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沪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2.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沪科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11-30 13: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3、能较灵活地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物理规律的运用
一.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相等,这样的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⑴、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⑵、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
公式:   v=s/t    s=vt
例1、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
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______·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3×10-2米/秒·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______年.(99·上海)
解:由于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前的火球开始的,大爆炸后各星体做的是匀速运动,令宇宙年龄为T,则星球现在距我们为:
    r=vT=HrT   T=1/H
    T=1/H=1秒·光年/(3×10-2m)
=1×3×108/(3×10-2m)
=1×1010年
例2、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在小转台M上,到轨道的距离MN为d=10m,如图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为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t=2.5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数字)(00·全国)
解:在△t时间内,光束转过的角度
△Φ=3600×△t/T=150
如图所示,有两种可能。
⑴、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接近N点,△t内光束与MN的夹角从450变为300,小车走过L1,速度应为     
v1=L1/△t
由图可知  L1=d(tg450-tg300)
得     v1=1.7m/s
⑵、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远离N点,△t时间内光束与MN的夹角从450变为600,小车走过L2
v2=L2/△t
L2=d(tg600-tg450)
得     v2=2.9m/s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或: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
  平均速度: eq o(sup 11(__),v)=(vt+v0)/2      ②
  位移公式:s = v0t + at2/ 2    ③
        = vtt -at2/ 2    ④
       s= eq o(sup 11(__),v)t=(vt+v0)t/2    ⑤
推论:  vt2 – vo2 = 2as      ⑥
  ①③式是基本公式,④⑤⑥式可由①②式推出。⑥式在解决不含时间t的问题较方便,⑤式在解决不含加速度a的问题较方便,在求位移的问题中首选此式,④式在解决不含初速度v0的问题较方便。
  五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因此列方程组时只能选两个公式
说明:① 若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则以上各式中v0 = 0;
   ②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实质上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例、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过时间t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过时间t恰能回到丑发点,则a1:a2应为:
A、1:1;  B、1:2;  C、1:3;  D、4:1.
解:取加速阶段速度方向为正,则由运动学公式及已知条件有:
       s=a1t2/2
第二段:   -s=(a1t)t-a2t2/2
得:     a1:a2=1:3
四.其它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是一常数
    ΔS = SⅡ – SⅠ = SⅢ – SⅡ = SⅣ – SⅢ = …… = Sn – S2n-1 = aT2
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原理。也可以以此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平均 = vt/2 = (v0 + vt)/2
3.物体经过某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v02+vt2)/2
   2、3是求瞬时速度的一种方法。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特殊规律
  ⑴.t秒内、2t秒内、3t秒内、…… nt秒内的位移之比
    S!:S2:S3:…… :Sn = 12:22:32:…… :n2
    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 = 1:3:5:……:(2n-1)
    ⑶.在t秒末、2t秒末、3t秒末、…… nt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 = 1:2:3:……:n
    ⑷.每nm内的时间之比
      1:(√ eq o(sup 13(__),2)-1):(√ eq o(sup 11(__),3)-√ eq o(sup 13(__),2)):……:(√ eq o(sup 11(__),n)-√ eq o(sup 11(____),n-1))
例1: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端无初速下滑,接着又在水平面上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它共运动了10s,斜面长4m,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6m。求:⑴、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⑵、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始末速度均为0,在斜面与水平面交接处速度最大。书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
      s1=vmt1/2   s2=vmt2/2
即     s1+s2=vm(t1+t2)/2
得     vm=2m/s   t1=4s  t2=6s
得     a1=vm/t1=0.5m/s2   a2=vm/t2=0.33m/s2
说明:此题介绍了巧用平均速度求解。在求位移的问题中,利用平均速度求解往往可以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应注意掌握。
练习:1、一质点由A点出发沿直线AB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物体又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若AB长为s。求物体走完AB所用的时间。
解析:设第一部分的末速度为v。则第一部分的平均速度为v/2,第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为v/2,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
∴   t=s/(v/2)=2s/v
又   v2/(2a)+v2/(2a′)=s


  
例2: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c是ab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至c需要的时间t0。问它从c经b再回到c,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类竖直上抛运动,利用对称性,可反过来考虑。
物块由c到a的时间为t0。而c是ab中点,设一个b到c的时间为t1,则:
       t1:t0=1:(√2-1)
∴      t1=(√2+1)t0
∴      t=2t1=2(√2+1)t0
说明:此题介绍了用“逆推法”解题。在解决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可将其视为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大大地简化解题过程。
练习:1、一汽车关闭油门后在水平路面上滑行10s后静止。设汽车滑行时所受的阻力不变。关闭油门后的第8s内运动了2.5m。求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多大?
解析:用逆推法。第8s内的位移对应于第3s内的位移。
第一s内的位移s1为:  s1:s3=1:5
            s1=s3/5=0.5m
又           s1=at2/2
得           a=1m/s2
∴           v0=at=1×10=10m/s
说明:此题既利用了“逆推法”,又利用了初是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的比例关系。
五.符号法则
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牵涉到较多矢量。为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必须规定一个正方向。在将各矢量代入公式中时,与所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代正值,与所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矢量代负值。故矢量的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通常选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96·全国).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解:以初速度为正。
   a1=(vt-v0)/t=(10-4)/1=6m/s2
   a2=(vt-v0)/t=(-10-4)/1=-14m/s2
   s1=(vt+v0)/2=(10+4)/2=7m
   s2=(vt+v0)/2=(-10+4)/2=3m
A、D正确。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