照明时间、限定夜晚灯光的亮度、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对光污染危害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草原是我国陆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面积将近 4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为规范草原牧区放牧秩序,陆续对分户到家的草原牧场建设草原围栏(一 般高度为 1.2 -1.5 米,用铁丝网编织而成,有些围栏上还加有带刺的铁丝)(图 6),围栏单位面 积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围栏总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草原围栏对草原生 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有些地方已开始拆除围栏。
简述草原围栏对草原野生动物和草场资源可能造成的危害。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影响野生动物迁徙,繁行;野生动物在迁徙觅食或为了躲避天敌而跳跃时,极易被围栏挂死或刮伤;栏使家畜活动范国缩小,植物种子传播受到影响,植物种类减少;围栏内草地受牲畜高强度啃食,践踏和排泄物覆盖加剧退化;围栏建设施工过程中对草地产生破坏。
【解析】整体分析:草原系统是一个整体,人为的设置草原围栏破坏了草原的完整性,使得草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围场,不利于草原上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由于设置的围栏较高还加有带刺的铁丝,野生动物在迁徙觅食或为了躲避天敌而跳跃时,极易被围栏挂死或刮伤;围栏单位面积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围栏内范围小,限制家畜活动,家畜对围栏内植物的啃食能力加强,草地上的植被受牲畜高强度啃食、践踏和排泄物覆盖,不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围场范围较小,植物种子的传播范围受到影响;此外在建设围栏施工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也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点睛】
草原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从限制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影响其迁徙从而会使其多样性减少;同时围栏增大了牲畜的放牧密度,导致超载放牧,从而破坏草原,导致草场退化,易引起荒漠化。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卷)近年来,美国小龙虾大量出现在荷兰的水域,有泛滥成灾之势,小龙虾适应性极广,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小龙虾什么都吃(杂食),不仅吃掉了各类鱼的食物,还剪断了水生植物的根茎,并且繁殖过快,生长迅速。2017年
8月,小龙虾再次兴风作浪,甚至还爬上了街道。
(1)分析美国小龙虾在荷兰泛滥的原因。
(2)美国小龙虾泛滥会对荷兰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来源】【全国百强校】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综地理试题
【答案】(1)美国小龙虾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对陌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外来物种,缺少天敌;荷兰人口少,消耗量小;出现早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答对三点即可)(2)破坏水生生物和其他生物;破坏堤岸;使水质遭到破坏(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1)美国小龙虾在荷兰泛滥的原因,可以从入侵物种的特点、繁殖、天敌、市场需求、防范意识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中“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可知美国小龙虾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高温、低温环境中都能生存,对陌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结合材料中“繁殖过快,生长迅速”可知美国小龙虾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且美国小龙虾属于外来物种,缺少天敌。另外,荷兰人口少,消耗量小。出现早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小龙虾不仅吃掉了各类鱼的食物,还剪断了水生植物的根茎,破坏水生生物和其他生物。喜欢钻洞,破坏堤岸。破坏生态平衡,使水质遭到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五 环境保护
【真题汇编】
(新课标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11)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新课标I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新课标III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江苏卷) [环境保护]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图25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2分)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3分)
(3)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3分)
(海南卷) [选修6:环境保护]
“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
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新题模拟】
1.(地理:选修5——环境保护)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戈壁红驼(当地人对其俗称)生活在内蒙古狠山与中蒙边境间的荒漠草原,属游走性动物,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近十多年的保护性发展,2016年红驼数量已达5万余峰。观察发现,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欢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牧民们说,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分析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的原因。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喷播是边坡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传純喷播是将基质喷至裸露的基岩坡面上,形成一层可供植物生长的腐殖质层。新型喷播选用可完全降解的基质,并在腐殖质层的下方增设多孔隙的淋溶层,其底部采用柔性加筋锚固材料。
江苏省某废弃采石场大量边坡裸露,其坡度角达70°-90°。当地采用新型喷播进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说明该采石场选用新型喷播进行边坡生态修复的理由。
3.【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据美国一份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这份调查报告的作者之一埃尔维奇说:“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们的灯火使夜空失色”。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其常见的污染源是夜晚不合理灯光及玻璃幕墙。夜间灯光影响天文观测、人的视力及免疫糸统、干扰趋光性动物的活动、抗乱植物生理节奏。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干就候鸟迁徙方向,其强烈的反射光也是交通事故的凶手之一。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光污染地图,精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项目(VIIRS)最新数据)
请为缓解城市光污染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
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草原是我国陆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面积将近 4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为规范草原牧区放牧秩序,陆续对分户到家的草原牧场建设草原围栏(一 般高度为 1.2 -1.5 米,用铁丝网编织而成,有些围栏上还加有带刺的铁丝)(图 6),围栏单位面 积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围栏总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草原围栏对草原生 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有些地方已开始拆除围栏。
简述草原围栏对草原野生动物和草场资源可能造成的危害。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卷)近年来,美国小龙虾大量出现在荷兰的水域,有泛滥成灾之势,小龙虾适应性极广,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小龙虾什么都吃(杂食),不仅吃掉了各类鱼的食物,还剪断了水生植物的根茎,并且繁殖过快,生长迅速。2017年
8月,小龙虾再次兴风作浪,甚至还爬上了街道。
(1)分析美国小龙虾在荷兰泛滥的原因。
(2)美国小龙虾泛滥会对荷兰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