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求根探源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2、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先人制作的可爱陶猪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提示:种植业为主畜养业为辅的特点。思考:两幅图能够反映出什么问题?农业的起源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采集向种植发展
差异: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我国古代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铁犁
牛耕原始
农具耒耜旧石器时代“刀耕火种” 新石器时代“石器助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阶段 是古代人类把冶铁技术、畜力资源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重点古代农业的特点二: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过程: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牛耕——中国农用动力的革命)
战国中后: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犁壁使用,牛耕推广。
唐代:曲辕犁
(——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影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铁犁牛耕发展过程古代农业的特点二: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灌溉工具的进步唐 筒车 灌溉三国 翻车 灌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对黄河的治理: 重要水利工程:漕渠、白渠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东汉王景治河古代农业的特点二: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体验高考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实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历史纵横:传统的精耕细作带来了什么?而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0-24倍。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反映了商代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练一练三、耕作方式的变化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生产模式的演变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自耕农)古代农业的特点三: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重点重点产生时间:春秋时期。
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及土地私有出现。
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评价:积极
消极小农经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有利:
不利:重点暴政、战乱、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小农经济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弱1)工具、水利改进
2)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3)政府重农政策
4)安定的环境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区别和联系: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后的自然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工程 构建知识结构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结构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地理环境;生产工具;
水利工程;耕作方式;
国家政策;经验积累;
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B8.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A